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商埠。因为开放天津不是西方国家一时的想法,而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打算。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在1793年,英国为了打通和中国的关系,派了一个使臣团到中国来,这就是非常有名的马格尔尼使臣团。他的借口是为乾隆皇帝补过80大寿,当时乾隆80大寿已经过去了,在中国没有补过生日的习惯,这就是一个借口。他们带了600箱的礼物,按现在的话说许多都是高科技的产品,望远镜、能连发多发子弹的枪支以及各种反映英国风景的油画、各种科学仪器……。他到承德避暑山庄见到了乾隆皇帝,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说互派使节,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能够在南方开宁波,在北方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当然这对清王朝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放眼看世界的机会,但当时清王朝觉得天朝无所不有,不需要这些东西来供应,拒绝了马格尔尼的要求。本来这是使中英间有一次通商通使的机会,有一次走出中国去看世界的机会,却被轻易地放弃了。鸦片战争以后到1842年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南方五口。《南京条约》有一条规定:12年以后双方如果有什么意见可以对《南京条约》修订。清王朝认为《南京条约》是所谓万年和约,永远不能动的。但英国人和法国人都认为,虽然条约是对英国人签定的,但有一条就是所谓最惠国待遇,英国能享受的,其他外国人也一体均沾。所以英、法包括美国都要求12年修约,几次到天津来都被清王朝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除非用武力教训他,就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就是开天津为商埠。他们在修约里已经提到坚决不允许开天津为商埠,后来签订《天津条约》时没有把天津写进去。外国人认为实际上这是一个失败的战争,决定要开天津为商埠,到1860年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所以到了英租界设立以后,英国人对马格尔尼是念念不忘,在英租界里边就命名了一条马格尔尼路,就是今天和平区的青岛道和安徽路,是很小的,在建设路附近。天津开埠以后,怎样应付新的形势?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把这些通商事务交由鸦片战争以后在广州,后来又挪到了上海设立的五口通商大臣监管。后来讨论结果认为这样太不方便了,五口鞭长莫及,怎能管理北方新开三口的事务?于是决定在天津设立三口通商大臣。就利用过去的巡盐御史衙门改为三口通商大臣衙门,任命崇厚为三口通商大臣。可因为当时的海关在鸦片战争以后已经被外国监管了,其实通商没有多少事务,实际上是管理清王朝的外交。一切对外交涉事务,外国人不能到北京去找新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南方五口的事务,去上海找五口通商大臣;有北方各口的事务,比如天津、牛庄、登州(后来牛庄改为营口,登州改为烟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