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曲目有许多是反映妓女、嫖客生活的,内容淫秽低级,曾屡受禁止。大多数曲目很早就失传了。时调也有一些反映现实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作品出现,如反映反帝斗争的《烧河楼》,反映妓女爱国为国担忧的《叹时局》(由高五姑演唱并灌有唱片),还有反映历史事件的纪实作品如 《打南口》、 《直奉战》、《打边防》、《民国六年闹大水》、《枪毙屈香九》,等等。
  建国后,时调(主要是[靠山调])经过了多方面、深入的改革,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3年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 9月组成了由演员、弦师、作者、领导等诸方面人员合作的时调改革小组,在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靠山调]新曲目《摔西瓜》,取得了时调改革的初步成功。曲词是王焚同志移植民歌《摔西瓜》而来。弦师祁凤鸣、演员王毓宝及熟悉鼓曲音律的姚惜云老先生等一起研究在传统[靠山调]的曲调基础上, 调整了一些唱腔和节奏,以加快间奏速度, 摆脱传统衬腔那种缓慢、懒散、伤感的情调,使衬腔与《摔西瓜》风趣活泼的情绪吻合。在唱腔唱法上,运用拖长或缩短字音尾腔、加快或放慢节奏速度及发挥吐字润腔技巧来强化对唱词内容情感的表达。 在伴奏上增加了扬琴、 琵琶、笙、低音胡,加上原有的三弦、 四胡共七件乐器,把唱腔衬托得更饱满,气氛烘托得更浓烈。 为净化舞台,弃除了场面桌。经过诸多方面改革创新,《摔西瓜》作为时调改革的首创节目,以崭新的姿态和新定的名称——天津时调与观众见面,并得到肯定和认同。此后的三十多年中,天津的曲艺工作者对时调尤其是[靠山调]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在曲目内容、曲词格式结构、音乐旋律、节奏板式、唱腔唱法、表演、伴奏等各方面都突破原有的程式格局,但又保持了它独有的风格特征。
  [靠山调]在音乐上的改革是比较深入的。
  板式从原来的每段曲目一种板式——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发展为一段曲目有时运用多种板式,如一板三眼、一眼一板、垛板及散板等皆用。拓宽了对曲目内容、感情变化的表现力。
  数子一方面增加了数说成份,加强叙事的功能,如《军民鱼水情》、《大寨步步高》中都有只数说不唱的数句出现,另一方面增加数句的歌唱性,将唱腔揉入数句中,增加了数子的抒情性,丰富了表现力。
吸取歌曲、戏曲及其他鼓曲的唱腔,化入[靠山调]唱腔里,使她的旋律更加华美、繁复、完善,尤其是疙瘩腔的活用更是变化多样、千姿百态。改革超出了传统[靠山调]较平淡单调的旋律范围,却又紧紧依附在它的基调上。
  改革[靠山调]结尾句唱腔,运用翻高八度或变调的手法,弥补了原曲调结尾落腔低沉、无力、懒散的不足,赋于她激情、向上的感觉。
  在伴奏上除了增加乐器,还根据各个曲目内容,创造了许多不同旋律的、优美、新颖、别致的前奏、间奏,这些前奏、间奏大多与[靠山调]的传统过门的旋律合谐贴近。
  除[靠山调]外,对其他曲调也进行了挖掘、利用和改进。
  1961年,时调传统曲目、 曲调挖掘整理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曲调包括有 [老鸳鸯调]、 [新鸳鸯调]、[二六板鸳鸯调]、[大数子]、[淮调]、 [拉哈调]、[小五更]、[反正对花]、 [怯五更]、[十杯酒]、[打孩子]等十几种。1962年第一届津门曲荟时调专场所挖掘上演的传统节目、曲调有[大数子]、[新鸳鸯调]、[二六板老鸳鸯调]、[慢板老鸳鸯调]、[落五调]、[叠落金钱]、[打孩子]、 [拉哈调]等,还有以旧调填入新词来演唱的, 如[慢板老鸳鸯调]的新曲目[采莲曲](许成友演唱)及[落尺反调]的新曲目《责婢》(赵小福演唱)。
  对[鸳鸯调]的改革主要是选择它的某些唱腔,揉进以[靠山调]为主的新曲目中。如《心连心》、《军民鱼水情》、《清华参军》、《梦回神州》等唱段中都有[老鸳鸯调]的唱腔,运用得恰当合谐。
  对[拉哈调]的传统曲目《要女婿》进行了修改调整,作为保留节目上演。 1957年6月天津曲艺杂技会演中,老艺人朱文良、李玉花彩唱《要女婿》,被选为优秀节目参加赴京汇报演出并获奖。利用[拉哈调]演唱新曲目曾进行多次尝试,上演的曲目有 《闹离婚》、《小尖兵》、《胖大嫂回娘家》、 《退彩礼》等。
