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皇会考记

东园法鼓
  东园法鼓和西园法鼓这两个会组织成立最早,在燕王扫北时,随来天津,东园在紫竹林,就是现在华商公会附近,那时那个地方还算是落荒,一片郊野,地名就叫做东园,这个法鼓会成立,就以地为名,叫做东园法鼓,庚子以后,紫竹林作为法国租借地,东园法鼓不能够立足,便迁到大直沽去,但是因为人的散漫,农村的破产,人们受着经济的压迫,各去谋生,这东园法鼓,便风流云散,完全解体,后来大觉庵金音法鼓起而代其位置,所以当时有一句俗语是“要听法鼓,先听东西园,后听大觉庵”,足见得当年东园法鼓是如何的负有盛誉了。

西园法鼓
  西园法鼓和东园法鼓一样的有悠久的历史,西园就是现在西乡大园村和小园村一带,当年和东园的地名,遥遥相对,这伙法鼓,先在大园村,由两村合办,后来大园村的老人,无意兴办,搁浅了几年,才由小园村民接着办理,仍旧沿着西园的名目,他们的敲法,与普通法鼓不同,最出名的牌子要算是“狮子滚绣球”,“老河西”,“新河西”,“反河西”, “鬼呌门”, “蹶腿”,“反蹶腿”等数十种,以上是指着敲的声音说的,至于要的有“单裹脑”, “双裹脑”, “缠手腕”,“抛桃”,“拉纺车”等等的名目,练起来煞是好看,不过除非是朝圣时完全施展以外,平时只演几种而已,他们每次参加皇会,都是排列在头驾辇前,西园法鼓的组织是一鼓,四个铬子,四个铛子,四付铙,十六付钹,前面有“茶催子”(专担茶具,并搬设灯彩,由人担着,使担子两边上下颤动,不用手扶,亦极精彩好看),旗帜和软硬对联,最后是一面大旌,上写着西园法鼓老会,如果会出到晚上,那面大旌就改为灯牌, 所有的会员全是本村的村民, 现在共有会员一百余人,主其事者为于文林,荆玉春,俞长顺,张宝全,杨锡元,于恩群,蒋起发等人,他们不但是成人的人练习, 还训练一队童子队, 都是十四五岁的幼童,技艺的精彩,不减于成人,所以因为这个,特别的为人所重视。

金音法鼓
  大觉庵金音法鼓, 成立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数百年之久, 与东园法鼓、西园法鼓先后成立,但其鼓点特别动听,直到东园法鼓停办,西园法鼓倒手之际,金音法鼓之声誉日上,越东西园而过之,直到现在,各法鼓除去西园法鼓以外,大半的牌子,多是和金音法鼓相同,他们的会名虽是叫做“大觉庵金音法鼓会”,可是不限于西乡大觉庵村,是辛庄村、侯家庄、杨家庄和大觉庵四村合办的,人数很多大约共有四五百人,平常是各村分别练习,到出会以前,大家合起来练一回,他们表演拿手的牌子,有“龙须”、“新点”、“鬼叫门”、“蹶褪”、“老河西”等几十种,现在主其事者是四村的乡长副,刘仲奎、王仲琪、张振锡、王少卿、张景村、安玉田、郝桐林等人,所有一切的出会前行,大其他的法鼓会,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只是敲得特别动听,所以很为人所盛赞。

花音法鼓
  芥园庙花音法鼓,这个会和鲜花会同时一处组织的,(鲜花会详另条)而是附属于鲜花会的,成立距现在有一百余年,会众有一百余人,(合鲜花会共三百余人)出会的时节,表演法鼓者八十余人,分为两班,每班四十余人,他们最拿手的牌子,要算是“绣球四钹”、“老河西”、“新河西”、“龙须”等数十种,早先出会时,表演的会员,都穿着自制的“行头”,唱戏武生的打扮,非常的好看,现在因为停办了多少年,行头已腐坏不能再用,此次出会,因为限于经济,完全改穿蓝布大衫,承办者为李欣甫、王信卿、杨聘卿、解文卿等人,在这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他们能办两个会,毅力是实堪钦佩的。

