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看大图    更多图
 景区名称 : 天津戏剧博物馆
 下层景点 :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展览馆  中国京剧发展简史展览馆
  中国戏剧拜师堂      戏  楼
 周边景区 : 天津文庙博物馆      古文化街
 建筑特色 : 天津戏剧博物馆的建筑
 相关人物 : 唐绍仪  红线女  马连良  梅兰芳
 相关作品 : 广东会馆歌舞台   昔日广东会馆,今日戏剧博物馆
 历史事件 : “天津总工会”成立
                
  天津戏剧博物馆座落在天津市南开区南门内大街31号,旧鼓楼城南,周边文化气息浓郁,著名的天津文庙博物馆、望海楼教堂、老城博物馆环抱四周。该馆于1986年成立,馆址的前身是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是天津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美的清代会馆建筑。整个建筑融合了岭南与北方的建筑风格,而且其砖雕和木雕艺术中,加之“木雕刘”(刘杏林) 、“砖雕刘”(刘凤鸣)等雕刻名家手笔 ,堪称巧夺天工之作。广东会馆还凝聚着旅津粤人创业的艰辛。大约300年前,广东商人和福建潮州的商人满载货物 ,顺海河结队来津经商。日久天长,这些商人形成了闽帮、潮帮和粤帮三大派系。为了营业团聚便利,他们集资兴建了“闽粤会馆”,三帮轮流值年管理。
  清道光末年,适逢粤帮值年,因一经手人亏欠乡款造成矛盾,以后粤帮在“闽粤会馆”陷于被排斥的境地。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广东人)为了发展巩固粤帮势力 ,倡议为来津同乡和津门粤商集资重修会馆,并带头捐款4千余两,受到粤帮商人的热烈响应,很快集资9万余两,购得盐运使署基地23余亩 ,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十四日新会馆落成,取名“广东会馆”。会馆建成后,成为在津广东客商议事、宴集和娱乐的场所。同时也作为革命先辈活动的重要场所,“五卅运动“期间,“天津总工会”成立于此,因此也是一处值得纪念的革命遗址。1937年到1948年曾先后为警察教练所、训练所、新兵训练所占据。
  解放前夕由于广东客商顿减,经费短缺,楼舍经年失修,已渐衰颓。1949年以后改建成学校,初为“天津私立普育女子中学”,后改为“天津市立第三女子中学”和“红军中学”,1953--1975年扩建,将东院、南院拆除,建成教学楼,为“天津市第九中学”。196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戏剧博物馆的建筑群体以四合院和戏楼为主。馆门前置一青砖照壁(现已拆除),门厅为砖石结构,青瓦硬山墙,两端山墙砌成岭南地区常见的阶梯墙,上下五级,称做“五岳朝天”,与北方的屋瘠溶成一体,风格独特。门厅正中悬挂“广东会馆”匾额,大门内置镂空木雕屏风,上悬“粤声津度”匾额。
  步入四合院内,北面即为正堂,东西配建厢房,均由回廊将正房、配房、门厅的廊厦连成一体,方砖墁地,环境幽雅 。正堂原为拜神议事的厅堂,为繁荣中国戏曲之大业,于2001年10月1日改建成国内首家“中国戏曲拜师堂”,供奉先师,并集列京剧、粤剧、二人转等300余种剧目的发源地,以为众览 。东西厢房最初为往来广东会馆的客商休息的场所,为迎合戏剧博物馆主旨,长期以来为发展中国戏曲事业,积淀传统文化所用。曾举办过多次专题和临时性展览。现西厢房已开辟为“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展览馆”,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萌芽、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剧种的特点及代表人物。如:越剧的袁雪芬;粤剧的“红线女”;豫剧的常香玉等。西厢房已开辟为“中国京剧发展简史展览馆”,介绍国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及一批戏曲名家梅兰芳、程砚秋、谭鑫培等。并配以文字、图片和相关实物,图文并茂,堪为一观。穿过四合院,两侧也有环接回廊,遮风蔽日,活动方便,穿过回廊即为天津戏剧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戏楼。戏楼座南朝北 ,南房为戏楼后台,分上下两层,为演员演出准备之用 。舞台是戏楼的中心,早期许多政治活动都发生于此,一直以来是国内著名京剧 、昆曲等表演艺术家的重要演出场所,如 :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龚云甫等均曾在此献艺。台下配以听戏用的八仙桌椅,可从三面清晰观看演出,是国内仅存最大的古典剧场。10多年来,天津戏剧博物馆着力于戏曲艺术的研究、推广,组织了“天津戏剧发展史陈列”、“全国戏剧名家书画展”、“全国戏剧剪纸展”、“北方戏剧文物展”等20余个专题和临时性展览,并突破陈规,推出“津沽老戏园堂会戏复原动态展演”,对戏剧界、艺术界有较大影响。馆内现收藏有关戏剧方面的文物及藏品四千余件,其中包括早期戏曲艺人的演出手抄本,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等人的书画珍品,马连良等艺术家的演出服装等。
  该馆全年开放,为旅游者服务,并在馆内展销戏剧艺术品、博物馆简介及旅游纪念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