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十年间报业投资回报率始终在17%—50%,远高于其他产业。一些文化大省、市纷纷将文化产业列为“十五”支柱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出现了由公司投资创办的中国改革报,省市级广电集团、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出版集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组建,甚至国家级集团也在酝酿之中。社会办文化产业势头强劲,全国文化市场产业单位已达27万余家,从业人员113.4万固定资产315.7亿元。
我国文化产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江泽民最近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开展了相互激荡,有吸呐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有人预言,加入WTO对中国深层次的冲击和最大的挑战是文化,尤其是对垄断文化、官本位文化、侵权文化的冲击。
就国际挑战而言,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纵观当今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经济国际化程度愈高,其文化产值所占比重也越高,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2%上升到12%;英国也由3%上升到10%;意大利则由当时的起步飞跃到25%。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芬兰的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20%、10%、6%和5%。 2000年美国电影、电视和音像出版等总收入已达700亿美元以上,成为美国出口创汇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产业。 好莱坞一部影片《泰坦尼克号》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后,赚回了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年营业收入高达25亿美元。1995年日本仅娱乐业经营收入就达35万亿日元,超过了当年日本汽车工业产值。2000年《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9大企业是以文化产业为主的大公司,它们控制了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中的四家,好莱坞八大公司中的七家,以及全球最重要的电视、报刊和出版集团。因此,国外许多政要、专家学者都把文化产业看成是与信息产业一起成为21世纪全球化的两大朝阳产业。日本著名学者日下公人曾在《新文化产业论》一书中断言:“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个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受经济实力和体制制约等方面影响,与近13亿人口大国的需求相比,还显得力不从心,文化资源大国与文化产业弱国的矛盾十分尖锐。一是总量规模偏小, 质量档次不高。 据统计, 1998年全国文化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6%, 占“三产”增加值的0.8%,如果加上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也不过分别占0.75%和2.33%; 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消费总支出的2.27%。二是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普遍缺乏竞争力。例如1999年我国电视出口总值仅为1000万美元左右;全国电影市场年发行收入才20亿元左右;最有实力的报业集团固定资产也不过20亿元;中央电视台2000年的收入不到50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