  [怯五更]的传统曲目《盼情郎》,“文革”后作为返场小段保留节目经常上演,很受欢迎。1980年王允平的新作《熊熊之火》由老弦师马涤尘以[怯五更]调设计装腔,在原有基调上对前奏、过门、唱腔旋律及结尾句落腔等皆进行适当的改革,既保留了[怯五更]的韵味,又有较大的创新。
  [大数子]经改革后发展成为一新的曲种——天津快板。
  一段曲目混用多种曲调是时调音乐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成果,最有代表性的曲目是《梦回神州》,运用了[老鸳鸯调]、[靠山调]、[怯五更]等多种曲调,将它们相溶为一体,使旋律丰富多彩,却又合谐流畅。其中还运用了朗诵的表现方式,总之是一次既大胆又成功的改革。
  在时调音乐改革中许多弦师、音乐工作者付出辛勤的努力,如祁凤鸣、李远通、马涤尘、毛家华、李光等,均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时调在演唱形式及表演上也有不少改革。如去掉场面桌、加上表演,并采用了双人演唱、群唱、小演唱、集体合唱及混声合唱的新形式表现新曲目。双人演唱形式的新曲目有《常青指路》、《拷红》等;以群唱形式上演的新曲目有 《花环顼》、《秋瑾赞》等;小演唱的形式有 《退彩礼》(曾参加全国曲艺调演)、《海河儿女怀念毛主席》;时调混声合唱是一次大胆的革新尝试,1961年6月,在市音协和市曲艺团联合举行的天津时调内部观摩专场的演出中,以合唱的形式上演了 《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又在7月,本市第一届音乐周的演出中,市广播曲艺团和天津广播乐团联合以混声合唱的形式演唱了这个曲目,全曲有领唱、合唱并分为不同声部来表现不同人物和不同场面;运用了和声复调等音乐手法。
  在时调改革中,成绩最突出、贡献最大的演员是王毓宝。解放初,她出演于小梨园、大众曲艺社(玉壶春)、燕乐等园,与白云鹏、小彩舞、花五宝、郭荣启等著名演员同台。 1950年加入红枫曲艺社,1952年参加群声曲艺社。 在演唱传统曲目的同时, 努力学习积极排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雨后花》、《改邪归正》、《大红旗》等,1953年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她成为该团第一位时调演员,并于当年参加了时调的改革创新工作,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成功地演唱了革新曲目《摔西瓜》,成为时调改革创新的第一个舞台实践者。此后,她不断上演新曲目,以精湛的演唱技艺为新唱腔润色增辉。三十多年中,她先后上演了《摔西瓜》、《想心事》、《知心话》、《提意见》、《制寒衣》、《翻江倒海》、《毛主席来到咱农庄》、《为女民兵题照》、《看焰火》、 《心连心》、《糊花灯》、《红岩颂》、 《换岗哨》、《卖椰子的老大娘》、《大寨步步高》、《军民鱼水情》、《毛主席送我上讲台》、《清华参军》、《重上井冈山》、《鸟儿问答》、《心中赞歌向阳飞》、《拷红》、《刘主席来到花明楼》、《梦回神州》等新曲目。其中不少成为她优秀代表曲目, 如《军民鱼水情》、《心中赞歌向阳飞》、 《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梦回神州》等。 1958年她随全国巡回演出团去福建前线为边防军慰问演出, 接受了战士提出的 “为什么光站着唱不表演”的意见, 开始吸收歌曲、戏曲及其他曲艺曲种的表演, 溶入到时调演唱中,结束了时调演唱在舞台上无动作表演的历史。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形成了她雍容大方、自然洒脱的表演风格和台风。她曾多次赴外地演出。 去过北京、南京、长沙、武汉、广州、 福建、哈尔滨、长春、吉林等处,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她的许多曲目经常在天津和中央广播电台播放,天津时调的优美独特的旋律,通过她的歌喉传向祖国四方。王毓宝的声誉影响亦随之遍及全国。在教学工作中,她付出过辛勤的努力,经她教授的学生有本市的、外地的、专业的、业余的约二十来人。其中专业青年演员高辉成绩最突出。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