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角色意识与相声的典型化。
  在社会心态相声和相声作品的社会心态描述中所展现的社会心态是具体的, 而不是抽象的; 是形象的,而不是论理的。相声必须寄托于一定的社会角色(相声演员也是一种社会角色)来生动地反映社会心理的某个侧面及其背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相声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活地演示社会角色和角色关系的艺术。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一个人无心无地不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工厂里是工人,到商店里是顾客,回到家里是爸爸、丈夫、儿子。正如传统相声《醋点灯》里所表述的,一个四口之家可以论出一百零八口,依不同对象而言,仅“妈妈”就兼任着妈妈、媳妇、婆婆、奶奶、亲家、姐姐、妹妹、干妈、姥姥八种角色。各种社会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
  相声把人生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加以艺术化,灵活地搬到艺术舞台上。相声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上各式各样的角色扮演、角色转换、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实现,由演员用言语和形体动作形象地描述与模拟出来,再向社会反射回去,借以达到教育 、认识和审美的目的。 相声演员在演出中扮演社会角色是双重的。他既要实现相声演员这一角色,又要演示出作品内容所规定的各种社会角色。不管是演员以第三人称描述规定角色, 还是以第一人称演示规定角色, 他都要在正同他进行着情感交流的听众的众目睽暌之下,随时准确自然地完成自身角色与各种规定角色的角色转换,因而他必须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社会角色意识。 相声表演的难处就在这里,妙处也在这里。 相声作者在创作中的社会角色意识应表现为对各种相关社会角色的瞻念。他既要考虑到自已作为作者这一社会角色的社会责任,也要考虑各种描写对象(模特儿) 角色扮演的特点和人们对这种种角色的期待, 还要考虑相声演员对作品和规定角色的理解力与表现力,业师、专家 、有关领导的艺术经验与艺术眼光, 更要预测听众的社会心理和对作品的反应。只有在高瞻远瞩之中,目接八面,以情造文,才能完成作品的艺术创造。
  以灵活的形式演示社会角色和角色关系,是相声这门艺术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一个特点,也是相声作品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一个特点。
  相声(对口相声)同于说书。说书中的叙事、代言、塑造典型等,不管演员说到书中人物时自已怎样模拟角色,跳进跳出,都是以演员的社会角色身份来表现的。相声塑造典型,可以用来身份来表现,也可以用作品规定的身份来表现。角色扮演,角色叙事,角色代言,这是说书中所没有的。
  相声也不同于演戏。戏剧(包括戏剧小品)虽然也在演示社会角色与角色关系,却不是灵活多变的。戏剧演员在一台戏中,只能自始至终扮演一个固定角色,一言一行都不能离开剧本。相声则不然。
毫无疑义,相声创作也要遵循典型化的原则。但相声的典型化,既要遵循一般文学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指导原则,也要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性。
  相声的典型化,着重于演示各种典型的社会角色和角色关系,典型的社会心理。在一场相声中,演员可用演员本色演出,也可扮一角或多角,还可以进行角色置换与角色评价,且不必完全拘于脚本。这就给相声塑造典型,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如赵宇的相声《怎么才好》提出了当爸爸好还是当儿子好的问题,就用一对演员进行角色对换的方式,演示出一个人在刁钻的儿子与挑剔的父母面前的作难心理,较好地再现了当前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家庭矛盾。再如,相声演员在一段相声中所扮演的某个角色对这一角色的自我认知与实际发生偏离, 或者他的言行不符合公认这一角色应有的行为模式, 不符合人们对这一角色的期望,而一切似乎又在情理之中,那就容易引人发笑。原建邦的相声《非正常旅客》就是抓住人们的角色错觉, 写一大车店竟将前来投宿的县长当成了流窜犯,在褒扬 、保持廉洁朴素本色的好县长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不正之风为害之厉,已经使不少人对县长的角色期望发生了变异。这都是相声典型化方法的具体运用。
  相声艺术的社会角色意识与典型化方法,植根于人们从孩提游戏就开始的长期积累起来的心理生活体验。人们喜爱相声,潜在的原因是相声能把他们已有的某种心理生活体验活生生地再现出来。这一点,正是相声这门艺术得以存在与发展的优势所在。
                五、正确把握相声的社会心理导向
  如前所述,随着社会需求与社会心理的变化,相声创作观念的滞后,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对于已显得过时的相声观念,必须充分肯定它们过去所发挥的有益作用和今天仍有合理性的部分,采取历史主义的扬弃态度。在探讨了社会心态相声的产生及相声作为多样性统一体的特性之后,理应寻求更为科学更为实际更为宽泛的相声观念。
  从艺术形态上讲,相声似可归结为一种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的喜剧性说唱艺术。
  据此,当代相声的追求就不应狭隘地局限于歌颂与讽刺两种,而应象当代文学 、当代戏剧 、当代音乐、当代影视等一样,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全面发挥自己拥有的教育、认识、审美各种艺术功能。
  当前,相声发展遇到困难,一些相声工作者心理失衡,莫知所适,出现了两种趋向:一种是放弃自己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向旧时的相声观念倒退,甚至恢复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编演相声也不讲究主题,不深入生活,找几个包袱儿,招人一笑而已;另一种是因循极左的艺术观念,将相声由艺术品降低为宣传品,不再追求相声的思想艺术质量。这都是值得注意并应认真加以扭转的。
  现在不再讲相声为政治服务、为中心服务,然而相声终究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政治的。相声工作者有义务坚持贯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发挥相声巨大的影响力, 积极引导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
  在改革开放更趋深入的今天,相声工作者只有时时刻刻关注着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社会心理现象,观察群众情绪、社会习俗与社会思潮的变化,注意群众兴奋点,敏感点的居止与转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科学的社会心理分析,察长风之起于青苹之末,识巨潮之兴于涓流之间,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和演出最好地发挥扶正祛邪、振聋发聩的功效。
  应当提倡相声对积极的社会心理现象给予最大的关注。现在发展中的社会心态相声,较多注意描述消极的社会心理现象,而较少注意描述积极的社会心理现象。正确地对消极社会心理进行剖析,引起人们的认识和警觉,化消极为积极,当然是完全必要的。而描述积极的社会心理趋向,却是更为可贵的。在人民群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无时无处不在萌发着积极的精神现象,诸如忘我的劳动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无穷无尽的创造活力,真挚、友爱的人际关系,健康有益的新时尚、新风俗、新习惯等,都应在相声艺术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确信相声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经过对它的一番再认识、再变革,一定能够使它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 著 者:戴宏森
                                    出  处:《艺术研究》
   【上一页】                            发表时间:1991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