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快板书所运用的一些笔法,多数来自评书。因为我在年轻时,投师学会了一部传统评书《三侠五义》。这部书使我受益匪浅。对我解放后创作快板书,影响是多方面的。评书对书胆人物的刻划,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形象鲜明动人.如《精忠说岳》对岳飞,《西游记》对孙悟空,《大隋唐》对秦琼、罗成这些人物的刻划都达到了令人难忘的程度。在这些书中,对这些书中人物,从各方面进行褒论。刻划这些人物倾尽了评书艺人的毕生心血。我在写快板书时,运用了评书褒论的笔法也不是完全照搬。快板书和评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评书的语言是白话散文体,快板书则是韵文体的唱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快板书时,不仅用词准确,更要力求洗炼形象生动。例如我在“峻岭青松’中描绘书中主人公老劲爷的形象,就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满山的丛林密层层,
  山花烂漫香味浓,
  晚霞金光照峻岭,
  劲松挺立披彩虹。
  看,虎头崖上站着一位老汉,
  身躯高大好威风,
  是兰布的裤褂卷着腿儿,
  有一双草鞋脚下蹬,
  往脸上看,方面大耳高颧骨,
  鼻直口阔脸色红,
  雪白的胡子像银丝,
  真是根根见肉条条透风。
  他身背着猎枪四下望,
  两只眼炯炯放光好像两盏灯。
  往远处看能识别山猫野兽的保护色,
  朝近处瞧能辨认各种不同的小爬虫。
  这老汉今年高龄七十岁,
  腰板不塌背不弓。
  一攥拳胳膊上面都是肌肉,
  疙里疙瘩尽是棱。
  手上的茧子赛钢锉,
  不怕磕,不怕碰,不怕磨,不怕蹭,
  不怕扎,不怕钉,扎不透,拉不疼,
  这双手是又坚又硬还又灵。
  他猎取的大野猪,
  单手一抓背上扔,扛起采噌噌噌照样把山蹬。
  说出话音儿像铜钟,
  叮呵当的震耳鸣。您听老头多硬棱。
  您要问这老汉的名和姓,
  他是向阳大队的护林员,名叫赵青松。
  这段《峻岭青松》从头至尾,一共是340句词 。以上这段对老劲爷赵青松描绘竟是用了30句词,接近 1/10了。在我写的快板书中,用30句词描述人物的外貌,这要算最多的了 。写作过程中,我自己心里也没底。一段节目开头30句介绍人物,还不能展开故事,观众能不能听下去呢? 如果观众听着不耐烦,一散神,整个节目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演出了这段节目。效果出乎意料,不仅不拖不散,有力地吸引住观众,还受到观众的欢迎,场内竟然出现了一阵彩声。在一次座谈会上,曲艺评论家有的说《峻岭青松》开头描写护林老人的一段词,不仅写出了英雄老人的外貌;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老人的精神。
  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随着作品的增多,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峻岭青松》的写作,我觉得,在描绘人物的外貌时,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来,尤其是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了,人物写活了,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起来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这段人物的描绘中,着重突出三点:一是老人高大的身影。二是老人的眼睛。三是老人的手。老人一出现就不一般。他站在虎头崖上,周围是满山的密林,烂漫的山花,晚霞的金光和挺立的青松。这些景物,都是用来烘托护林老人的形象而存在的。老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更衬托出老人高大的身影,他像棵挺拔的劲松,屹立在高高的山崖上迎风了望那无边的林海。第二点是老人的眼睛。老人站在山崖上,背着猎枪,向四下了望,两只眼好像两盏炯炯发光的明灯。这两盏灯能看透野兽的保护色 ,还能识别各种不同的小爬虫 。通过对老人眼睛的描写,说明老人不单单是个护林员,他是保卫祖国,久经风霜的老战士。他在为社会主义江山站岗放哨,在他的眼下任何害虫是逃不脱的。第三点着重写老人的手。老人的手上的茧子赛钢锉,不怕磕 、不怕碰 、不怕磨、不怕蹭、不怕扎、不怕钉、扎不透、拉不疼,这双手是又坚又硬还又灵。人哪会有不怕钉、不怕扎、扎不透的手呢,那不成了钢板了吗,这是一种艺术夸张的写法。通过对老人手的形容,着重写出老人的特有的劳动人民的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来。老人手上有硬茧,这是真实,硬的程度则是夸张。这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夸张 。观众不仅不感到虚假,而觉得格外真实可信 。我每次演出唱到这里都有效果。我想效果好的原因是运用这种夸张刻划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夸张的写法是我用来描写人物的最好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