井音法鼓
  龙亭公议井音法鼓会,成立于乾隆乾隆庚申年间,会员共和有二百多人,也多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的组织是一个法鼓,四副钗铬,四个铛子,六副铙,七付钹,出会的时候,前行也和旁的法鼓会一样,有茶挑子、软硬封、旗子、灯牌等等的东西,他们创始人是海张五的后人,筹出的经费,聚集了附近的老少街邻,成立了这个井音法鼓会,他们的技艺,练习的牌子有“龙戏球”、“双龙出水”、“狮子滚绣球”、“老河西”、“非钹缠铙”等很多种,就中以“非钹缠铙”为最拿手,也是最受欢迎,出会的时候都是穿着一律的袍子、坎肩、手把、靴子,很是整齐壮观,现在他们的会头是杜柏林、邵国林等,教师是徐少波、纪宝书、邵国顺等人,他们这井音法鼓,现在的会址,在北马路龙亭前,每当练习的时候,都有许多人围在那里去看,到了精彩的时节,大声唱彩,足见出会的时候,更要表演的好了。

永音法鼓
  侯家后永音法鼓,成立在明朝永乐年间,他们的组织,是五个人敲鼓,四个人敲铙,四个人敲铬子,四个人敲铛子,一个人敲鼓,演技纯以“出手”见长,把钹或是铙抛在空中,再用手接住,仍是不停的敲着,特别受人的欢迎,现在的负责人是杨寿堂,佟耀宸等,教师是朱明达,会址就在侯家后中街, 会员也有二三百人, 出会时和旁的会一样是有旗子、点心挑、高照、灯牌等等的东西,很是热闹。

宫音法鼓
  宫前宫音法鼓,由前清光绪年二十五年五月成立,虽然历史不像其他的悠久,可是也自由他的声价,他们的组织,和旁的会相同,多是宫前的老住户,在业余之暇,联合在一起练习,每到出会的时候,也得有一百多人,前边的软硬对联、茶筲、茶催子、旗子、灯牌等等的物件,练法鼓的人随在中间,最后是两个鼓,鼓是金色的, 有很富丽的鼓架, 上面有彩灯等等的东西点缀的十分壮丽, 表演时一个鼓八个铬子、四付铛子、 七付钹、 五付铙, 拿手的牌子要算是“对联”、“双桥”、“狮子”、“老河西”、“鬼叫门”、“蹶褪” 等多种, 除非是在朝圣(即进见天后圣母时)的时候,把各种拿手的技艺,完全施展出来以外,平常行会的时候,仅是敲打着“常远点”,有人截会,(就是各商号缙绅,请在该处表演,行话谓之截会)便表演一两种,不完全演全,因为在会路上如果表演的时间过长,怕耽误时间,现在他们的下处设在宫南地方,会员共有一百余人,所穿的衣服,务求其一律,以壮观瞻,完全是灰色绸袍,黄缎马褂,表演的时候,共合有三十人,可是分为两班人接替着演练,两班人合起来,总有六十多人,现在的会头是贾复桂、杨云溪、李少波、齐骏元等人,教师是李少波,练的纯熟而且极好的有刘恩庆、谢祝坪、张得玉、王德明、侯绍奎、齐鸿铭,陈玉珖、陈玉龙、陈玉森、田玉林、吴国栋、杨鸿涛、阎文宾、杨阴桐、田玉请,是一概谢绝的,因为大家的心愿,只是为老娘娘当差也。

