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亚洲国际艺术与古董展

“2006年亚洲国际艺术与古董展”圆满的落下了帷幕,下面是天津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幼铮先生在本次活动中的演讲记录:
“承蒙各位来宾的光临,因为今天来的朋友们方方面面的都有,国内外拍卖行业的同行、 还有爱好者、 收藏者,所以今天我仅就大家关心的中国境内文物和拍卖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定给大家做一些介绍。因为本人长期在文化和文物管理部门工作,所以有一些背景方面的东西可以提供给大家,所以不是什么学术演讲。最后想留一点时间,大家互动一下,提一些问题。
一、中国文物流通领域简析
(一)、关于中国文物流通方面的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以后到80年代。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由国家文物的主管部门来从事文物流通,而文物流通就我个人观点基本上不属于正常的商业形态。是政府管理下的有节制、有限度的流通。用当时周恩来总理的话讲就是叫少出高汇,就是少少的往外走,高高的价钱; 还有一个话叫细水长流, 慢慢卖,不要一下子卖没了,这是当时国务院定下来的文物经营的规定,很有名。那么就是说他的销售对象是针对国外的需求,国内基本上没有需求。这就是80年代之前中国文物市场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合格的市场方面的流通行为。那么哪些单位在从事细水长流,少出高汇的文物流通业务呢,就是29个省每省一个的省级文物商店。后来逐渐发展到有些地区也有自己的文物商店,也是由省市,或者地区这两级政府主管的这样的文物商店,也就是国营文物商店。而且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商店,没有例外。这些文物商店都叫做国家的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国家管起来,不需要挣多钱,挣多挣少都无所谓。
国营文物商店的任务有两条。一是发现社会上流散的好的文物,提供给国家的博物馆收藏。二是适当的卖一些可以出境的文物, 然后赚来的钱再补充买国家博物馆需要的文物。 文物商店给博物馆提供的这些好的文物是无偿的。所以说,这是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之下的一种活动,这是80年代之前。
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80年代之后情况出了一些变化,中国推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影响也波及到了文物行业。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中国国力增强,市民收藏的欲望也增强了,所以就促进了真正意义的文物商业和文物流通的形成。所以,从80年代以后,民间收藏作为主要动力推动着中国文物流通的发展。也就是说以前没有流通,是千百万老百姓的收藏活动推动了这种局面的形成。
这种“流通”首先开始于各地的古玩市场。 这里“古玩”是antique,但是因为当时国家不允许经营文物,所以这些市场就转变了一个名词叫旧货市场,翻译成旧货而不是古玩,这样就合法了。那么在旧货市场里边放一些古玩,放一些古董,这就是夹杂进去了。这样就从实际行动上突破了一些限制,这是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