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要遵循世界文化研究大师、历史学巨臂汤因比提出的历史辩证法:“挑战与回应,是一个民族文明擎升的主要杠杆。”那种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所采取的消极防御,企图阻止人们吃麦当劳、喝可乐、穿牛仔服、用名牌车、唱卡拉OK、看好莱坞电影、打高尔夫球的观念和做法,不仅不符合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而且是扼杀民族文化的愚蠢行为。没有交流和碰撞的非耗散结构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系统,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江泽民去年就审时度势地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面临西方文化产品进入的挑战。必须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人类文化成果的精华,用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陶冶情操”。“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其思路和对策至少应该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观念的解放与创新,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例如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上,要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力争双赢。过去过份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思想障碍。后来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双重定位,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确实困难。当然也不能一提文化产业就是文化的完全市场化,完全取消其意识形态功能。又如在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要走出绝对对立的误区,坚持两者结合。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不仅社会影响好,而且群众乐意消费,其经济效益也必然可观,也势必会实现文化产业的腾飞和崛起。再如在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上,要走出“自然论”误区,不能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就必然发达。还如在文化消费与文化意识的关系上,要大力宣传、培育国民的文化意识。要克服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满足于一般生存、忽视文化情操等种种认识误区和惯性思维。
第二,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根本。近年来文化体制和机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相对于经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而言明显滞后。一是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首先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要改变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等手段,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参与。三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 建立文化单位注册登记制度, 合理划分文化单位的类型与功能,实行分类指导。对于公益性单位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于竞争性单位要更多运用市场机制。但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和弱质文化产业的现状,也应本着“放水养鱼”原则给予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