同心法鼓
  南头窑同心法鼓会,成立有一百多年,练习的牌子,是特别的多,团体的组织,差不多都是南头窑附近的居民,这种会本市一种附于地方的会,所以当地附近的住户,差不多十家九家参加,会员很多,有八九十岁的老者,有十一二岁的幼童,他们共分为三个组织,一班是老人班,一班是壮年班,一班是童子班,每班都有三十多人,每逢出会的时候,前行有高照四个,软硬对联各一付,围龙、茶催子,应有尽有,后随着是十付铙、十付铙、八付铬子、八个铛子、打鼓一面,四周有会员打着旗子,负责维持秩序,平常走着的时节,也是敲着“常远点”,到了截会的时节,才表演特别的牌子, 如同:“双龙出水”、 “雷震三山塔”、 “五通打擂”、 “五通铬点”、“单凤朝阳”、“双桥”、“四不像子”、“老河西”、“新河西”、“龙须”、“绣球”、“鬼叫门”等不胜繁举,就中尤以“五通打擂”、“五通铬点”为最拿手,除非是朝圣的时候,演全了以外,多是只表演“一通”或是“两通”,便算完了,他们同心法鼓,在小七爷下天津的时候,曾接过驾,受过嘉奖,会中的人们,因为得到宫府的宠赐,和民众的拥戴,所以特别的兴奋,历年练习,一代传一代,假若因故停了几年,但是一出皇会,由老承办人分头去一集合,就又组织起来,故此总是生存的,而称他为老会者, 亦即在此, 现在他们的下处,在南头窑迤东,负责承办人会长是刘筱亭,副会长是姚仲明、陈字良,教师是刘文琦、杨学壁等人,这老人、壮年、幼童三班人,练得都很好,到了出会的时候,互相接替着演奏,既可以更换观众的视线和耳音,又可以籍着机会互相的休息。老少三辈,先后媲美,实在是生色不少。

西池八仙会
  西池八仙会,为永丰屯一带居民所组织,成立于前清光绪年间,皇会中共有两种八仙会,一系东南城角庆寿八仙,所扮为中八仙,一为西头永丰屯西池八仙,所扮为上八仙,山十余岁之幼童,分扮成上八仙中人物,各骑以藤胎制成之各种禽兽,此种禽兽,有的系藤胎的外面用布油绘,有的用呢绒制成,其式样颇为逼真,各禽兽中心有孔,由扮八仙的幼童钻入,再用绳将其紧于两肩,将各禽兽悬于跨上,禽兽身上,有作成之假褪,幼童足踩高跷,各禽兽之下,均以布绘成彩云之势,假如悬于空中,所扮之人物为:(一)刘海,踩金蟾,(二)李太白,骑鱼,(三)张仙,骑虎,(四)孙宾,骑牛,(五)王禅,骑麟(六)王敖,骑狮,(七,八)和合二仙,均骑仙鹤(九)王母娘娘,骑凤,各持自己之“法宝”,夜则换以彩灯,其法宝皆能变化,在朝圣时(即见天后圣母时),除唱庆寿歌外,各献其宝,刘海所持者为一金钱,作法时将金钱一抖,成为一练,名为刘海献金钱,李太白手持祥书,张仙手持宝弓,孙宾持拐, 王禅持天书上有炉, 王敖持天书上置一桃,和合二仙,各持宝盒,王母娘娘手捧玉珪,在上寿是, 玉珪机关搬动, 由两旁变出“万寿无疆”四字,他们纯上寿为主,在上寿时,唱庆寿歌,由大乐随合,并不要练,幼童训练的时节,共有两三班之多,因为恐怕太累,所以常常的更换,出会的时候, 前边是四个高照, 后随着四个吹手,吹着唢呐,在前清西太后做寿的时候,袁世凯作直隶总督,这西池八仙会到总督衙门(就是现在市府)祝寿,很蒙袁世凯的欢悦,赏了他们不少的钱,这也是西池八仙光荣的一页历史,到了民国以后,因了时局不稳的影响,仅仅在民国十三年的时候,出过一次会从那年起,就无形的搁浅,现在因为复兴皇会,所以才重又组织,好在实在这种会完全为一种子孙会,只要一有人出头办理,聚集起来,是很容易的,不过所有的家具,已多腐坏,各种的禽兽仅余藤胎,定全须重行修理,这次不仅东庙(娘娘宫),请他们加入送驾,现在承办人为毕作霖、刘雲标、王隐樵、宋恩第、夏士元、郑蓝亭、康俭庭、孙治荣、张雲波、李庆山、李仲山、吕金铭、刘雪田、孙蓝波、李宝忠、李太平、张克忠、黄振声等人,仍旧是在西头吕祖堂前庚济会所里面聚会,他们这个会,就是打扮出来特别的美观,尤以扮王母娘娘者为一面目娇好之幼童,更为人所称赞,不过王母娘娘所骑之凤,尾大约丈许,极为沉重,出会时,后面由两人代为托架,所以,因此每有人提起西池八仙,即想到王母娘娘之大凤尾也。

