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幡老会
门幡会就是代替天后宫前那两根大门幡的,那两根谁能抬走,没有幡又没有天后的封号,岂不减少风光,所以当年的钱商就发起成立门幡会,专为出皇会时,竖起两根大宝幡,这会的成立,据说就是康熙四年和皇会(娘娘会)同时有的,这门幡是下有方座儿,中间竖立一丈五门高的红油桅杆,上有一龙头横棍,一端系宝盖,下有小幡六个,中为大帜,系黄呢所制,上贴青呢大字,系天后圣母受封之法号其文曰:
“勅封护国庇民显神赞顺垂佑瀛堧天后圣母明著元君宝幡”等二十四字,小幡上绣有蓝花,夜则改悬小灯笼六个,大幡亦改为大灯笼串,计灯六个,每灯上写两字,仍为那二十四个字,这幡用绳系起,随时升降,因为他是表现着天后的圣号,所以要走在前头,宝幡一对文字式样均同,每座宝幡有招雇的八个人,抬着出会,当年还要请两位有武职功名的人,穿起袍套靴帽,官气十足,来站在门上的座上,专司绳子,以便操持左右上下,抬门幡的人,都是青号衣,黄坎肩,衣服一律,步伐整齐,出会时门幡高竖,远望黄色飘动,便知皇会来也。
西沽太平花鼓会
花鼓为西沽村独有之会,阖天津市县,仅此一处,演习地点,在西沽小药王庙前,办事处设众善堂公所内,有时也就在所内排练,会名「西沽太平花鼓老会」,自前清咸丰年间成立,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之久,后因经济力量不佳关系,停顿一回,在皇会中未出花鼓会者,已有四十八年之久,本年始重行参加表演,所有会中的事,是由阖村父老会同办理,教师是由村中耆老吴金藻(年七十二岁)和韩德清(年六十三岁)二位老先生担任,挑选当村男孩面目英秀,嗓音洪亮的十二人,全在十五岁以下,为求其童音不变,可以唱高调门,先行教词,口传心受,背熟后,再行上板,走身叚。
据说西沽花鼓是当初有一位凤阳人,到西沽去传留下来的,凤阳是花鼓出产地,这是谁都知道的事,西沽的花鼓也和凤阳花鼓大致相同。
花鼓的演员共有八位,都是十三四岁的童子,扮成六女二男,采取梁山泊故事上的人物,各照旧戏里装饰起来,手中也都各自拿着击节乐器,他们扮相和乐器如下:
第一对为迎儿,应儿,是丫头打扮,头梳歪心抓髻,身穿紫花缎女袄,手各持霸王鞭(即短竹如笛,挖去其中,中嵌以铜钱,可活动,击击则响)。
第二对为孙二娘,顾大嫂,梳大头,身穿桃红色缎女袄,手各持一小太平鼓。
第三对为李逵,燕青,李逵花脸扮相,勾大花脸,头戴马尾透风巾, 戴花一朵, 身穿黑刘唐衣,燕青是武生扮相,戴鸭青绒球硬罗帽,戴绒球纸花各一,身穿鸭青英雄氅,薄底快靴,两人均手中各持小锣一面。
第四对为扈三娘,乐三娘,均梳大头,戴额子,穿蓝缎女衣,各胯花鼓一面。
打花鼓走场子的牌子叫「八板」,打完八板,才开始要唱,伴奏的乐器为笛子,四人为一班,共两班,以备轮流托唱,擅板一付,以资指挥,唱的有凤阳调,并且可以拆唱崐曲西厢记,粉妆楼等,还有历年当地文人墨客,自行编制的新曲,也都新奇动听,童子们一边随着笛子歌唱,调门要在一字调,真可以说是响遏行云,同时要用他们自己手内的乐器,打着有节奏的音乐来调合,也可以说十分紧凑极了,他们所唱的,倒都是合于乡村社会人士的兴趣,他们常唱的最精彩的歌儿有许多段, 名目计有 “八仙上寿”,“凤阳歌”, “国泰歌”, “礼平歌”,“平安歌”,“吉庆歌”,“五更”,“四季”,“渔樵耕读”,“棋琴书画”......多的很,一时说不出来,其文字也都文雅异常,现在将歌词,抄录两段看看:
平安歌
说平安,道平安,平安世万民欢,安居乐业丰盛市,前歌后舞戴尧天。(一段)
居家化日光天下,人在春风和气间,一堂永睦和为贵,合家欢乐福无边。(二段)
欢乐歌舞,莲步往还,玉腕轻摇金钱边,太平鼓声宽,俺唱南十番,你唱十番,俺把鼓来喧,唱一个平安乐,要乐唱乐平安,要乐唱乐平安。(三段)
游山歌
