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一个中国人家里,可能有美国的电脑、日本电视机、德国电话、意大利冰箱、韩国的空调、芬兰的手机;西装、T 恤、牛仔裤成为当家服装;喝可乐、吃肯德基、尝烧烤、啃牛排、品咖啡,成为城市新的饮食习惯;看美国大片、听外国流行歌曲、欣赏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及拳击争霸赛或职业篮球赛……这一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在文化制度层面,由于文化产品、文化资本的跨国流动和文化生产、文化贸易的全球运作,使全球文化生产、贸易、投资的国际间相互依赖性增强,这样便使得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改革本国文化体制以适应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国际文化组织在全球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强的制度性作用。在思想观念层面,随同全球化而来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使各种不同文化间相互冲突、 碰撞和融合。 例如当代西方思潮和文化精神中的合理的积极因素,对我们树立新的文化观念、文化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与任何事物一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激荡也具有“两重性”,文化冲突、碰撞,也会给我们带来若干消极影响,但更会产生文化创造的智慧之光。没有碰撞就没有创造,文化模仿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突出表现在:一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首次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理念;二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继在1992年国务院将文化艺术列入“三产”的基础上,第一次以中央《建议》的名义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新概念。这反映了党中央对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共性与个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文化自身发展的多侧面的复杂性。中央还对文化产生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性导向,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经营机制”,“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显然,中央的《建议》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道路,充分说明党中央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这对新世纪开局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强大的政策导向功能。
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如浓厚的文化传统、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魅力独具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等。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2000年我国已步入小康社会,根据需求结构变动的经济发展规律,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99年文化消费已占家庭总支出的12.3%,比80年代初增长10倍。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