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艺人中较著名的先后有:
  光绪年间的弦师王庆和,擅长歌靠山调,一时授徒甚多:有刘宝全(著名京韵大鼓演员)、王宝寅、李宝明、朱宝红等。刘宝全售王宝寅亦都擅歌时调。
  王宝寅是著名弦师,19世纪90年代即在晴云坤书馆伴奏三弦并教授时调技艺,其徒王红宝、赵宝翠、高五姑、秦翠红等均成为著名的时调演员。
  王红宝,清末时红极津沽,被誉为“时调中的谭鑫培”。 她的歌声有人曾比喻 “像笛箫一样晶莹透体”歌 《七月七》 最精彩,声高气朗响入云霄”。娱园在 《时调六诀》 一文中评:“女子唱时调应当‘悲、脆、媚’如十八女郎歌残月晓风,歌姬王红宝当之无愧。”
  赵宝翠亦名大宝翠,清末时即享盛名。 她的嗓音柔腻、圆润,行腔婉转灵活, 吐字虽轻柔却清晰真切,声韵柔媚甜美,她演唱的《七月七》、《妓女相思》、《妓女托梦》等曲目,均灌制了唱片。约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脱离舞台。
  秦翠红18岁由京来津,出演各落子馆,并师从王宝寅、陆桐坡。清末民初时大红,极享盛誉,被公推为“靠山调大王”。以其浑厚深沉的嗓音、充沛的气息、粗犷豪放的演唱驰名歌场。她的天赋极佳,有高超的润腔技巧,她将[靠山调]的演唱推上一个高峰, 其代表曲目有《七月七》、 《喜荣归》、《大五更》、《学热客》、《要婆婆》等。
  高五姑清末民初极享盛名。她师从王宝寅,早期出演于中华、权乐、小广寒、同庆各落子馆,与当时的秦翠红齐名,“一时有瑜亮之誉”。她的嗓音独特,高宽脆亮皆有,吐字真切有力,行腔悲媚脆皆佳,尤其率先将疙瘩腔的演唱技巧用于时调演唱中,灵活、巧俏,歌来清脆响亮堪称一绝。她还改革了[靠山调],将慢板的 “哎咳哟” 压缩,把第四句唱腔的尾声改为过门,其代表曲目有 《七月七》、 《喜荣归》、《秦楼悲秋》等,曾录有唱片《秦楼悲秋》、《七月七》、《哭五更》、《喜荣归》。
  赵小福是继秦、高以后最走红的时调演员。她于1908年出生,天津武清县杨村人。 9岁拜弦师王亨锟为师,学唱京韵大鼓,两年后便于北马路北洋商场三楼的北洋茶社登台。学艺四年正式出师,除京韵大鼓外还会唱一些梅花大鼓、单弦和时调小段,13岁时由父母跟随去东北鬻艺,在哈尔滨各处茶楼、饭庄演唱并曾入华乐戏院大舞台演唱。15岁时至沈阳,在当地小河沿畅观楼和小西关的园子里演唱。1925年返津,出演于聚华、 天晴、义顺、北洋茶社、小广寒等园,唱前场。 在演唱京韵的同时,经常听王红宝、任荣喜、秦翠红、高五姑等人的时调,私下学会不少唱段,有时亦在园中演唱,发现比演唱京韵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亦更受观众欢迎,因此决定改唱时调。 二十年代末,她有幸得到名弦师卢成科的伴奏, 经卢指导,她的技艺更加精进。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享名,与花四宝、王佩臣同被誉为“艺坛三杰”(当时三人均由卢成科给伴奏,常同台献艺)。此时她曾出演于劝业场的舞凤台、共和厅、天晴、张园、陶园等上等杂耍场等,曾与张寿臣、常旭久、白云鹏、老倭瓜、金万昌、蔡桂事、谢芮芝、何质臣、张君、沈君等著名艺人同台。30年代中期她的演唱技艺和声誉影响及演出活动达到高峰。此时她长演于中原公司三楼杂耍场,并在东天仙、丹桂等各影院加演, 也曾于小梨园、天祥舞台等处上演。 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她的演出较以前减少,曾一度辍演。这一阶段,她出演于玉茗春、燕乐、宝和轩、天宝、玉壶春、大陆影院等处。40年代中期脱离舞台。赵小福的嗓音清脆高亮,歌来“声鸣如雷,响遏行云”有“一管箫”和“声闻于天”之誉。她气力充沛,吐字有力,行腔自如,又脆又冲。其代表曲目有《青楼悲秋》《叉杆解狱》等。
