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许多时调艺人加入各区属的专业曲艺团体,如和平区曲艺团的二毓宝等,红桥区曲艺团的姜二顺、谢韵秋、梁慧珠(马艳福)、王萍、张雅丽、魏墨香、程曼葵等。
老艺人赵小福、姜二顺、屈振庭、朱文良等,皆积极参加了挖掘传统时调曲目的工作,整理排演不少优秀的传统曲目,并且均参加了传统节目的展览演出或专场演出。
和平区曲艺团的演员二毓宝,在时调改革中成绩也很突出,她上演过的新编曲目有《蔡玉霜》、《交荷包》、《岳母刺字》、《金色的黎明》等。
市广播曲艺团的演员陈桂林原是业余演员,后加入广播曲艺团。她的演唱清新,时代感强,曾上演过不少新曲目,如《嫦娥奔月》、《磨镰刀》、《书记走四方》、《蝶恋花》等。
建国后培养出的几批青年时调演员,除高辉外其他均先后转业。高辉是很优秀的青年时调演员,她的嗓音甜美清亮,行腔婉转柔媚,表演清新,富有朝气,
代表曲目有《春来了》、《秋》、 《熊熊之火》等。 建国后时调这门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地位大大提高。也有自己专项的艺术活动及专场演出。如:1953年市广播曲艺团成立专门的时调改革小组,
1961年6月1日、2日音协天津分会和市曲艺团联合举行了两场天津时调内部观摩演出,各专业曲艺团体的时调演员及名票友均参加了演出,这样的时调专场演出是前所未有的;1961年6月3日在文艺俱乐部举行了由演员、弦师、音乐工作者及有关同志参加的“天津时调内部观摩演出座谈会”,
中国曲协和中国京剧院的同志,也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1961年12月25日、26日红桥区曲艺团在天乐演出了时调专场,1962年10月7日在新中央举行了第一届津门曲荟时调专场演出,1983年6月市曲协举办梅花大鼓、天津时调专场演出,并分别召开了座谈会,
1984年27日至29日曲协天津分会在群艺馆召开了天津时调音乐革新座谈会,京津音乐界,大专院校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各曲艺演出团体的音乐创作人员及演员、乐师等参加了此会。
天津时调在天津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建国后改革了的时调更受到群众的喜爱而广泛传播。1957年11月29日《新晚报》一文说“时调由于解放前一度流于低级趣味,解放后遭到人们摒弃,然而现在的时调在天津遍地开花,天津职工汇演中最普遍的节目就是时调,这不能不说时调革新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时调改革在群众业余活动中深入开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业余时调演员和优秀的时调新曲目。如1958年陈桂林演唱的时调新曲目《嫦娥奔月》,参加第八届职工业余艺术会演获鼓励奖,1959年10月该节目又参加了河北省工农文艺会演; 1974年天津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曾有天津时调新曲目 《一件围裙》,1980年部分省市自治区职工业余曲艺调演评选出的获奖节目中就有业余演员周文珍演唱的天津时调《知心亭的约会》;1984年本市群众曲艺调演中,业余演员曹建茹演唱了天津时调《洞房之夜》。
建国后的时调改革首先从曲目着手,取缔了许多内容陈腐低级庸俗的曲目,编写了创作反映时代新生活的作品。在曲词结构上突破旧曲词的格式局限。每句唱词字数的多少不再受四字、五字、七字等规格的严格限制,有的新词甚至如散文诗一样上下句参差不齐,也能通过音乐改革处理得合理得当。曲词格式的突破与创新为表现更广泛的题材、更深刻的思想内容提供了条件,使时调作品的文学质量提到更高层次。新作品更是层出不断,据不完全统计,五十年代的新曲目有
《雨后花》、《改邪归正》、 《大红旗》、《摔西瓜》、《想心事》、《知心话》、《提意见》、《制寒衣》、《嫦娥奔月》、《月宫酒令》、《翻江倒海》、《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看焰火》、《磨镰刀》、《糊花灯》、《闹离婚》、《小尖兵》、《胖大嫂回娘家》、《书记走四方》等;六十年代的新曲目有《心连心》、《蔡玉霜》、《采云姑娘》、《蝶恋花》、《采莲曲》、《责婢》、
《战洪水》、《红岩颂》、《湘江恨》、《交荷包》、 《情深意长》、《为女民兵题照》、《雪夜练武》、《海河行》、《天安门的哨兵》、《一心为乘客》、《大寨花更红)等;七十年代有《大寨步步高》、《常青指路》、《军民鱼水情》、《毛主席送我上讲台》、
《清华参军》、《雪岭明珠》、《鸟儿问答》、《重上井冈山》、《心中的赞歌向阳飞》、《拷红》、《铁窗红花》、《刘主席来到花明楼》、《熊熊之火》、《岳母刺字》等;
八十年代开始至85年新曲目有 《春来了》、《{小燕学艺》、 《巧遇》、《梦回神州》、《金色的黎明》、《秋》、《断桥》、《奶奶的心愿》、
《鲜花献给谁》、《风雪夜》、《好儿媳》、 《花环颂》、《鸡心花》、《天津新景》、《小燕展翅》、《秋瑾赞》等。这些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反映乡土民情的,有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有表现劳动大众战天斗地英雄气概的,有敬仰领袖与人民感情深厚、亲密无间的,有歌颂军民情如鱼水亲如一家的,有抒发海外赤子、海峡两岸人民热爱祖国、盼望统一的,有赞美津城新气象的,有寓情于景、状物抒怀表达心迹的,等等。所有这些完全超出了传统时调曲目狭窄平俗的题材内容。
编 著 者:贾立青
出 处:《艺术研究》
【上一页】
发表时间:1996年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