建国以来的相声创作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命运的转机,也是整个民族民间艺术的转机 。相声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的标志是:相声不再是一种“玩艺儿”,而是做为一种艺术,开始步入文苑和大雅之堂。相声的创作也由原来大体以集体性和口头性统领的创作、流传、加工、保存的特点,而发展为具有相当个体性、独创性、书面性、稳定性的作家文学的创作特点。相声的文学意识和特征有了突出的发展。四十年来出现了一批堪于载入相声史册的保留作品 。由于同时政及生活的关系密切 ,政治风云既推动了相声创作的发展,又制约了它前进的美学历程。概略地说,五十年代为相声创作的初兴期,以讽刺为主导倾向;五十年代后期以及而后的“文革”十年,为相声创作的低谷期,“歌颂”相声脱颖而出;打倒“四人帮”以来为相声创作的繁荣期,讽刺特征突现了相声的现实主义战斗传统;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后为相声创作的探索期,美学态势呈多元化倾向,幽默相声和娱乐相声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可以按照不同类型回顾它们各自前进的足迹。
                       讽刺段子
  “讽刺段子”是指那些以否定的态度和蔑视的情感,对反面事物假、恶、丑的本质进行揭露和批判的作品。毛泽东同志把讽刺分为对付敌人和同盟者及朋友——即“外部讽刺”和“内部讽刺”两类。十分重视“内部讽刺”的政策性和分寸感,强调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其实,“外部讽刺”也同样应该重视这些问题。相声,这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素有讽刺的特长。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艺术经验。讽刺的传统即是相声反映并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新相声的讽刺,在社会制度急剧转变和相声功能亟待发挥的时刻产生,当然具有传统相声无可比拟的优长。首先就是清醒的历史感和严肃的使命感,其次就是由此产生的揭露和批判意识。建国初期开始出现的是时事讽刺。往往饱和着极大的政治热情,结合着正在进行的各项政治运动 。诸如反对封建迷信和封建婚姻制度与习俗的《婚姻与迷信》(1949年) 、《一贯道》(1950年)等等,便都具有跨越不同社会制度从而产生的那种轻松感,以及恢宏的气魄 。在艺术手段上,往往化用或借用传统的积累与技巧,具有化旧为新的特点。《一贯道》采用《买佛龛》的垫话,形象阐明反动道门是以迷信风习为基础,而迷信是由麻木和愚昧而产生的。这种司空见惯的迷信旧习,因社会制度的转变而显眼和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所产生的喜剧因素反映了“人们笑着向昨天告别”的胜利者的心态。因此,建国初期的每一时事运动,都能引发出与此相关的对以往生活陈旧事物的否定。应该看到,开始并不尽是政治对于相声的耳提面命,而是正确的政治运动启迪了相声,催发了相声创作者的热情和智慧,动员并深化了他们对以往生活的认识。因此,也并不是服务于政治的结果,而是源自生活本身的魅力。《婚姻与迷信》里对旧社会重男轻女的描述,诸如“形容男人都带个大字儿,形容妇女都带个小字儿”,把许多卑贱之词诸如“贱内”、“房下”、“拙荆”、“糟糠”一类强加给妇女,在婚姻礼仪上对妇女的侮辱性习俗等等,都因为思想观念的转变,而发现了生活中的矛盾以及与观念的反差,从而加强了对矛盾的捕捉和辨析能力。生活讽刺的段子,是相声在文艺舞台站稳脚跟、相声成为群众文艺生活的重要朋友时开始出现的。时事讽刺所产生的对社会制度的主人翁感进一步得到发扬。人们希望新的生活一切都是美好的,于是就对旧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十分格格不入。这当然首先从切近实际生活的各种社会现象入手。社会服务部门的工作态度问题就自然成为相声嘲讽的对象。无庸政治和政策的过多关照,这种讽刺当然是善意和有分寸的。其实只是一种友好地规劝。《妙手成患》、《服务态度》一类的相声,反映了“内部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 。《妙手成患》里当大夫的“我哥哥”因为粗心马虎 ,竟在拉盲肠的手术过程中 ,开始“他把一卷绷带给落在肚子里啦 !”继而在绷带取出缝合伤口后,又把剪子落在了里头 。以至病人无可忍耐,“把线拆开,把剪子找出来,刚要给缝,病人说 :‘你甭给缝啦 ,你给我安个拉琐儿吧!’——再落到里头东西,拉开就随便拿啦 。”这自然是艺术夸张,但顺势而出并不过分,五十年代确有类似事情发生过。《服务态度》讽刺的是从雇佣关系中解放出来的商店服务员,仍有“干不干二斤半,这儿不干别处干,不论哪干都吃饭”的消极思想。因此,态度生硬,感情冷漠。卖鞋时不准顾客挑选,竟把“两只全是左脚的”一顺边儿卖给人家 。而待客语言更是粗鄙,绝无文明与修养可言 ,往往是冷语伤人,无事生非,借故吵架。反映出经营体制虽变而经营思想不端这一矛盾。请看—段主客之间的对话:
  乙 “我买香蕉,好不好?”
  甲 “你跟谁商量,自己拿主意!”
  乙 “不是商量,我是问香蕉好不好?”
  甲 “这儿不卖坏的,全是好的。”
  乙 “我怕是不熟。”
  甲 “熟!熟的到这儿就烂了!要吃熟的上广东!买不买;不买别耽误工夫儿,我好给别人拿!”
  乙 “买呀,你给秤二斤,挑点儿大的。”
  甲 “嗯!你都要大的?小的卖给谁呀?自私自利!”
  乙 “谁自私自利呀?小个儿的我怕不甜。
  甲 “哪个不甜?都是甜的,没咸的,这是香蕉,这不是酱萝卜!”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