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侯宝林和马三立的表演,在表现方式、美学趋向上各执一端,在雅俗结合、幽默和自嘲上各有侧重的话,那么,侯宝林的传人马季的表演则体现了在五十年代后期、特别是六十年代,做为新文艺工作者在反映新生活方面所进行的追求和探索。
  马季(原名马树槐,1934年生)少年时为工厂学徒,1951年参加北京新华书店工作,业余表演相声:私淑相声大师侯宝林,1956年转为专业演员。是解放以后成长的相声名家。表演以热情、质朴取胜,舞台形象风趣、活泼。他的节日追随时代 ,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多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 内容大多是“歌颂型”,力主配合中心时事。其表演风格既模仿侯宝林清新、流畅、华丽之“形”,甚至在语言方式和声音造型上也与乃师酷似,又摄取马三立稚拙、本色、自然之“神”,使舞台形象更切合个人滑稽、调皮、具有青年朝气,从而更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的特点。马季的作品多有“我”的第一人称的形象陪衬和线索贯穿,“我”不是马三立式的市民意识的典型或类型,而是体现时代风貌和群体意识的色彩形象,并无性格的定势,只是作品的渲染,而在总体上则是以丑显美、化丑为美、丑中见美的滑稽形象。马季作品和表演中的“我”,提高了相声表演的格调;密切并强化了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绝无江湖气和艺人态,发挥并拓展了以侯宝林为代表的相声革新的特点和领域。火爆成了他表演的总体风范。
  传统相声的出新,是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对传统相声遗产进行批判与吸收、继承与革新的结果。六十年代初期,相声界着重对传统相声进行了记录、整理、加工和改编工作。在净化语言的基础上;首先挖掘了一批民主性精华较强——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好的作品搬上舞台。其次是对那些精华与糟粕杂糅、思想性并不明显而艺术表现又很有特点的作品进行加工、改造。由于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由于对相声的艺术性能、相声与生活及政治的关系有了较为宽泛的理解,一批被认为是“无害的”作品又得以重现舞台。相声大师侯宝林由《五红图》改编而成的《阴阳五行》,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开粥厂》等都再次征服了观众。由旧艺人转化为新演员的苏文茂,也在他伙伴朱相臣的帮助下,整理出由《八不咧》出新而成的《论捧逗》,他的《歪批三国》、《文章会》等作品也在表演上面貌—新。
  苏文茂(1929年生)是艺龄较长又历经新旧两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演员。他自幼从师于著名艺术家常宝堃,老师会得宽、使得活、活磁实的长处,给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独立于相声舞台之后,张寿臣大师的深刻、细腻、含蓄等特点,侯宝林的洗炼、潇洒等风格也使他受益非浅。可以说他熔各家之长,既有传统的基础,又敏于吸收新生活、新艺术的营养,因此,在化旧出新、脱俗就雅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他的表演风格可以“文而不温”几个字概括 ;“文”当然是一种含蓄隽永的美学意蕴 ,在舞台风度上指的是“文静”,在语言使用上指的是“文采”,在表现手法上则是指细腻而婉约,在性格表现上指的是深刻而蕴藉。他也善取第一人称,无论是 《歪批三国》中的“苏文茂先生”,或是《文章会》中的 “苏文茂高足”,他都以略近儒雅的诙谐进行自嘲,从而使矜持与难堪、自慰与受窘形成鲜明对比,塑造了一批为知识分子所能领会和接受的腐儒类型。在表演风格和艺术品味上另辟别一境地。苏文茂在传统相声出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不只是历史地再现传统的风情和和民俗,而是使它们具有现代生活气息,成为现实人们所感兴趣的精品。他的合作者朱相臣,为他的作品和表演也增色不少。
  “文革”以前,相声在表演上的革新,集中在净化语言、规范语言、强调语言的时代气息和节奏这一根本的向题上。“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开始为相声界内外所接受。以侯宝林为代表的相声在“优美”艺术风格上的进取,不仅使相声堂而皇之地踏入文学艺术之林,而且使他个人取得了“语言艺术大师”的雅号。而另一位语言巨匠马三立则是在风格语言——喜剧语言的探幽发微上,取得了民族情采、地方情采和个人情采的极大成功。相声语言台的俚俗化和个性滋味儿,在马三立的表演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相声的传统风貌以及“津门相声” 的特点,由于他的存在和实践而益发鲜明 。所谓 “津门相声”和 “京派相声”,大体反映了相声就俗或趋雅、追求质朴或华丽、表现地方风情或时代意蕴,以及体现传统精神或革新意识等的两种艺术态势。并非是绝对和自觉的两大流派。 而是多有相互渗透和交融。这种态势在 “文革”以后,由于北京一脉马季、姜昆、侯耀文等新秀的崛起,由于津门高英培、马志明、赵伟洲等人的展露而益发明显。然而,在“文革’之后不久,打倒“四人帮”伊始,非常震动相声舞台的,当是以杨振华为代表的东北相声。
  杨振华在相声舞台享誉时间不长,初在 “三中全会”前后,以讽刺相声诸如《特殊生活》 、《假大空》、《油水大》的创作和表演赢得观众。这是一种积蓄已久、喷薄而出的政治热情,代表着人民群众对多年以来极不正常政治生活的积怨和不满 , 代表着相声界和艺术家渴望这门艺术能够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发扬其讽刺的战斗传统的迫切要求,是首先冲破“禁区”脱颖而出的艺术闯将。杨振华的表演泼辣、酣畅,犀利的语言和率真的感情,传达着人们心理和时代意绪。语言节奏和形体动作都是夸张和快捷的,在表演方式上较少传统的羁绊,较多其它艺术形式(诸如电影和戏剧)手段的撷取。其最大的长处就是贴近观众,无论其作品主题、题材、意绪、节奏,都意在征服和吸引新的一代相声观众。正是在“东北相声”的带动下,相声批判“四人帮”及极“左”路线的高潮才在全国日益崛起、布成阵势。三中”全会以后,相声的讽刺之势骤减,杨振华又以“吉它相声”占据舞台,曾在全国风靡一时。“吉它相声”淡化相声的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