庆寿八仙会
  庆寿八仙会, 设于本市东南城角泽济西局会所内, 会名为东南城角同议庆寿八仙老会,这个会,也是自清朝乾隆以前成立, 虽然仅是几百年的历史, 但是办会的既没有会史可稽,而年深日久,一辈传一辈的下来,只知道老前辈办这个会专为老娘娘庆寿的,可是实在有多少年了,那年成立的,已经是数典忘祖,不可考稽了。
  这会的组织,是“中八仙”庆寿,由十三四岁的幼童,装扮成“中八仙”里的各样人物,踩着高跷, 并不要练只唱唢呐庆寿歌, 扮出的人物次序是:(一)李铁拐、(二)韩湘子、(三)蓝采和、(四)吕洞宾、(五)汉钟离、(六)曹国舅、(七)何仙姑、(八)张国老、(九)老寿星,这九个人各穿着彩衣,如同戏班里的装束一样,在每个人的背后,全背着个人的法宝,李铁拐背着葫芦,韩湘子背着花篮,蓝采和背着竹苗,汉钟离背着宝剑,曹国舅背着雲板,何仙姑背着笊篱,张国老背着竹鼓,独老寿星骑着鹤,仙鹤里是藤胎,外面用呢布包裹,跨在扮老寿星的幼童的身上,因为下面踩着高跷,所以如同飞在空中一般,前行也是有灯牌、茶催子、灯旗等等的东西后面随着吹鼓手,吹着曲子,扮各样人物的幼童,随着歌唱。
  这种庆寿八仙会,是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三月二十三那天,为天后圣母祝寿,老寿星八仙,和会里的会头,首先为娘娘烧香,然后其他的会,才来拈香朝圣,他们上会的人,虽是老少咸有,可是凡是装扮八仙的人,必须是十三四岁的幼童,过了十五岁,便没有饰八仙的资格,人位也都是东南城角附近一带的住户,现在集集起来,也总有二三百人之多,无论是遇上什么问题,都是由大家同仁共同商议,不分会头会员,所以多叫东南城角同议庆寿八仙老会。

鲜花会
  西头芥园鲜花会,和花音法鼓是一个组织,这鲜花会成立在前清乾隆以后,那时三月中旬,天气尚是十分严寒,各种鲜花,虽有华厂在冬季设窑熏制,可是因为手艺的不高,很难使他在三月间开花,所以那时三月中旬,如果看见鲜花开放,是很珍贵的, 芥园当初花厂子很多, 大家为得求顺,不惜牺牲,各显其能,组织了芥园鲜花会,加入皇会,并同时组织花音法鼓,鲜花会的组织,是用茉莉松枝扎成的鲜花对联一对,名贵的鲜花四抬,用玻璃罩罩着,接着是法鼓,法鼓的后边便是鲜花亭,这亭子高有丈余,完全用松枝鲜花扎成, 中间是很好的木本的花, 那时因为花是很稀罕,所以也很为一般民众所欢迎,现在鲜花会还照旧的存在,负责人是解文卿、杨延聘、王信卿、李欣甫等人,不过因为当地已竟没有底厂,所以办的时候,较比着不十分便利了。

