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战斗作用,突出相声的消遣和娱乐功能。只以吉它伴唱流行的通俗歌曲,把相声的唱推向了高峰。这当然是对多年来相声内容过于空乏和干瘪的一种补充,是对相声过于政治化——过于强调密切与时政关系的一种匡正,是对相声艺术手段过于单一、艺术氛围过于沉寂、与时代特别是青年意绪过于隔阂的一种调剂和丰富。 因此,甚为并不熟悉和接近相声的一批青年观众所喜爱。 引起相声界内外一时的轰动和争沦。许多地方的相声团体也纷纷模仿,竞至增加迪斯科和霹雳舞。许多相声演员也专习唱功,不惜与通俗歌曲演员同台,甘当小丑穿插并陪衬于风行一时的所谓“轻音乐会”。但“吉它相声”意在丰富和强化相声娱乐功能的同时, 却忘记了相声是笑的艺术,说学逗唱是相互结合和渗透在一起的多种元素 ,因此,由于盲目地追求技艺性而失去了艺术形式的整体光辉 ,本来是相声的唱却沦为附着于通俗歌曲的 “唱相声”——变为反而低劣于流行演唱的歪唱和丑唱,贫薄的技艺既无生活底蕴又无形式特长,于是,日趋捉襟见肘,不是观众也不是评论和舆论界,而是“吉它相声”自身断送了自己艺术的前程。杨振华本人也从此销声匿迹于全国相声舞台。
  杨振华是个昙花—现的人物。在他值得肯定的勇于革新的精神背后,缺乏的是艺术的积累、丰厚的底蕴以及韧性而执意的探索精神。和杨振华同期,在近十年多的改革和开放之中,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锐意革新的中青年艺术家,其中的佼佼者当首先提到姜昆。
  姜昆原是在东北黑龙江建设兵团劳动的北京知识青年 ,私淑马季 ,并为马季发现调至中央广播说唱团,与另一青年捧哏演员赵炎合说相声。姜昆的表演清新、活泼、机敏、热烈,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群众基础的调皮、滑稽、幽默,敢于叛逆传统、善于独立思考的青年典型。因此,他的表演尤为青年观众所热衷。在舞台形象上,他轻松、本色、自然,质朴,就像在生活中一样率真而坦诚,从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而是以他的友谊和善意,与青年观众真诚谈心。严厉的讽刺往往化为轻松的玩笑,正经的教训也往往充满着对青年朋友的信任和理解,荡漾着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宽厚和人生况味。姜昆不似乃师马季那样追索时代强音、讴歌时代英雄。他是把自己当做普通人——观众的朋友和人民的代言人,以普通人的视角和视线去观察反映生活的。因此,没有危言耸听,只有娓娓而谈。没有虚夸了的现实和膨胀了的感情,只有真切而又真诚的真情实感,以及对涓涓的生活细流所敏悟和把握的细腻和深邃。姜昆的相声多是个人的创作或与他人的合作,因此他蕴于内和扬于外的作品和表演,都表现为热情、激情与自我和形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诗化”特征。看似随意的相声语言,却往往蕴藉着一种诗的情怀、意绪,节奏和韵律。这正是对一般青年心理和性格特征的准确把握。特别在与李文华合作以后,姜昆在表演上更开拓了一种新的境界。从捧逗的关系分析,就是不分主次全方位的整体艺术观念,这种观念不是从传统的定势和格局出发,而是依据艺术的需要和个人的潜能,因时因地、因作品情境而尽兴发挥的一种崭新的捧逗关系。它显然来自崭新的平等观念,一是来自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更富于戏剧化和性格化的艺术情境,一是来自姜昆对李文华艺术潜能的真知灼见。李文华原是一位极其一般的捧哏演员,出身工人。业余演出多年。初为侯宝林选中转为专业,曾为该团许多演员捧哏而未显才华。姜昆的质朴风格恰与李文华的老诚本色吻合,姜昆的轻快表演恰需李文华的稳健协调,姜昆的热烈情调恰宜李文华的冷面幽默映衬,姜昆的流利节奏和侃侃而谈的语言恰由李文华的反唇相讥、顺势而攻、背后敷粉、侧面着笔等诸多相反或相异艺术色调的配合,而起到画龙点睛、一语破的、点题生辉的作用。这种捧逗关系的突破是历史性的,它加快了相声节奏,拓展了艺术容量,强化了人物纠葛和矛盾冲突,使更多的并无形象魅力的叙述转化为生动的场面再现。相声的包袱无论在捧逗双方哪一方面出现,都是两人合作的成功。“红花更需绿叶衬”和“只有叶绿花才红”的习惯说法,在姜昆和李文华这—代得到了生动和更高层次的统一。
  应该说姜昆在当代相声舞台是最富进取心和最具探索精神的一位。他近年来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所演出的相声,都力求在适意、构思、反映角度和表现手法上有新的尝试和变化。都在一定文艺潮流和文化背景的观照下,力求表现多元化、多色彩的人生况味和悲喜剧相互交融的艺术意识。他的作品更贴近时代意绪和一般社会心理。因此,艺术表现富于变化,艺术旨趣趋于含蓄,艺术节奏相当快捷。于是,他的表演也以节奏的起伏和语言的流畅取胜, 他本人并不是一般类型或典型的代表, 而是一种特定心理和情绪的载体。他既创造着纷繁的艺术氛围,也在洋溢着各种莫可名状、恍惚不定的流动意识。因此,他的表演和其同时崛起的一辈相比略具超前之感。尤其与捧哏的关系更显得明智和富有见解。
  八十年代和姜昆同时崛起的一批中青年演员中还有侯耀文、师胜杰 、马志明、笑林、牛群 、冯巩等人,曾经从艺多年的高英培、魏文亮、刘文亨等,也在此间声名大振,进入了各自表演的新的高度。
  侯耀文为相声大师侯宝林之子,中学辍学后从艺,并未经过乃父的口传心授及严格训练,却深得乃父的耳濡目染,体悟相声的“三昧”。他的表演俗不伤雅、善于调谑,尤以自然、本色的舞台风度获取与观众亲切交流的默契关系。或许是家传的原因,他也善于摹拟和学唱,往往能极其传神地描摹各色人物,概括、洗炼而又善于捕捉细节。他的学唱也是力求神似,有个人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他表演的节目相当宽泛,基本功也颇扎实。特别与捧口哏石福宽的合作更是同艺相求、同性相结,往往珠联壁合、浑然一体。
  师胜杰与姜昆同在东北建设兵团一起劳动过,他出身在相声世家,父母亲却是艺人,有较好的基本功底和较长的艺术熏陶。他初在东北享名,而后在全国受到普遍欢迎。他的表演谐而不俗,以其风格的稳健和语言的洗炼而获取舞台形象。他也善于摹拟和学唱,尤其于评戏和东北民歌的摹拟,往往以其韵致和滋味儿获取观众的好评。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