云没风清,近午天,王孙公子去游山,携琴负着剑,主仆转山湾,绿柳垂金线,桃花杏叶鲜,清清雅雅,进了一茅庵,访宾朋,乐同欢。
其它各歌曲的意思,也大致如此。
这八位童子所演的算是后场——也就是进场,另有前场,是大鼓一面,钹六付,铙六付,海笛二支,在前边演奏,是为警告观众静默而注意的意思,他们出会时的秩序,规定如下:
头锣,门旗一对,高照一对,软对一付,硬对一付,花素茶催子各一对,点心盒两对,样筲两对,二锣,前场会员等,三锣后场,武会员,笛师。
武会员专是为打场子,和保护童子会员,以免意外,这会还有一点可钦佩的,就是近年农村不景气,西沽地方,经济破产,这次办会困难十分,精神苦干,至可钦佩。
重阁老会
“重阁”,又名“节节高”,现下天津重阁会只有一档子了,就是陈家沟子的,会名叫“陈家沟子阖卿公议德善重阁老会”,他们本成立于前清道光初年,到如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创立于何年何月,谁也不会知道了,阖村的人,凡是助过残的,都可以说是会员,是父传子,子传孙的一种子孙会,以前是由男孩扮女角色, 本年更有十岁位小姑娘参加表演, 不是哪位会员的女儿,就是哪位会员的孙女,有女性参加会的,还要说只有重阁一家了。
这会是一个人上面再驮一个人来表演歌和舞,所以叫做“节节高”,下面的人,男子装束,上面的人是女装,两人算是一组,此会一共有八组,两人的关系和装扮是以一出戏为题材,而装扮成的,下面这人抗着一件事物,上面的人就立在这物件上,上面人的双足距离下面那人的肩头约二尺来高,仅凭肩上抗着的一件东西来容她立足,叫人们看来是很惊险的。
一人驮一人可以算作一组,一共是有八组,都是照旧戏编排的,在上边的演员,这次完全是小姑娘,都是十二岁以下的,各照戏中扮成旦角模样,下面的全是壮汉驮着一个人,虽说是小孩,但是要过很远的路,经过长久时间,也是吃力不少,此外另有预备的男女演员,为的是他们累了或生其他事故,不能表演时,好来替换,在皇会各种会中,女性参加表演的,惟有重阁一项,他们所扮演的戏如下:
第一出,万家店,是白蛇和许仙,许仙身上背一节秫秸,挑着一个恍子,白蛇立其上。
第二出,错中错,是大姐和卖带子的,卖带子的身上,背一个蝇扫,大姐立在上面。
第三出,辛安驿,是红须女盗和公子,公子身上背着一把刀,女盗立在刀上。
第四出,一两漆,是姑娘和油漆匠,油漆匠身上背着一个小水桶,姑娘立在上面。
第五出,戏牡丹,是牡丹和吕洞宾,吕仙背着一口宝剑,剑上立着牡丹。
第六出,泣残红,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葬花的戏,宝玉身上有个花篮,黛玉立在上面。
第七出,探亲家,是乡下妈妈和傻小子,傻小子身上插着一面旗子,乡下妈妈立在旗上。
第八出,逛花灯,是大姐和瞎子,瞎子背上有一根笛子,大姐立在上边。
表演的方法,是走来走去,显示出美的舞姿,而要上下两人调合的一致,走的方式也有名字,如“单挟篱笆”,“双挟篱笆”,“双龙出水”,……等等,由乐队,鼓,锣,对钹,二海笛,二唢呐伴奏,也有很短的唱歌。
当李鸿章督直时曾给奖牌八面,赞称他们技艺的良好。
灯牌,接香会
灯牌是长方形做成牌子式的灯,两面玻璃上全写着各位娘娘的敕封法号,在每一座辇前有一对灯牌,一共五对,这五对灯牌上所写的字如下:
第一对“送生娘娘长生元君”,
第二对“癍疹娘娘回生元君”,
第三对“子孙娘娘保生元君”,
第四对“眼光娘娘明目元君”,
第五对“天后圣母明著元君”,
接香会就是专为出皇会时,沿途各户善男信女进香的,由接香会来接,接香会是在每位娘娘驾前,备铁锅一口,用两人抬着,再有许多人拿着铁簸箕,铁剪,叉,铲等,遇有进香的就接过来,送到香锅中焚烧,以供娘娘享受人间香火,接香会共有两处,一为旧县署前接香会,备香锅三口,管前三位娘娘接香事宜,南门内接香会,备有香锅两口,专管后两位娘娘接香事宜。
