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拜师堂,又名梨园拜师堂,位于天津戏剧博物馆院内北面正堂
,两侧与“中国戏曲发展简史展览馆”、“中国京剧发展简史展览馆”相连接。堂前门楣上置大匾书“岭渤凝和”,以示岭南粤商与渤海之滨民众的和睦关系,横匾左右两侧分题“沽水流花”、“南金会萃”,并于厅前柱身上配以贺联“秀木精雕喜粤馆歌楼增色,丹青巧绘庆津门舞榭生辉。”
这座厅堂最初是广东会馆的主要筹款人 ,旅津粤人唐绍仪为来津同乡和在津的广东客商们聚会 、祭祀的场所。1985年,在有关领导和会馆工作人员的共同筹划下,开办了“天津戏曲发展史陈列展”,将这里作为其中的一个展厅供游人参观。之后为繁荣中国戏曲之大业,弘扬华夏尊师之美德,天津戏剧博物馆利用这座厅堂建成了国内第一家“中国戏剧拜师堂”,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厅堂内正前方为“拜师堂”。正中一刚劲有力的“师”字显示出中国书法的深厚底蕴。中间供奉的神龛、香火及两侧的八仙桌椅,各列其位,以备拜师仪式之用。梨园界戏曲艺术家在课徒授业的同时不忘先师,于堂内供奉了元、明、清及近代四位戏曲名家关汉卿、汤显祖、李渔、梅兰芳大师的画像。并在广泛搜集、整理、考证的基础上,集列出产生于1910年前后河北唐山的评剧、清代初叶形成于广东广州的粤剧、清代中叶发源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东北二人转等366种戏曲门类的名称及发源地,体现出中国戏曲艺术之绵延流长,博大精深。
自创办以来,中国戏剧拜师堂除接待游人参观外,主要是为梨园界拜师收徒、传接薪火提供场所,使中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下去。2001年11月18日,天津人大代表、市评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马淑华在此喜收爱徒肖丹红,为中国戏剧拜师堂又抹了一笔重彩。
师为长者授业,承为学者习艺,师承为历史进步之根基。梨园尤意于此。中国戏剧拜师堂能使中国戏曲艺术薪尽火传,发扬中华艺术之精粹,堪为众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