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敬生将曲艺的表演特征归纳为三点 :1、表演上不能不人物化,而又不能彻头彻尾的人物化,他要求画龙点睛式的人物化;2、不从化装拟人上下功夫,而是追求通过叙述故事进行性格刻划 ,更多是从神似中显现人物;3、演员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生活基础与发声 、拟声的技能和多种的复杂的艺术表现方法。
  同时,他还从“辅的运用”、“动作的典型性”、“虚中求实”、“动作的乐感”、“人物进出与交流感”等方面论述了曲艺的表演规律。
  关于舞台风度。薛宝琨的《论曲艺演员的舞台风度》(《天津演唱》1982年第4期)提出了曲艺演员在舞台上的自我形象问题。他认为:“曲艺演员的舞台风度,不仅是他艺术创造的出发点,也还是他艺术水平、流派特征的外部表现。”“舞台风度当然受时代、阶级、民族和地方特点的制约,也同时决定于演员个人的思想水平、道德观念和文化教养。”同时指出,一个演员的舞台风度应该是真善美的结合。真就是朴实和本色;善至少表现为热情和亲切;美的总体表现为高度和谐。“舞台风度统领着表演;表演也同时体现着舞台风度。”文章观点新颖正确,每个曲艺演员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条件来培养和塑造自己的最佳舞台风度和最美的舞台形象。作者强调了演员的自尊白重、自爱自信、自我完善,既以观众的审美意识塑造自己,又以自己的审美意识塑造自己,从而把自我塑造成具有时代精神和个人风采的艺术家形象。侯宝林从极其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中,根据自己的相声美学观,总结了具有普遍性的相声表演的舞台风度。《侯宝林谈相声》从语言发音方面谈了轻松愉快;从动作、抖包袱、表情方面谈了沉着自然;从演员和观众的交流方面谈了谦虚亲切;从演员的表演态度方面谈了严肃认真。从而,为相声演员的自身形象塑造提供了有规范性的艺术标准。
  关于风格流派。鼓曲类曲种的风格流派的划分主要是以声腔曲调的特色为标准的。例如评弹中俞调婉约,陈调苍凉,徐调容丽,薛调爽利,蒋调淳厚,丽调缠绵,琴调豪放等等。左弦的《俞调简说》、《丽调小论》、《琴调小论》、《张调浅说》(《评弹散论》)等,以及朱介生的《“俞调”漫谈》和杨德麟的《蒋调”并非“马调”旁支》等,都是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北方说唱曲种中,对于京韵大鼓中的刘派 、白派、少白派 、骆派的研究文章往往是在京韵史的基础上 ,从几派的相互比较中探索风格特色 。如刘古典的《京韵大鼓艺术的新发展》(《曲艺》1983年第4期);陈笑暇的《白派京韵的形成》(《天津演唱》1982年第9期)等。王济的《鼓板弦歌五十年》(《曲艺》1982年第4期)在重点论述骆派的形成过程中,概括了骆派的特色。陈笑暇的《白派京韵的唱腔》从白派的甩腔、俏腔、高腔、悲腔的分析中论述了白派字清、味醇、于妩媚中透苍劲的特色。
  在曲艺风格流派的研究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三册书颇引人注目。薛宝琨的《骆玉笙和她的京韵大鼓》在京韵大鼓的形成和风格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在研究了“骆玉笙的艺术道路”之后,提出了骆派大鼓:依情唱曲入乎其内;一曲多变出乎其外;字正腔圆纵横贯注;颤音明丽高低驰骋;成熟老练炉火纯青的流派风格。
  薛宝琨的《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中论述了“侯派”相声的风格:寓庄于谐意高味浓;合作默契密切交流;惟妙惟肖神形兼备;本色自然夸而不诬;留有余地恰到好处;俗中见雅雅俗共赏;运斤用斧语言巨匠。尽管相声表演艺术中高手如林,风格多样,可以说是流派纷呈,但是对于相声流派的分析研究进展缓慢。解放以来,这是第一部涉及相声流派的专著。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从相声演员的表演风格着眼的。薛宝琨的另一部书《中国的相声》以“相声艺术的成熟”、“繁荣”、“崛兴”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分别阐述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和演员的不同艺术风格和特色,以及他们对相声事业发展的贡献。另外,谢添的《略谈马三立相声表演的艺术特点》;陈笑暇的《“琢磨起来可乐”》等,也都是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汪景寿的《高元钧和他的山东快书》认为高元钧的演唱艺术风格具有粗犷、滑稽、豪放的武唱特色。其表现为:大动作多;炸“包袱”多 :高调门多;眼神灵活;夸张幅度大;节奏变化快 。另外,行人的《试论高元钧山东快书的文学特色》 和谷源流的《浅谈高元钧山东快书表演艺术的特色》 ,分别论述了“高派”山东快书的创作和表演艺术风格。
  倪钟之的《北方评书流派及特征》阐述了北京评书描绘细腻、生活内容考究的特点;新派评书情节紧凑、表演粗犷的特 ;各地评书直述故事,与当地人民生活习惯相适应的变异性等 。这一篇文章的特点在于以地区为主体,从宏观上研究评书地区性流派风格 。而姜存瑞的 《天津评书的六大流派》(《曲荟》1982年第2期)重点评介了解放前在天津形成的评书六派:怪、默、帅、端、豪、迈,及其六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还有刘礼的《浅谈傅泰臣的评书表演艺术》;舒湮的《涛飞山走舌底建花》;杜放的《赞田连元的评书表演》等,都是评书方面的研究文章。
  另外,评话 、山东琴书 、西河大鼓等曲种中关于风格流派的研究论述也不少,因篇幅有限,只好割爱。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洪欣的《弹词流派漫笔》。这是一篇研究流派形成的规律的理论力作。文章着重从艺术发展本身及演员的创造方面,探讨了弹词音乐流派的先仿后创、由博返约、扬长避短、自成一格的发展规律。类似的文章还不多见。
  3、音乐方面
  曲艺音乐的研究文章大约可以分为五种。
  关于曲艺音乐的特征和形成 。湛亚选的《曲艺音乐规律一谈》 认为曲艺音乐的特征为叙事性和抒情性,以说书性为核心。曲艺音乐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语言对曲艺的主导地位”。说得像唱一样,唱得像说一样。逐步地阐明了说唱的辩证关系。
  何远志《湖北曲艺音乐概论》对湖北曲艺音乐的基本情况做了概略论述。文章从湖北的地理位置、商业交往、移民迁徙谈及了曲种的分布、分类和源流,分析了曲体结构的形式、调式的分布、变换方式、旋律与语言结合的规律等。是一篇少有的地区性曲艺音乐佳作。
  同类文章还有陈世鑫《谈谈“依字行腔”的传统经验》;刘正维的《论湖北小曲的腔与字》;姜守良的《唱腔与字音、四声的关系》等等。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