跨鼓中幡
跨鼓中幡会是北口众厨行所办,会名“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包括跨鼓和中幡两种技艺,成立在前清康熙四年,在乾隆年间,曾盛极一时,有过这会本身最光荣的一页,当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天津之时, 跨鼓中幡会曾随同着大会去接驾, 乾隆皇帝对于跨鼓的鼓手,击技精妙,颇为欢悦,乃御赐鼓手八人,每人黄马褂一件,并龙旗两面,这两种皇家赐予的荣典,每和会中人谈及,总是欣欣引以为荣的,出会之时也要照样穿出来,以便人前显耀。
跨鼓的组织,是大鼓八面——鼓面的直径约有三尺——由鼓手八个,分别击奏,各人均穿黄马袍,红缨帽,鼓用红线油油饰,以黄色绊绳击于颈上,击之声隆隆然,铛子八面,亦每人击一面,均穿黄坎肩,此外有童子两堂,文童子一堂,十二人,均余十三四岁之学童, 各着新衣, 假发双髻,手持花篮,武童子一堂,十二八,亦无年长者,均持对钹,表演时,跨鼓分为“五通鼓”,各有节调,缓急不同,或沉着如春雷初鸣,或细碎如珠落玉盘,节以铛子,为简单美之音乐。
童子两堂,文童子唱鹤龄之歌,用唢呐伴奏,武童子则演击对钹,并用对钹摆字,忽然童子散而成行列,忽然童子聚集,摆出文字来,速迅奇妙,颇受欢迎,所摆之字为“天下太年”,或“江山太平”等。
中幡是高有三丈的竹杆杆上扯着幡,幡是青缎子面,约五尺宽,红布里子,上有旗子二面,灯笼两个,伞三个,在上面点缀,并系铃铛多个,为是一动就响,全幡重有百十多斤,一个人练,很不容易的,练法的名目,有“托塔”,“脑尖”,“旱地拔葱”等等。真是一种惊人的技艺。
銮驾,黄轿,宝辇,华辇,护驾,请驾会
銮驾是依照勅封天后应有制度的一切仪仗执事,是东门里赫赫堂李宅供奉的,有那一般金瓜钺斧朝天镫等等,打执事的人,都要戴黄翎红缨苇帽,穿红点子衣,三底绿盖皂靴,全付执事要有八十多人,各仪仗名称数目如下:
小锣一面,高照四个,大锣一对, 软对一付, 硬对一付, 龙棍一对, 立瓜一对, 躺瓜一对, 斧一对,朝天镫一对,八宝枪(云,罗,伞,盖,花,冠,鱼,长,)八枝,龙扇一对,龙凤扇一对,金凤扇一对,孔雀凤扇一对,灯牌一对,(天后圣母明著元君),茶催子两对,提炉一对,盘炉一对,纱灯一对,歪脖伞一对。
这些物件,原存赫赫堂李宅,此次出会特由胡恩元,王芹轩,尹吉轩,将物件运至钱商公会督工修理,以备应用,仪仗之后,有提灯四十个,都是要由钱商有资格的人,各著袍褂提灯,
黄轿是通纲的黄围绣龙花的轿, 用十六个人抬着, 专为三月十六日送驾(老娘娘的坐只此一天,以后用辇),三月十五日要先会同全副銮驾在南门内牛痘局设摆一天。
辇分为宝辇华辇,天后圣母所坐的名为华辇,其余四位娘娘所坐的都叫宝辇,是绣花围子,顶上饰以珠石玻璃,辉煌耀目,每辇用八人抬着,另有凤辇一座,是金辇,并不出庙。
护驾是连署组织的,五个人全穿箭衣,马褂,抱绣龙大旗一面,骑在马上,在驾就拥护随行,异常威武。
请驾会是专司抬辇的,多是脚行所组织,现有宫前请驾会,诚议请驾会,针市街请驾会,侯家后请驾会,运署请驾会。
太狮会
太狮,即庙前院内之两个大狮子,不过庙里的狮子,是石头刻的,而太狮会的狮子,则为用木刻的,这个会是皇会里不可少的一种会,照例历年出会,他的排列,最先是盐坨六局老净街会,其次为门幡会,第三为太狮会,因为出会的时节,和在庙里是一样的仪仗,所以在庙里有门幡,有太狮,出会时也是照样,但是庙内的狮子是石头雕成的,重有千斤, 出会的时候, 哪能把他抬了出去,所以在当初闽粤会馆潮建广三帮才出资成立了这个太狮会, 狮子是用木料刻成, 形状非常威严,彩绘绚烂,颇为美观,下为灯座,四周均有灯彩, 狮子中心有一木棍, 上为一灯亭亦均有灯彩,出会时前后由八个人抬着,并不耍练,仅是抬着行走,以后潮建广三帮经济力量不如以前,所以这太狮会也就停办,就是民国十三年的皇会,也没有参加。
