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曲艺艺术发展中的几个误区

  1989年在天津曲协召开的一次曲艺理论研讨会上,有一位资格颇深的学者,谈起他在国外考察民间艺术的情况。他说,古老的艺术在国外可以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由国家出资养起来,每年只做几次巡展式的表演。他预言我们鼓曲类的曲艺有可能会向这个方向发展。究竟我们的曲艺艺术发展前景如何? 是作为古老艺术的化石变成艺术博物馆中的展品,还是象重绽新蕾的老树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示出新的生命? 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由于工作关系,这些年看了些曲艺演出 ,接触了一些曲艺界的领导和演员,也曾随曲校学生实习队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搞过一些演出活动,并且做了一点社会调查。因此,我借用心理学和认识论上的“误区”一词,对阻碍曲艺发展的几种常见的因素与模糊认识谈些粗浅的看法,并以此向各位专家、学者讨教。
  一、曲艺艺术的发展与曲艺理论建设的严重不平衡现象,是影响曲艺发展进程的重要周素。
  曲艺是我们民族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唐代成熟的曲艺形式算起,迄今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曲艺有过相当辉煌、繁荣的鼎盛时期,也有过暂时低落的时代。在它的发展史上曾经炳彰着一大批优秀的说唱艺人的姓名,这些人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笔丰厚的艺术遗产。可是,有关曲艺艺术的理论著述,除了罗烨 《醉翁谈录》中的“小说引子” “小说开辟”和清代顾琳的《书词绪论》之外,其余大多是零篇断简式的只言片语。解放后,党和政府为曲艺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中国曲协成立后专设了研究部,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中国艺术研究院又设立了曲艺研究所。但是,由于人员和资金等种种原因的限制,专门研究机构大多忙于应付那些一般性的日常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研究。另一方面,虽然有些专家学者从俗文学的角度出发涉足了曲艺理论研究领域,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理论文章与专著,有些高等院校甚至开设了说唱文学的专门课程,可是就其整体而言,这些研究者大多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倘若将我们目前的曲艺理论研究工作做出概括性的勾勒,大致上可以归纳为几多几少:介绍性的文章多,规律性的探索少;结合形势、任务的研究多,而成系统的基本理论建设少;对表面的具体问题研究多,而就其宏观的本质研究少;历史的考察、描述多,而现实发展的总结指导少;谈表演的多,论创作的少;唱赞歌的多,谈批评意见的少。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即便是在今天,曲艺理论的发展与研究仍然处于一种不太成熟的草创阶段,这种情况与曲艺艺术在民族艺术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它势必会影响曲艺艺术的发展。
  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缺乏理论指导的活动都只会是一种散漫、盲目的活动,散漫、盲目的活动是很难得到健康、自觉地发展的。现以,无论何种艺术,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需要有一种理性的总结和反省。艺术理论是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艺术经验的归纳与总结。正确的理论可以有效地推动并指导艺术的发展。可是,时至今日我们的曲艺理论却相当薄弱,远远落后于艺术实践,很难履行指导艺术发展的使命。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源于人们对曲艺理论的传统偏见。
  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理论的指导,这在今天看来本应是一个极普通的道理。可是在曲艺界,甚至包括一些领导者的头脑中都存有一种轻视理论的错误想法。他们认为搞理论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在舞台表演和艺术创作上都没有希望的人,才改行搞理论 ;另一种是吃饱没事干的人才去弄理论。 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首先在于长期以来,曲艺艺术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相授、口耳相传。这种方式有其独具的优长,在曲艺艺术的成熟时期它很容易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有流派就会有竞争,这种竞争又反过来促进了各自流派的发展。但同时这种传承方式的散漫性、个体性也极容易出现只注重对接受者特殊技能的传授,忽视对艺术素质全面培养的偏差,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而且,这种流派之争进—步发展亦会形成各自封闭、独立的门户,滋生一种自足、保守的落后意识。这种意识在文化素质较低、自身理论修养较差的人身上反映尤为明显。他们对于不同门户和理论常常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触。其次,从总体上看,曲艺从艺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不少人认为曲艺表演靠嘴、靠嗓子能说、能唱就可以了。其实,这也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在他们从艺初期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他们从艺过程中,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无论是在文化修养,还是在艺术修养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一位老艺术家,在与曲校同学座谈时,就告诫大家:你们不要以为我就没有什么文化,如果要论念书我确实没有正式上过几年,可是在我这几十年的艺术道路上,我没少在文化上下功夫,我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与我在文化理论上所下的功夫有很大关系。
  除了上述来自曲艺界内部偏见之外,还有一种来自社会的偏见,不少人认为曲艺是一种低俗的民间艺术,难登学术研究的大雅之堂,他们对曲艺理论采取 “不屑”的态度 。这其实又是另一种浅薄无知的偏见。
  上述种种偏颇之见,在普通人身上存在危害尚小,若出现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决策者身上,那势必会给曲艺事业带来更为严重的障碍。抓曲艺繁荣,搞曲艺振兴,如果认为只是抓抓舞台演出,培养一两个艺术新人的事,那实在是过于目光短浅了。在目前情况下,我敢斗胆放言,即便是刘宝全、白云鹏转世,也很难给曲艺艺术带来多少转机。我认为,当前曲艺最需要的是一种自觉的反省与检讨。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一下曲艺的发展规律,深入探求一下影响和制约曲艺艺术发展的原因何在。有人说,一种艺术发生危机的时候,往往容易为这种艺术的理论发展提供契机。这话在一定程度上很有道理。“穷则思变”、“穷而后工”,危机的发生,恰恰为它自身的更新提供了可能。有了危机能够促使人们冷静、理智地思考问题,当这种思索深入之时,就会产生对理论的渴望和追求。
  从曲艺理论工作者的队伍结构来看,它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类来自于“门里”,他们由曲艺表演和创作逐渐向理论研究方面过渡转化而来;另一类来自于“门”外,他们或是因工作需要,或是出于爱好而搞起曲艺理论工作。来自门里的往往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修养,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在研究中注意现象多而关注本质少。来自门外的一般文化修养较高,但缺乏对曲艺实践的体验,他们的研究往往是高屋建瓴式的分析多,对艺术实践具有实用价值的建议少。门里的笑门外的隔靴骚痒;门外的讥门里的坐井观天,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消耗到那种无聊的文人相轻上面。因而理论工作者自身存在的这种不良习气是曲艺理论工作进展缓慢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