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作为曲艺工作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以增进从艺人员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克服对理论工作的种种偏见,协调理论队伍中两种成份的关系,使之尽快地融合与互补以有助于曲艺理论工作的健康发展,让曲艺理论真正担负起总结经验,指导发展的使命。
  二、强调表演,忽视创作,导致创作与表演比例关系失调,也是影响曲艺艺术发展进程的重要原因。
  曲艺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演员的舞台表演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曲艺作品只有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才能够与观众交流。因此,我们的习惯做法是以演员为中心 ,强调一切为演出服务。所以 ,在一般曲艺团体中,比较注意对演员的培养使用,而忽略对创作人员的培养。团队中的创作人员不仅少,而且往往是身兼数职,很少能集中精力来进行艺术创作。目前,从全国曲艺团体的发展情况看,创作人员的匮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无论是舞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大家普遍感觉缺少好“段子”。
  曲艺是表演艺术,是说唱艺术,但并不意味着能说出来,能唱出来的就都是艺术。曲艺作者与其它艺术品的作者一样,他们的工作是一件富有创造性的,非常艰辛,也非常伟大的工作。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无论从品行学识上,还是艺术素养上都应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现有的曲艺创作队伍很难适应这种要求。一方面,曲艺界那种重家世与师传所滋生的落后、保守的成见,使那些知识结构新、文化水平高、而且很有才华的作者很难走进曲艺创作的圈子,另一方面,曲艺专职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由演员队伍转化而来,这些人有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但是,在文化、理论方面缺少必要的培养与进修,他们对曲艺的理解仍然停在较粗浅的层次。那种认为表演艺术就意味着以演员为中心的认识是片面的。演员的表演固然很重要,但是表演只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不是艺术的目的。一切艺术的真谛都在于反映和表现生活,为人们提供艺术欣赏的客体。在表演艺术完整的艺术流程中,演员是从底本到观众之间的媒介与桥梁。就曲艺艺术而言,首先是曲艺作者的创作提供了艺术底本,然后才是演员的表演,而表演的目的在于把作者的创作完整、生动地传达给观众。当然,演员的传达不是被动的,其中也含有演员的二度创作,但是这种创作应该是在底本基础上的创作,如果演员的表演与底本的规定性相抵牾,甚至与艺术底本所示内容完全相反,那么他的表演绝不会成功。好的作品为演员提供了成功的基础,好的表演能够使艺术作品更丰满、更富感染力。因此,曲艺演出的成功实际上包含着作者创作与演员表演的双重努力。过分强调演员的作用,而忽略作者的功绩不仅不利于曲艺艺术的繁荣发展,反而会加剧它的衰落和危机。从曲艺发展史上看,说唱艺术的繁荣总离不开创作的繁荣。大量优秀的说唱底本是说唱艺术繁荣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这些基础与条件就不会有说唱艺术的兴盛。宋、元时期是大家公认的说唱艺术的高峰时代。这时有一个专门机构——书会为说唱艺人提供底本。书会中的才人受到社会和艺人们相当的尊重和礼遇,艺人们在做场时常常将书会才人放到前边,先叙述这些人的功绩,然后借助书会才人的名号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好本传奇! 这本传奇亏了谁”“亏了永嘉书会才人在此灯窗之下,磨得墨浓,蘸得笔饱,成此一本上等孝义故事,果是千度看来千度好,一番搬演一番新”,“俺路歧每(们)怎敢自专。这的是才人书会划新编”,“若逢时棚怎生来桩点的排场盛……依着这书会社恩官求些好本令(领)”。清代“子弟书”演唱非常活跃,那时有韩小窗、罗松窗等一大批著名词曲作家写唱本。他们当年创作的那些段子,时至今日仍然可以作为曲艺唱词的范本。
  好底本是演员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很难产生好演员。不仅过去如此,现在也仍如此。前几年天津曲艺学会曾经召开过一次王允平曲艺作品研讨会,在那次会上大家争论这样一个问题,是先有骆玉笙,还是先有《剑阁闻铃》。这原本是不应该有多少争议的问题,可许多人却喋喋不休地争论,认为是骆玉笙唱红了《剑阁闻铃》。骆玉笙的京韵大鼓表演确实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可是几十年来她唱了几十段大鼓,但真正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使她成名的段子,《剑阁闻铃》、《红梅阁》、《丑末寅初》以及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哪一个不是久经锤炼的艺术精品? 正是这些优秀的唱本为骆玉笙提供了展现艺术才华的天地 , 而骆玉笙又用她那声情并茂的表演挖掘和丰富了唱词中的底蕴,才在广大观众中产生那样强烈反响和共鸣。
  此外,由于曲艺作品反映生活迅捷,演出形式简便,大家习惯称它为“艺术的轻骑兵”认为它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工具。于是曲艺作品的创作大多变为指令性的配合中心或完成任务的宣传,很少有作家投入情感、从经过积淀的自觉出发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大多犹如过眼云烟,很少能够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我们并不反对将某种艺术形式作为宣传工具,但是,一定应该明白,如果仅仅把曲艺作为宣传工具,则必然很难写出具有生命力的好作品。关于艺术的定义,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做出种种不同的解释。但是,艺术作品中一定要蕴含丰富的感情,则是人们共同认知的事实。因此,感情质素的厚薄、深浅常常是人们鉴别艺术品真伪、优劣的重要条件。曲艺既然也是艺术,就必然会具备一切艺术共有的特性。假如我们过于强调曲艺的那种“轻骑兵”作用,只写那些完成任务式的靠虚浮的教条口号取胜的作品,恐怕我们的曲艺创作永远也不会拿出反映时代特色的好作品。
  总之,繁荣曲艺舞台,扩大曲艺艺术的影响,吸引青年观众,关键在于要拿出反映时代特色,引起人们关注的艺术精品。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曲艺创作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培养曲艺创作人材的具体计划,争取吸收那些知识结构新,文化程度高又确有曲艺艺术才华的作者充实曲艺创作队伍。 同时,也应为在职曲艺创作人员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帮助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理论和艺术的修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