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就到天津来找三口通商大臣。有一件事影响了这种设置的执行,最重要的就是1870年的天津教案,由于天津教案是一个很大的涉外的案件,外国人死了不少人,最终结果就是三口通商大臣衙门眼睁睁地看着这种动乱的萌发和爆发,没有办法进行制止。因为三口通商大臣衙门本身就是管理对外通商事务和对外交涉,对于地方行政和军务军队没有权利调动。所以事件爆发以后,清王朝派人到天津进行调查,结果认为这种设置是有缺陷的,不能适应天津开埠通商的要求。于是撤消了三口通商大臣衙门,三口通商的一切事务仿照南洋通商大臣的例子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监领。直隶总督监领北洋通商大臣,同时给予官方印信。北洋通商大臣的印信,三口通商大臣衙门同时裁撤。当时在清代,直隶总督衙门的驻地原来是在保定,由于天津的开埠一切政治经济的问题都移到天津。特别是在通商季节,最容易发生问题。所以最初规定在海河春融以后,由于天气情况,海河和大沽口是要封冻的。春融以后,直隶总督要由保定迁到天津办公,海河封冻以后再回到保定去。后来,由于天津事务和天津地位越来越重要,直隶总督不再返回保定,一直在天津办公。由于直隶总督本身兼北洋通商大臣,而且权势非常重,从天津教案以后一直是由李鸿章担任。他在这一职位上,连任了23年。他把权势看得很重。因为朝中很多人不懂世界形势,李鸿章上任后首先管理清王朝的外交,所以很多外国人都认为,你想到清王朝办什么事,你要先到天津来见李鸿章,到天津直隶总督找李鸿章商量这件事能不能办,能办就让李鸿章去通融中央政府,通融外交部(各国总理事务衙门),然后外国人再去北京办。李鸿章认为不能办,就不用到北京碰钉子了。可见他的外交权利有多么大。他对外可以代表清王朝和外国订立条约
,近代中国和外国很多条约都是在天津签订的 。如中法战争,中国虽然打了胜仗,但是签订了屈辱条约《中法简明条约》,它就是在天津签订的;中国和荷兰、葡萄牙、巴拿马等等条约也都是在天津签订的。所以直隶总督衙六门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二政府。另外直隶总督衙门又有非常大的军事权利,比如说,它可以领导居世界海军第四位的北洋海军。当时清王朝倾全国之力从外国买来最先进的武器,最先进的舰只,建立了北洋舰队。这样一只北洋舰队无论从设备上、从吨位上来讲都是非常先进的,而它是由李鸿章来领导的。日本早就想发动侵华战争,就是因为北洋海军的建立,致使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推迟了十年。不能说北洋海军没有震摄力量。但由于当时政府的腐败,只有先进设备而没有先进头脑的人,用腐败的办法治理先进的军队是完全没有力量的,它不可能跟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