津道老鹤龄会
津道鹤龄老会,成立的年限,已不可考,在前清乾隆以前成立是不错的,因为他们这个会,曾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接过驾,自然鹤龄会是在乾隆以前成立的了。
鹤龄会的组织,是四个鹤,两个凤,鹤和凤都是以籐作胎,外面用布或绒以及鸟羽作成,他们的这个鹤,形象各不相同,头一个是“飞”,两翅铺张,如同飞在空中,第二个是“鸣”,引颈高吭有如长鸣,第三是“宿”,像是睡卧的样子,第四是“食”,做得和吃食一般,所以提起津道鹤龄的四个鹤,是“飞”,“鸣”,“宿”,“食”,是其他各会所没有的,两个凤,尾很大,均以孔雀羽作成,在出会的时候,由十三四的幼童六人,叫作“鹤童”,都踩着高跷,把鹤和凤套在腰间,身子在鹤凤中心的孔中,他们这会并耍练,仅唱一些喜祥的歌,在出会的时节,由两个人吹唢呐,并配合的单皮鼓,小钗铬,由鹤童随着所奏的曲子歌唱,在乾隆下江南路过天津的时候,船泊在三叉河口,“即现在望海楼前”这津道鹤龄会在东浮桥前朝驾,很蒙嘉奖,御赐鹤童项圈四个,并予龙旗两面,由此津道鹤龄的声誉日上,不过自民国以来,受了种种的影响,已经停办多年,现今重行兴办,完全重行修理,所以需款甚巨,现在的办事负责人是络墨庄,安玉樑,阎起凤,李少清,张文华,赵仲三,陈玉泉,何少棠,张少甫,王少甫,徐凤藻,姚恩元,徐宝山,刘效先,张景三,王恩贵,赵承汉等人,数师是徐凤藻。
宝鼎,宝塔会
大会中之高座,以宝鼎为最名贵的,“宝鼎”会,原设于城内小宜门口,因宝鼎不但体很大,平常无处收存,就放在北城门楼内,宝鼎是仿制大鼎的样子,一个座上有小儿两个抱着鼎足,鼎上围绕着的全是角灯旗子,上有祥云异兽,形象极为雄壮,出会时由八个人抬着,可惜庚子年间,竟被火焚烧了,如今无法再行出会,宝塔会的会址,在河北关上大寺,宝塔就存放在那里,宝塔是七层,通体金色,玲珑异常,上面每层全有铃铛,小旗,角灯等饰品,出会时由八个人抬着,巍峨峥嵘,颇为壮观。这个宝塔,重有六七百斤,那时的人,力气很大,所以抬着这几百斤的大座儿,不算什么,而且当年又不像现在,凡是道路上全有电线, 那大座儿虽是很高, 可是无论行到任何地方,都没有障碍,现在不但没有那样大力量的人,抬不动这宝塔, 就是能抬出来, 一路上的电线太多,也是没法行走,所以这回皇会,他只是设摆。
大乐老会
大乐是吹手组织的,在皇会出会巡行之时,及天后圣母在行宫享受人间香火之际,就由大乐奏乐,以表现神力之庄严伟大,使人人敬之虔诚,此次皇会出会,参加之大乐会,共有三起:
同善大乐老会,担任三月十六日接驾,十七日坐吹。
诚议大乐老会,担任三月十八日送驾。
同和大乐老会,担任三月二十日二十二日出巡演奏。
同善大乐会,办事处在永丰屯六合轩,诚议大乐会,办事处在双庙前,同和大乐会办事处在西头老冰窖,每会的会员差不多都有七八十人之多,均系本市吹鼓手,为了信仰许愿,以其职业的艺术,来供奉于天后圣母之前,大乐之组织,以十二人为一班,虽然每会有数十人之多,也只有十二人演奏,其余的都是准备替换的,这一班十二人的乐器,是这样分配,喇叭一对,号筒一对,唢呐一对,金锣一对,钹一对,铜鼓一个,大鼓一个,共十二件,其中以唢呐最为难吹,其乐器亦最名贵,津市共有珍品唢呐三对,一对名“新城”,一对名“祖产”,及另一对“猛杆”,均系多年祖传之器,轻易不肯示人的, 每对价在千元以上, 其名贵就可想而知了,此次参加皇会演奏,“新城”,“祖产”两唢呐主人均将假以应用,十六,十七两日用“新城”,十八,二十,二十二,三日用“祖产”,均由本市第一流吹手奏演,当为大乐中最精彩者。
大乐演奏之曲牌甚伙,其常用者约有三十余阕,如“浪淘沙”,“金蟾闹”......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