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创作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古代艺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传统手法 ,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仍被广泛采用。由于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虚实结合手法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自然也不相同。在国画中表现水的质感和流动,往往并不画水,而是通过鱼和虾的形象、动作中虚实部分的巧妙结合,给人感觉是清水盈纸,随风荡漾。山水画中,山间的空白使人看见彩云浮动 。这种虚实相间的手法 ,使有画处和无画处浑然一体,皆成妙境。在书法中,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都讲究整篇的行气和艺术处理,不仅要注意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大小、疏密,而且还要注意章法。章法也称为布局、布白、行款等等。在布白中,很讲究“计白以当黑”。也就是说,字中有点画处为“黑”,无点画处为“白”;有字的地方为“黑”,无字的地方为“白”。在书法中,“黑”即为实,“白”即为虚。正是这样黑白的巧妙布局,成就了字的气势和篇章的神韵。
  在传统戏曲舞台的表演中,虚实结合的手法更为俯拾即是。舞台上景物皆无,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虚,而演员的动作是实际可见的,双手一推就“有”了门,一拉就“有”了窗户。演员在台上转了几圈,就已经越过了千山万水。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表演方法,并没有使观众感到草率,反而使全剧更加精彩,突出了戏曲情节的进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手法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设计方法。建筑是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古代建筑的基本思想是要求人与外界既有隔离也有相通。墙壁为隔,就是一种实;门窗为通,就是一种虚。古代建筑很讲究这种隔与通的相互搭配,如进院有影壁,这是通中有隔;围墙有小窗,这是隔中有通。更为典型的是依山傍水的走廊,远看表现为隔,近看表现为通。和整个山水形成一种巧夺天工的秀美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电影中也有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方法,其中典型的是故事片中空镜头的运用。如果说有人物的镜头为实,那么没有人物的镜头为虚。而这种虚的空镜头,在高明的导演手中,它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表明事件进展的时间变化,象征某种特定的不言而喻的深刻含义的有力的表现手段。
  在舞蹈、诗歌中也有着大量的虚实结合创作手法的运用实例,因篇幅关系,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实例 ,我们可以看出虚实结合的手法是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重要作用,不仅使有限的艺术形式能容纳更多的内容,而且是创作艺术美的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作为喜剧艺术中重要一门的相声艺术,当然也离不开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甚至可以说,在相声艺术中,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有些习惯于搞文学创作的人,对于创作相声中的虚实结合的方法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而误认为写相声仅仅就是写对话,因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位成熟的相声作者也是经过长期的摸索以后,才体会到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创作中逐渐进入自由王国。但是,这种方法在相声的创作中,却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论证而使之更加明确,更加系统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声创作难就是难在对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上。一位文学作者和一位相声作者的共同点就是都要熟悉生活,了解人物,而不同点并不仅仅是了解各自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于相声作者多了一种熟悉观众和了解演员的任务,是在于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娴熟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这才是其难点之所在。
  无论是讽刺型相声,还是歌颂型相声,都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对口相声中,对于典型环境的描述、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是在两位演员的对话和表演中来进行的。由于对话的内容有限,表演的时间有限,所以必须在脚本的创作中采用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在这种相声中,虚实结合手法中的“虚”和“实”有什么样的具体含义呢? 所谓“虚”,一个含义是“虚无”,就是指在相声作品中舍掉而不写的某些内容,应该强调的是,这些内容并非与相声内容无关,恰恰相反,包袱能否抖响与这些内容密切相关。但是,相声作者在熟悉观众的基础上,却可以大胆舍去,而由观众在欣赏中去补充,可以说,这种“虚无”决不等同于“空白”,决不是可有可无。
  “虚”的另一个含义是 “虚拟” ,就是指在相声作品中出现的情节不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真实性情景,而是变形了或夸张了的情景。同时,也是指相声演员在表演中以虚拟性的动作将这种变形或夸张了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所谓“实”,一个含义是“实在” ,就是指相声作品中实际存在的内容 ,是相声所要突出刻画的部分,它贴面的“虚无”相对立。如果说这种“虚无”是国画中的空白,—那么这种“实在”就是国画中的山水。
  另一个含义是“真实”。就是指相声中出现的情景基本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同时,也是指相声演员在表演中逼真地摹仿人物的喜怒哀乐的表情,惟妙惟肖地再现彼时彼刻的可笑情景。一段好的相声,首先给予观众的是真实、可信 ,使人认为现实中可能会出现这种可笑的情景。真实是基础 ,观众才感到可信,情节再夸张,观众也能接受,并感到可笑。所以,只有在掌握观众审美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驾驭“虚”和“实”的关系。因为“虚”和“实”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而掌握这种虚与实的尺度,完全是以熟悉观众和演员为前提的。掌握好了,虚实可以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以实可以托虚,以虚可以衬实。掌握不好,演员认为不好演,观众看了不理解,包袱自然出不来,舞台效果平平。所以,要想灵活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之在对口相声中“虚实相生”,没有一定的相声以外的功夫是不行的。这就是对演员、观众的熟悉,对舞台表演规律的了解。而一般相声作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写出的相声段子淘汰率比较高。
  究竟在塑造人物的对口相声中,哪些地方可以虚,哪些地方可以实呢? 以实托虚,以虚衬实的作用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虚实如何相生呢?下面我们分别从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情节细节等三个大方面来谈一下。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