捷兽会
  捷兽会,俗称为姜家井狮子会,该会为西乡姜家井村众农民所组织,成立在前清乾隆年以前,至于实在是那年那月,因为年代过久,就是他们本会的会头,也记忆不清,不过就知道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天津,这个会曾朝见天子,颇为乾隆皇帝所喜,大乐之余,特赏给黄马褂以示厚爱,因为这是捷兽会最荣幸的事,所以虽是经过多少年,仍旧是不会忘的,至于在乾隆以前,就不可考了。
  他们捷兽会的组织起源,全是当地的村民,在当年国泰民安,农村经济充裕,在秋季各种田禾收获以后,人民安居无事,又因为那时节既没有兵荒马乱, 又没有荒旱的天灾, 所以农民都很富庶,每家拿出一点钱来,那时很容易的事,所以才组织这个捷兽会来消遣解闷,在秋季农事忙过以后,就开始耍练,直练到来年三月出皇会,所以身手纯熟,技艺是特别惊人的。
  捷兽会里的狮子,共合是五个大的,四个小的,狮子头部是藤胎,外面完全是染着颜色的珍珠线,全身也全是珍珠线织成,价值很昂,可是直至清末,到了民国,因为农村经济衰落,而且又为了年深日久,狮子的全身珍珠线均皆腐坏,不能再花那些钱去修理,便改用竹蔴了。
  大狮子里是两个人,前边一人,手拿狮子头,后一人为狮身,小狮子为一人,他们的练法,是按着八卦,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八八六十四门,技艺很多, 最好的节目有 “一柱香”、“大痒痒”、“下回回”、“大马驮象”等,那狮子重有一百多斤,有的时候,两三个狮子,由一个狮子驮着,所以练这种狮子的人,都是很有力量的。
  狮子会现在的领袖,是当地的村长宋捷三,和皮凤三、王子臣等人,出会的时候,共合有一百多人。