  姜二顺是三四十年代著名时调艺人。幼时师从其姑大金翠,11岁登台演唱,出演于津市各杂耍园、戏院、影院,曾与众多名艺人同台,是极受观众欢迎的时调演员。40年代,秦翠红之弦师王宝寅为其伴奏,对姜二顺影响极大,学会不少秦翠红的唱腔唱法,并曾得到秦的亲自指点,演唱上仿效秦极有似处。她以[靠山调]见长,韵味醇浓,嗓音宽厚,气力充沛,歌来酣畅淋漓。
  王毓宝于三十年代后期崭露头角,四十年代享誉津门。她于1926年出生于天津,六七岁起跟其父王振清(票友)学唱京韵、时调、单弦等。经常随其父“走票”,十二岁正式从艺登台,自三十年代末期至1945年期间,她曾在志成信、玉茗春、宝和轩、东来轩、小广寒、义顺、北海楼、东南角的兴城茶楼、东兴市场内书场、燕乐、新中央、玉壶春等处上演,并曾在平安、大陆、权乐、群英等影院上演加场,曾与赵小福、姜二顾、葛文通、皮恩荣、花五宝、高云舫、花小宝、焦秀云、乔凤楼、武艳芳、姚文彬、姚少彬、杨宝珠、新韵霞、刘慧雯、花莲红、王艳秋、王艳霞、王翠霞、刘云霞等同台,且上电台播音。由于嗓音绝佳及技艺日益精深,名声渐起,深得时人赞誉,成为红极一时的时调演员。1945年至1946年前期一度辍演。1946年10月在玉壶春重新登台,据《天津中南报》记载“盛况空前,座无隙地。其风韵及嗓音之绝妙不减当年,捧者如狂也”。1947年2月因病停演。 1948年再度登台,出演于中华、玉壶春、群英、大观楼等园,并曾参加在中国大戏院举行的义演及上电台播音。 建国前她上演及在电台播音过的曲目有 《七月七》、 《喜荣归》、《秦楼悲秋》、 《大五更》、《十一月》、 《十二美》、《画扇面》、 《渔樵耕读》、《蹋毽》、《妓女五更》、《四美图》、《学热客》、《要女婿》)等,其中 《踢毽》、《七月七》、《秦楼悲秋》最受观众欢迎。
  除上述著名演员外, 还有许多长期演出于明地、时调棚的著名的、技艺较高的艺人及票友, 如李小辫、屈振庭、戴老黑、朱文良、李玉花、夏文升、张景焕、破鞋赵,等等。
  建国前的时调(包括各类小曲),曲目繁多,见于史料记载的有 《七月七》、《喜荣归》、 《大五更》、《秦楼悲秋》、《后娘打孩子》、《渔樵耕读》、《下盘棋》、《要女婿》、《要婆婆》、《十杯酒》、《十美图》、 《放风筝》、《学热客》、 《明月五更》、《云淡风轻》、 《盂兰会》、 《孟姜女》、《琴棋书画》、《风吹铁马》、《对花》、《反正对花》、《叉杆解狱》、《鸿雁捎书》、《值千金》、《四季相思》、《三国五更》、《妓女托梦》、《双顶嘴》、《热客顶嘴》、《热客挑眼》、《反挑眼》、《情人顶嘴》、《单顶嘴》、《从良后悔》、 《跳槽后悔》、《从良自美》、 《后悔明白》、 《热客留表》、《王员外休妻》、《铺地锦》、 《绣花灯》、 《绣荷包》、《绣麒麟》、《绣门帘》、 《锦绣兰房》、《怯跳槽》、《怯勺洗澡》、《百菜名》、《探清水河》、《哭长城》、《山西五更》、《叹五更》、《闹五更》、《小五更》、《妓女告状》、《妓女思想》、《妓女悲伤》、《伤怀》、《小八仙》、《小放牛》、《鲜花调》、 《十二月采茶》、《冻冰》、《三戏五更》、 《红绣鞋》、《小下棋》、《尼姑思凡》、《尼姑下山》、《尼姑思春》、《尼姑自叹》(小尼僧)、《叉杆落魄》、《叉杆打王八》、《盼情人》、《叹烟花》、《山泉九自叹》、 《八仙祝寿》、《夸桑》、《打花鼓》、 《逛南顶》,《老妈上京》、《老妈淘水》、 《王大娘探病》、《开〓》、《四辈上工》、 《打糠灯》、《十谣》、《照九霄》、 《双十爱》、 《吃醋》、 《小拜年》、《寡妇托梦》、《嫖客收心》、 《甩黑爱白》、《带病留客》、 《怕验》、《借笊篱》、 《睡腿着急》、 《睡腿作梦》、《戏丫环》、 《戏小姨》、《二次落水》、《小学生逛灯》(打炕灯)、《蚂蚱蝻儿出殡》、《刘二姐拴娃娃》(刘二姐逛庙)、《蝈蝈喂鸡》、《财迷作梦》、《照花台》、《画扇面》,等等。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