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紧五句的位置相同,“慢四句”是惯常接在头板双句起腔后面的乐段。它是四句唱腔,沿用头板板式。与紧五句比起来,它的节奏舒展。而最后一句同紧五句一样,有段落终止感。前三句落音自由,末句落音1,也是宫调式。
  象京韵大鼓一样,西河大鼓唱词的开端有时是一个六句(或多一些)的段落,用于简单概括全段或起到引子作用。这个段落在短段鼓书中称为“诗篇”。文字的段落性造成了音乐方面的特定结构。因此,以六句(或多一些)“诗篇”开头的唱段,当采用头板起腔后往往接紧五句或慢四句这样的模式。
  紧五板和慢四板由于格式过于固定,且又只限用于头板板式,所以运用不十分广泛 。近二 、三十年来,西河大鼓力求灵活多变,按照紧四句和慢五句格式创作的就更为少见了。
  当起腔采用二板形式时,可用双句起也可以用单句起,后面直接流水板唱腔。
  2.流水板、下扎腔、上走腔
  流水板是西河本体唱腔二板(2/4拍)形式的称谓,当它是三板(1/4拍)形式的时候,称为“紧流水”。
  流水板包括三个把位的唱腔。这三个把位实际上是指乐句的尾音分别是3、5、1 ,因其伴奏时分别主要在三弦的上、中、下三个把位上而得名。
  西河大鼓的行腔方式与京韵大鼓明显不同。虽然从文字来看,两者都是两句对称体,但京韵大鼓的两句的落音不同,只有下句落在主音上,而上句的落音自由,因此形成明显的上、下句对称结构,西河大鼓虽然文字也是这样的对称结构,但音乐上却打破两句对称关系,往往上、下句的尾音都落在调式主音上;连续若干乐句,形成一个同主音调式的乐句群落乙这样便使旋律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把位内。
  这样的规律使唱腔具有了特殊的味道 ,同时也给伴奏带来一定的方便 。据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想认为,西河大鼓的这种行腔方法,可能同早期艺人自弹自唱的演出形式有关。
  流水板的唱腔有三个把位(三种落尾音):
  上把位唱腔的尾音为3,例如郝艳霞演唱《大闹天宫》中,“来至在了南天门往下看 ,天的大街他就来到了”一句的唱腔。
  中把位唱腔的尾音为5,例如郝艳霞演唱《英雄司机张孝萃》中,“国际主义的精神人人称赞 ,那英雄事迹层出不穷。别的英雄暂且不用表,我把那张孝萃的事迹说分明。他是优秀的团员立场坚定,对人民事来无限忠诚。”等句。
  下把位唱腔的尾音为1,例如艳桂荣演唱《杨金花夺印》中,“狄龙挂印要为元帅 ,开封府的丞相把本禀。叫狄龙招考天下的英雄好汉,在教场里边把这帅印争。”等句。
  在把位转换时起过渡作用的乐句叫“下扎腔”和“上走腔”,它们都是上句唱腔。前者是把位相对从上向下移动对所用的过渡句,后者是把位相对从下向上移动时的过渡句。
  上走腔和下扎腔的腔调,其实是“起板”的上句。它们用在不同把位的流水板唱腔之间,作为过渡性的功能时,便被称为“上走腔”和“下扎控”。
  二板流水板依速度变化又有“慢流水”、“快流水”之称,—般是从慢向快进行。
  快流水再进一步变化,就成了三板(有板无眼,1/4拍)的流水,称为“紧流水”。这种板式分两种情况,一种基本是以一板一字为主;节奏顿挫有力,例如郑瑞田演唱《大闹天宫》中,“大圣闻听说不好!一溜筋斗要把命逃”的唱腔。
  另一种是“紧拉慢唱”的摇板形式,西河中称之为“窜板”,例如,郑瑞田演唱《打黄狼》中,“小黄狼吓得转了向”的唱腔。
  3.溜腔(甩腔、拉腔)、尾腔
  西河大鼓的整体唱腔中有三个把位相互交错,但在段落内它们之间是连贯进行的。只有在段落和段落之间,才有间奏相隔 。曲艺中把这种以间奏为划分的段落称为“番儿” 。“番儿”的划分往往与内容相关,那么这个段落的结束句就称为“溜腔”或是“甩腔”、“拉腔”。它实际上是起板下句的变化形式,句尾旋律下行至低音1,是下把位唱腔。也就是说,作为一番儿的结尾,是宫调式 。为了增强段落的终止感,这种唱腔有时会在节奏上有所伸长,或稍微加一些华彩。
  尾腔是整个唱段的收尾,旋律基本同于溜腔,所不同者,由于西河整体唱腔一般结束在三板上,所以尾腔一般是三板形式。
  (二)西河大鼓的华彩腔调
  前面说过,这类唱腔的主要部分来源于西河以外的姊妹艺术(西河大鼓奠基人之一的朱化麟演唱“双高”时,常有插话解说云:众位,这个腔调是从“西城调”里摘来的,因此叫做“双高慢西城”——摘自钟声《西河大鼓基本曲调与发展》,经长时期磨合,已经与西河风格相统一,但仍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自身色彩,如调式、句型结构等。正因如此,才博得西河艺人们的钟爱,被用来丰富了西河唱腔;此外也有一些是由西河本腔里变化发展出来,由于具有明显的华彩性并形成固定的模式,也被冠以名称当作特殊的华彩腔调应用。
  这些唱腔可有两种划分方式 :A、按板式划分,它们也有各自的板式形态,有的是固定一种板式,有的可以变换板式;B、按句型划分,它们有的是单句唱腔,其中有上、下句之分;有的是多句体的乐段(包括两句体)。为实用方便,姑且采用第二种分。
  1、属于单句上句体的主要有:
  “一马三涧”——头板,商调式。特点是最末尾一字唱腔拖长,三次落在2上。
  “梆子穗”——二板,徵调式。
  “反腔”——二板,商调式。
  “满山芳艳”——二板,徵调式。
  2、属于单句下句体的主要有:
  “海底捞月”——可有二板、三板两种板式,宫调式。
  “蚍蜉上树”——通用于头板、二板、三板各板式,宫调式。
  “十三咳”——二板,宫调式。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