五虎杠箱会
  五虎老杠箱,在皇会中占重要之一项,因为皇会节目中扮演和唱奏的太多了,都是属于文的艺术,五虎杠箱会则是武的,真刀真枪,真打真练,特前精彩动人,生面别开,所以能引导观众异常的注意,一般杠箱会,是杠箱官一位,扮成戏台上小丑一般,由两人抬着,到处可以有人随便的问他,他便在答言中滑稽诙谐,引动大家一笑,五虎杠箱则不然,纯是以武的一切技艺穿插在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中来表演,可以说是与众不同。
  这会的定名是北城根公议集善五虎杠箱老会,办事和练习地点,在北马路闽粤会馆迆西,当初在庚子以前,县城未毁,那里正式城墙根下,直到如今,虽然城墙改为马路,但仍沿用旧名,以志久远之意。
  五虎杠箱的来源,现在已无法考稽了,惟据在会的六七十岁以上的人说,这会当年成立之初,是老三营军人们所编排练习的, 将战争上兵法上的武技编在这种会上, 所以可以应用真刀真枪对打, 一般军士的击技, 本来好不娴熟,固为出会要人前显耀,惊人出众,所以越发的要加上功夫了,其后附近子弟也都加入练习,有得更因缘着上会而入伍了,那时三营军士,每人有饷银五两,外人还以为是管家发给杠香会会员的俸饷呢,其后三营军士改编,再出皇会时,就由地方人士接着办理,附近一带子弟,会者居多,于是这老杠箱会不至于解体,以传留于今日。
  杠香会着重的是武技的表演,为了生动引人起见,特意穿插上简单的故事,使这武技表演戏剧化了,他们所应用的故事,也是属于民间流传极普遍的野史小说。
  杠箱老会出会的时候,为了要使他隆重起见, 前面有不少仪仗, 最前是大旗、灯牌、大乐引路,接着才是五虎棍、杠箱,随着众会大队一路走着,到了表演之时打开场子,先是五虎棍对打,对打过后,是杠箱表演,精彩十分,必要引动观众掌声如雷,然后再随队走去,让出场子,叫后面的会来表演。
  杠香会所采用的故事是这样,杠箱所运的是皇家宝物,路上被匪人所觊觎,前来抢劫,护送的人们当然不能任为劫去,起而争斗,这便是对打的起始, 同时运送杠箱的人, 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各自有武技表演,各显奇能。
  杠香会的主要,就是杠箱,重有六七十斤,是一个二尺来高的木箱, 形同木柜, 贯以竹竿一条,长约二丈上下,根在后,梢在前,出会时两人扛着走动,杠箱之上有各种装饰,牛角灯笼,会名旗帜,点缀得金碧辉煌,炫人眼目,抗着这杠箱的人,随仅用两人,但表演者,要有二三十位,每人都穿旧戏中蓝布茶衣,画着小丑面孔, 有如英雄义里的阮小二、阮小七, 也有生面别开的化装,成为贾波林样子,两人抗着杠箱,前面一人表演,后面的只是辅助着,前面的人每表演一节花样之后,就另换一位,接着表演,这样接替下去,所表演的完全是各种柔术。
  五虎杠箱,此次出会是按照旧小说“绿牡丹”的故事编排的,保护杠箱的共有五人是照巴家五虎装扮的,每人都是手持藤牌一面单刀一把,劫杠者则为余千濮天鹏等人,排列时最前是五虎棍,系两幼童扮作老虎模样,其后第一对名“转对”系萧师夫,第二对名“虎抱头”系余千,第三对名“走刀”系濮天鹏,第四对名“捎子鞭”系胡礼,第五对名“抆对”,系鲍子安,每对对手均系巴家五虎之一,个人均照旧戏中扮像之,穿衣勾脸,毫无差异, 表演时各对成二人纵队, 听锣声指挥,分对对打,各用真刀真枪,厮杀一阵,就看那衣饰鲜明,人物精干, 刀枪白光闪闪, 抽砍挑刺,闪躲腾挪,身体利落,家伙整齐,各照成规步法击打,精彩处十分动人,最后来一个亮相,掌声四起,这各对练完之后,才是杠箱表演。
  槓箱虽然是两人抗着。但是却只有前面那一个表演,槓箱穿在二丈余长竹竿子上,竹梢在前,抗着这前端的人,要表演各种花样,翻跌工夫,而使竹竿前端永不离身,不论演完什么花样,立起来时也要使竹竿落在肩头,不可落在地下,最难的就是这点,他们每人练过一两种之后,就由另一个人接替过来,一共有三十多人,准备着,每人都有两招拿手的技艺,表演一次,也会得到很多的彩声, 他们表演技艺的名目很多择要录下:“旋子”,“单缠腰”,“双缠腰”, “打过桥”,“翻斛斗”,“元宝大顶”,“上脑旋”,“口衔箱杆”,“连珠滚”, “地趟滚”, “跳铁门坎”,“枪背”,“掖脖”,“捕旋风”……
  这槓箱约重六十斤,出会时,还要装饰牛角灯,会名旗帜,更加重了,不要说练,走起时就吃力不小,还要走得轻俏快利,使槓箱颤颤美观。
  现在五虎槓箱老会的会董是李文吉,展桂三,刘铭齐,张耀东,负责人是徐文玉,王玉良,李凤藻,于宝珍,王筱亭,郝凤鸣,罗云祥等人,教师是于宝珍担任。
   这会在前清时,也曾接过皇帝之驾,民国以后出会,也受过政府奖牌之赏。
   出会的时候,前是引路大乐,灯牌,大旗,大锣接着就是五虎棍各对,最后为槓箱。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