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全早年亦演唱言前辙之《活捉》。清末,天津京韵大鼓艺人、刘宝全之师叔华五(桐椿)有江洋辙唱词,颇自珍秘,不肯传人。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华桐椿在北海楼之北海茶社与刘宝全同台 ,华唱开场,刘宝全屡求索而不与。华桐椿谓人:“彼(刘宝全)唱一场二十元,我唱一场仅得二角。若要我曲本,须付六十元。”刘宝全亦笑谓人:“一段曲本索洋六十,其以我为冤桶哉!”拒不与。 记者某于华桐椿演唱时将词记下,将付刘。华桐椿得知;找到记者之报馆,以死相威胁,记者只得将记录交出,后江洋辙唱法遂失传。
  嗣后,刘宝全得北京报人庄荫棠(延禄)之助,在西河大鼓一七辙之《活捉张三郎》基础上,吸收梨花大鼓唱词,编写了新的一七辙京韵大鼓《活捉三郎》曲本 ,渐为众多艺人采用 ,刘派言前辙曲本亦已不传。
  该曲本篇幅较另几种长,共150句,分为五落 。 全文1700字,白云鹏用本为1500字 ,梨花大鼓本为1340字,而西河大鼓本仅不足900字。唱词以十字句为主,多长句;又于长句中用三字垛 、四字垛,造成多层次的句子结构,为唱腔音乐节奏提供了变化的条件。篇幅增加便于铺叙和描写;句子容量大,增强了表现力。比如“好叫我,神思乱、汗淋漓,心害怕、毛发立,又一想,既读圣贤(书)知礼义,什么‘怪、力、乱 、神’‘子不语’,我本是堂堂的一个大丈夫 ,难道说怕鬼迷”这一句既描绘了张文远的恐惧情状,也勾划出他心怀鬼胎,强自撑持的虚弱心理 。又如婆惜对张文远表白之 “(埋怨三郎太无义)撇得奴,孤单单、惨凄凄,软怯怯 、瘦腰肢,茶不想来饭不思,因被你的师傅查出了形迹 、刀对着胸膛将我刺——因此小命儿化为泥!”亦包容了较多的内容。
  在结构与剪裁方面,与诸本皆不同:一、由介绍京剧《乌龙院》引出宋江坐楼杀惜情节的概括,至婆惜阴魂入庙申诉时只用 “把被杀的情由说了几句” 十个字带过,既避免了重复,又使活捉的中心内容迅速展开,十分紧凑。各本皆有的案上尊神判断冤情也只用“霎时间怒恼案上神祗,命判官查一查张文远该当多咱死”两句处理。 二、不用过场、交待等叙述,而细致描写场景、环境和人物心理, 增强了形象的表现力。三、除东岳庙中陈设与神像由婆惜阴魂眼中看出之外,下文中全从张文远所思、所闻、所见、所想入手,而不似诸本频繁变换叙述角度。
  新的立意与叙述方式。西河大鼓本开篇四句为“天堂地狱两般虚,专管那世人是非曲直。善恶到头总有报,不定来早与来迟。”庄延禄改本反其意而用之,四句开篇为“天堂地狱两般虚,要在人的行为是是非曲直。凡世间离不开‘因果’的二字,总有那,讲今比古、说书唱戏,也无非是惩戒人心、分别善恶,可莫要你信以为实”。改本出现于清末民初,这样的修改体现了当时的新思想,虽不能完全抵销下文中鬼魂的出现与活捉的虚幻,但至少已表明了编曲的目的;而在结尾处又以“这就是不结籽的鲜花休要介意,露水的夫妻莫情痴,祸善祸淫君须记,别叫那欲海情天四个字就把人迷!”与开篇遥相呼应,再次警劝世人。改本又将叙述假托为“早年间,梨园中排演过一出戏……其中的报应循环甚出奇”而借题发挥。
  人物刻划与景物衬托均较诸本为详。梨花大鼓本对婆惜无正面描绘,西河大鼓本与白云鹏本有简略的勾勒,改本中着力对婆惜的形象作了描述:“闪出一个美西施,只见他:黑真真的乌云巧挽盘龙髻,端正正鬓边孩儿发一般齐。弯生生两道柳眉细,水凌凌的杏核眼衬通关鼻。一点点樱桃小口含碎玉,黄澄澄满头插戴金珠首饰。颤巍巍鬓边斜插晚香玉,新鲜鲜身穿一件藕色衣。风飘飘八幅罗裙压拱璧,小柯柯凤头花鞋镶钻石。真乃是,别样的风流亭亭立……”。各本景物描写亦简单,西河大鼓本无写夜景段落,另两本均不过四句写风声、雁叫等,又都将房外、房中景物分开叙述。改本则将房外房内种种凄凉与可怖情景连在一处,渲染了气氛,使人觉得鬼气森森,取得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说话间斗转星移 ,花荫儿满地,万籁无声三更鼓儿急。静悄悄,万种寂寥虫声四壁,明亮亮皓月当空映太虚。冷嗖嗖,阵阵的凉风吹透了体,一桩桩,眼前的怪事甚希奇。扑簌簌,顶上的灰尘落满地,叮当当茶杯乱碰就响声急,叭喳喳,院中似有砖瓦掷,阴惨惨,银灯半暗就令人疑 。唰啦啦墙上的字画飘然起 ,滴溜溜啊桌凳无有人它自转移。影绰绰,明明似有悲声泣,咕碌碌,花盆儿乱动就任东西。”这一节中还以“万籁无声”、“万种寂寥”衬出“虫声四壁”和“灰尘落地”等一系列异响,格外增添了阴森的色彩。
