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环境可以是虚的,社会环境是实的。
  在对口相声中,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有时可以是变型的和夸张的,有时是点到而已并不描述,而有时也可以是虚无的。但是社会环境却应该是真实的。所谓社会环境,也可以说就是社会关系。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然同周围的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物质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精神的文化关系、亲属关系、职业关系等 。这一切关系的总和便组成了大的社会环境 。在相声中经常描述的是这种社会环境。对于社会环境的塑造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这样才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有利于观众的感情投入。常宝霆先生整理、表演的传统相声《打砂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甲 自从我买了这张奖券,你知每天有多少人到我家给我……
  乙 道喜去!
  甲 要帐去!
  乙 要帐啊?
  甲 有要煤钱的,有要面钱的,有要房钱的,有要电钱的。
  乙 对,先把帐还了吧!
  甲 “还帐,还帐!你是有钱买彩票,没钱还帐?你半年没交房钱了!……”“那煤钱你该给了!”
“咱们那两盒烟钱多咱还呀?”
  乙 好嘛,全来了。
  甲 报纸上这一公布,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找我?
  乙 是啊,找你要帐啊,煤钱、面钱都该还了。
  甲 不,他们都来给我东西了。这个说:“常先生,您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啊!这是我们来给您送的十袋面、五包米。您先吃着,以后用什么您说话,钱不钱的说不上。”这个说:“常老夫子,……”
  乙 又老夫子啦?
  甲 “这是我们柜上给您送来的家具图,都给您设计好了,明天就给您运到。”我说:“别运!”
  乙 怎么?
  甲 我那一间屋子半间炕,家具来了往哪儿放啊?那个说:“房子我给您准备好了!三楼一套外带一个小花园。这事包在我身上了。”这个说 :“我们银号叫我先给您送五千块钱花着 。用钱到咱银号随用随拿,小意思。”…… 嘿,没想到我钱还没到手呢,就要什么有什么了。我这不是孙猴摸电门 ——抖起来了?
  这段相声描述了主人公花一块钱买张彩券就引起了各种小商人的妒嫉,要帐的纷至沓来。而当彩券得中时,钱还没到手,要帐人又变成了道喜人蜂拥而至,进行巴结,拉拢关系。从而细致地描述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欺诈、互相利用的社会关系,并且通过各种人物嘴脸的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揭示出旧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典型环境可以是虚的,而典型性格应该是实的。
  在文学作品中,典型性格的塑造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描写的,这两者有着鱼水难分的关系。而在对口相声中,却存在着一种完全虚去典型环境,一心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的相声。例如传统相声《五行图》、何迟先生创作的《高人一头的人》 ,演员也不提示一下是何种环境,二人上台不久就争辩不休 。尽管这样,由于相声中人物形象鲜明,舞台效果依旧炽烈。
  没有说出典型环境,为何能谈得上典型性格?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该如何来解释呢?实际上,这种争辩型相声反映了人物的某种性格方面,或者机智,或者狡诈,或者诡辩,或者争强好胜。这种性格是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见到的,观众对这种人物是很了解、熟悉的,所以,尽管相声没有提出当时相声表演的人物处于何种特定环境之中,但是观众还是能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把相声虚去的环境加以想象补充。如果说剧场的舞台就是这种典型人物出现的具体小环境,那么观众生活的广泛社会就是这种典型人物存在的大环境。
  一般来说。凡是紧跟形势的相声段子舞台生命力比较短暂,而相对地说,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相声段子的舞台生命力就比较长。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类中的性格分类总是相对稳定的;无论古今中外,急脾气、慢性子、爱占小便宜的人总是存在,于是刻画人物性格的相声总是有它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因而就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使人觉得真实可信而又可笑。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声仓创作中,对环境的描述是不占重要篇幅的,但是绝对不等于不重要。恰恰相反。每一段相声都是依赖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而得以存在的。而这种依赖又是通过观众对相声段子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环境的非常熟悉与欣赏中的思维补充来体现的。但是,观众对某种特定的环境熟悉程度是不一样的。不同时代的观众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例如现在的经历过“文革”的中年人,和没有赶上“文革”的青年人,对于讽刺“四人帮”的相声中虚去的大环境的回想或想象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另外,即使是同时代的观众,由于职业、身份等方面的不同,对于不同小环境的熟悉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例如,工人熟悉工厂;农民熟悉农村;士兵熟悉军队 :师生熟悉学校……这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不同内容的相声段子就会有不同的观众群。过去,相声演员表演相声段子并不固定,在垫话的使用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当场观众中哪种身份的人多,发现“活儿”不适应这些观众,在台上就临时改“活儿”,说那种和当场观众审美情趣相适应的段子,既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又能调动起他们的默契配合,求得最佳的舞台效果。解放以后,演员上台的节目被固定下来了,预告什么就上台演什么,根本不考虑台下观众的主要成份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于是效果就不同了。同一段相声,有时效果就强烈,有时就一般。

                            (1) (2)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