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戏剧博物馆的建筑

  天津戏剧博物馆,即原广东会馆,是天津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美的清代会馆建筑。广东会馆建在天津,而建造者却是南方的广州人,所以,它便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建筑手法,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形式,而又具有广东潮洲建筑的特点。
  会馆的瓦顶和墙体为青砖灰瓦的厚重风格,而不采用南方黛瓦粉墙的轻透作法。但是进入大门之后,乡人乡情由此引发,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正是优秀建筑魅力所在。
  会馆的戏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在我国传统戏楼中,天津广东会馆是最好的。整个戏楼内不见一根柱子。巧妙的是戏楼为一座二层楼的四合院。四合院围合的天井之上,构筑高大的罩棚顶。它使用南北两根跨空枋,东西一根额枋,分别长达21米和19米,承托起棚顶,高达11.2米。因此,观众席间没有殿堂梁枋用材和殿堂空间跨度方面,都是少见的。
  坐在会馆的戏楼里看戏,视、听效果很好。伸出式舞台顶部安装了华丽的“伞式”藻井。这种巧妙利用力学原理的建筑技巧,妙不可言。藻井并非装饰品,经科学设计,斗瘩参差,螺旋而上,起到拢音、扩音和装饰音的作用,再将清晰的声音传回剧场的各个角落,不用扩音器也可使观众听清唱词,而且还保持原声,实为独到。戏楼的观众席和舞台上没有立柱,观众的视线不受任何影响。会馆的戏台藻井作挑悬结构,前台两角两根垂莲柱挑悬空中,既美观又不遮挡视线。戏楼舞台高1米,散坐席观众观看演出是平视的。包厢楼座高4米,俯视台上的角度为10—15度,符合人体的视觉生理。观众视力,一般20米以内可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情,戏楼内最远视距14米,恰到好处。
  广东会馆的建筑又一精美之处在于雕刻艺术。会馆用材,以木为主,辅以砖石,工精料实,堪为佳作。“木雕刘”刘杏林、“砖雕刘”刘凤鸣等雕刻名家之作,更是为广东会馆的建筑添了重彩。
  会馆的正门入口处有一镂空木雕屏风,上悬“粤声津度”匾额颇为引人注目,而戏台的木雕更是精品中的上乘之作。舞台的天幕位置上方 ,悬挂黑漆地石绿字“薰风南来”匾额 。额下正中镶嵌“天官赐福”巨幅木雕。天官、童子、猿猴、松柏、灵芝、祥云和四角浮雕口衔桃枝的蝙蝠,构成了活泼、协调的画面。藻井工艺细腻高超,斗拱玲珑,涂金漆绿,光彩照人。前台两根倒垂莲柱,采用圆雕手法,上部雕成狮子滚绣球图案,柱头雕刻卷曲的荷叶和含苞欲放的莲蕾。藻井的吊顶华板和楣子,雕着龙凤飞翔在彩云之中。广东会馆的砖雕工艺也随处可见。戏楼外山墙之上的菱形《牡丹》与六角形的大型《正龙戏火珠》尤为突出。菱形《牡丹》采用了蔓草图案做底层砖雕,蔓草延伸不断,含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蔓草形象很美,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后人称它为“唐草”。在这层砖雕的上面 ,五朵立体牡丹,花瓣层次分明而流畅 。牡丹被视为繁荣昌盛的象征。《牡丹》下方为《正龙戏火珠》砖雕。它用六角边的蔓草与牡丹花装饰成花边纹样,中间底层刻有祥云、祥云伴随着龙。龙形成S形,雕刻得栩栩如生。
  这座建筑引起了各国建筑专家的极大兴趣。它是目前世界各国现代舞台设计师所追求的艺术效果。1999年出版的《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中国卷》收入了这座建筑精品,它也是天津惟一入选的20世纪建筑精品。
                                           更多图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