  曲词文雅华丽,通俗含蓄,为诸本之冠。各本大部分句子能够上下句通押韵,改本所用虽为较窄的一七辙,却做到上下句通押, 而且工整 、不勉强。于张文远回忆二人情爱部分,各本有的过于琐细如梨花大鼓本,谓婆惜手头巧、说话好等等;有的如西河大鼓本稍嫌散漫重复;白云鹏曲本又太觉直露如追忆二人欢好等。改本则较含蓄。语言富音韵美。使用了大量象声词、重叠词及由此而组成的排比句式。 全曲150句中,40句使用重叠词。“说话间斗转星移”一段中12个由重叠词领起的六个对句,均为一闻一见,配置巧妙。
  张小轩亦善演《活捉三郎》,惜曲本情况不明。
  京韵大鼓刘派艺人均常演,张(小轩)派女艺人张金环擅演,白(云鹏)派业余演员李树盛亦能演。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存有刘宝全唱片音响及孙书筠、李树盛演唱录音。
                   《蓝桥会》考
  《蓝桥会》是最常见的传统曲目之一,天津流行的曲种普遍演唱。较著者为京韵大鼓、京东大鼓、单琴大鼓、滑稽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辽宁大鼓 、梅花大鼓、铁片大鼓、梨花大鼓 、平谷调、莲花落、南城调、单弦及拆唱八角鼓等 。 曲中人物姓名或有不同,篇幅 、辙韵亦不尽相同。 其中,铁片大鼓、滑稽大鼓、南城调等曲种为两本,单琴大鼓有两本及三本不同唱法。 分本演出时,或名为头段 、二段,头本 、二本,或各有题目。
  《蓝桥会》故事虽取陕西之华山、蓝河、蓝桥等地名,但并非明杂剧《蓝桥记》之裴航遇云英事。曲文内容源于《国策·燕策》所记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及 《汉书·东方朔传》 注:“尾生,古之信士,与女子期于桥下,待之不至,遇水而死”等故事,兼取民间传说,敷衍而成。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王金龙苏三故事并称为《三世姻缘》,是第一世未能成就之姻缘,故又名《初世姻缘》。
  书生魏景元(文奎)在华山书院攻读,某日下山闲步,至蓝河边一村庄,见女子汲水,心慕其貌,上前求饮。女子蓝瑞莲,夫周某老而丑,又颇不堪婆母丈夫驱使打骂。魏景元试与攀谈,互生好感。二人乃约定晚间人定后在蓝河上蓝桥相会。至时,蓝瑞莲家事缠阻,未能依时赴约。魏景元先来桥畔,久候不至,忽降大雨,河水暴涨。魏景元恪守约言,不肯暂避,紧抱桥柱淹死。殆蓝瑞莲急急奔至,仅见,魏景元所遗蓝衫,知己殒于水。于是向河痛哭,亦投水而殉。
  凡单本者,多详叙魏景元借水、二人初会情节,以赴约被淹为结。分两本者,一般以初会、调情、订约为头本,魏景元盼日落至赴约被淹为第二本。诸本之梗概与结构大多相似。是通俗类曲目。各个曲种的唱词往往有较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时期演唱的曲本也常常带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色。

                               (1) (2) (3)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