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指出的是,在新的相声创作中应该正确地理解和适应这种观众审美需要,否则便会出现偏差。我们应该吸取传统相声创作中的这方面教训。在传统相声中,出现了不少《怯拉车》、《怯剃头》、《怯洗澡》之类讽刺“乡下人”的段子。另外,还有《三近视》、《三瘸婿》、《抡弦子》、《抡菜刀》等以生理缺陷抓哏的段子。这些段子倒是适应了某些小市民的心理上的满足,但是丑化了劳动人民,宣扬了低级趣味。当然,有些段子经过演员的净化和提炼仍然可以演出,并取得了一定的舞台效果。这一点也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3、智力的启迪
  在人们的精神需要中,学习需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我们谈到相声能够适应或满足观众的某些学习需要时,不少人会想到相声可以普及某些文化知识。近年来创作的某些趣味性知识性的相声段子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一篇又一篇诸如此类的相声接连问世,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相声段子却近似于没有。某些所谓出色的段子,也只是适应了一些文化层次较低的观众的欣赏水平。实际上,有许多观众的文化水平比我们的相声作者 、演员 、评论者的水平要高得多,而我们却要向他们去普及文化知识岂不是笑话?传统的趣味性知识性的段子如《对春联》和《打灯谜》等,至今久演不衰。究其原因决不是在于它们传播了作对联、制灯谜的知识。关键在于,这些节目以一道又一道趣味性、模糊性极强的难题在诘问着观众,而观众饶有兴味地不断揣测,结果却往往是出其不意,难以预料,既抖响了包袱,又发人深省。毫不夸张地讲,这些相声具有某种思维训练的功能。它有助于锻炼和启迪观众思维的独创度和流畅度,灵活性和敏捷性。因此,我们应该发扬的是相声的长处。这种长处不在于普及文学、哲学、历史知识等等,而在于它能以自身诙谐机辩的语言,独创而灵活的思维来启迪人们的智力,开阔观众的思路。相声既是笑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一篇好的趣味性、知识性强的相声作品应该、也完全可以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某种思维锻炼和智力启迪。只有这样才是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学习的一种需要。
  4、表演的欣赏
  如果说前三方面涉及的主要是作品,也就是侧重于创作方面所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部分,那么第四点讲的是演员,侧重于审美需要部分。目前,在曲艺界依然是“演员中心论”占领着统治地位。一位艺人救活一个曲种的说法也常见于报端。这不利于曲艺的振兴和发展。从观众认知曲艺演员的过程来看,首先感知到的是曲艺艺术中的某个曲种而不是某个演员。从相声观众的认知过程来看也是如此。一个小孩子在剧场或电视中听了一回相声,不时地哈哈大笑使他感到了精神愉快。他可能记不住演员的名字,但是他忘不了这种艺术形式,下次他还乐意听相声。这说明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相声艺术中的笑的特色。当他听了一些相声段子以后,便知道了有的段子笑料多,有的段子笑料少。再进一步,他懂得了哪些相声比较好,哪些相声比较差。不仅有了自己的选择和好恶 ,并且对表演自己喜欢的段子的演员有了好感 。随着岁月的增长,对相声认识得越来越深,对演员熟悉得越来越多,才在比较中逐步认识到表演水平较高的演员和名演员。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观众首先是对相声形式的认知,然后过渡到对相声段子的认知,最后才是对相声演员的认知。从一位相声演员出名的过程来看,观众首先喜欢的是他表演的相声段子,然后发展到偏爱他说的某些段相声,最后才赞赏和佩服这位演员。这就是说,演员只有在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要之后才能使自己获得观众的认知。
  一位相声演员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演员自身的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是首要条件;演出具有明显个人特点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相声段子是必要条件 ; 能赢得广大观众的承认与赞赏是决定条件。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具备了这三种条件便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的需要,而且可以在观众中形成一定的影响,产生初步的号召力。演员在这已有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不断钻研,才能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应该指出的是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三方面:一是师承塑造 ;二是个人塑造 ;三是观众塑造。师承塑造主要表现在演员舞台实践初期时师傅的传授与规范。个人塑造表现在中期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不断深造。观众塑造随时都可表现出来,但在后期的选择与评判为最明显。所谓后期就是指一位相声演员已经有了一定的艺术造诣,有了一定的影响,而需要更上一层楼的时候,观众对演员的承认、选择和评判也最严格,也就是说雕塑得最有力。观众本身是具有一定历史传承和社会实践的观众,所以观众的选择实际上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选择。同时,一定地区的观众又具有某种普遍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情趣等,而这些因素又渗透到鉴赏与评判当中去 。高英培 、范振钰之所以在七十年代末于天津声誉鹊起,关键在于他们的《不正之风》、《教训》等具有着明显的天津风味;他们爽快、干脆、火暴的表演风格同天津人豪爽、率真、热情的性格特征相吻合 。因此可以看出,只有师承塑造 、个人塑造同观众塑造相吻合时,才能取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功。观众的塑造虽然常常是无声的,但是演员在一次又一次的舞台实践中却是可察的。这就如同滴水穿石一样,表面看水是无力的,但最后可以改变石头的模样。观众也总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影响着演员,塑造着演员。而一位相声演员只有先被观众征服,他才能最后征服观众。也就是说,当一位相声演员具有一定的表演风格以后,他的表演才更加具有魅力,演员相貌、声音、表情和动作等同作品的内容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给观众留下隽永的艺术形象。这时,他的表演不仅是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而且能激起观众的不断的审美欲望,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观众群。 二 、相声的审美差异上面我们从宏观上探讨了相声艺术和观众群体的审美需要之间的关系。这里从具体的相声表演与欣赏角度探讨一下观众的审美判断问题。
  相声要一场一场地演,节目要一个一个地看。每一段相声的创作与表演,都需要经过观众的鉴赏与评判。有趣的是,有时候同是一对相声演员,演出同一段节目,此时与彼时,此地与彼地的舞台效果竟完全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有的知名演员表演《黄鹤楼》有时受到欢迎下不了台,有时受到冷遇被哄下台。这说明观众中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观众中的审美判断是具有差异性的。对相声来说,观众的审美判断是一种客观事实,不管演员与作者承认与否,它都独立地存在。对观众来说,他们的审美判断又带有着一定的主观色彩,呈现出种种的个性特点。反映在相声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方面,个性特点就呈现为审美判断的差异性,简称审美差异。过去,人们将相声观众审美差异产生的原因基本上只归结为观众个人的具体条件。这样简单的结论难免失之偏颇。决定相声审美差异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条件在起作用。一种是相声艺术的审美主体——观众自身具备的各种素质,简称为主体条件;一种是观众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即社会条件;一种是由演员表演的时间地点和传播方式所决定的观众欣赏条件 。这三种条件中又各自包含诸种不同的因素 ,种种条件与因素的相互交叉与影响,反映到某一观众、某些观众身上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相声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

                            (1)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