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的讽刺对象和多层的“包袱”结构
            ——谈传统相声《拴娃娃》的艺术魅力

  最近,马志明和黄族民表演的相声《拴娃娃》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一段传统活儿,曾被相声大师马三立整理表演,成为马氏相声中的一段代表作。现在经过马志明的再次加工润色,使之以全新的风貌出现在九十年代的舞台上,整个剧场气氛热烈,笑声掌声不断,演出时间长达二十四分钟,始终强烈地吸引着广大观众。这段传统的相声作品表演得如此成功,其魅力究竟来源于哪里呢?这是很值得探讨的。
                      一
  一段成功的相声作品,主题往往是很鲜明的 ,尤其是讽刺型相声的讽刺矛头所向 ,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拴娃娃》自然也是如此。这段相声的基本内容是由甲叙述了乙的母亲,为了乞求生儿子,携带仆人到山上的寺庙中去拴娃娃大哥的事情。毫无疑问,乙的母亲是一位被讽刺人物。她是一位很富有家庭中的主妇,平日里使奴唤婢,威风十足,享尽了人间的清福。她唯一的心病是婚后多年而没有子嗣。她是一个忌妒心很强的女人,甚至不准任何人提生小孩的事。 当乙的父亲大着胆子提起此事以后, 又遭到了这位女子的唇枪舌剑,一顿反诘之后,似乎也觉得“理屈词穷”,碍于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的强大压力,而想出了自己的“高招”。她不去求医问药,反而信奉拜佛烧香, 带着仆人, 乘着小轿,诚惶诚恐地上山进庙拴泥娃娃大哥去了。期望着这位泥娃娃大哥能为她带来一位真娃娃。这当然是应该予以讽刺批判的。在相声中,这位女主人公一直被暗喻为京剧《翠屏山》中的淫妇潘巧云。无论是表情、声调,还是作派、性格,俨然都是京剧中的潘巧云。由于传统京剧《翠屏山》已不为现今的观众所熟悉,所以减弱了一些舞台讽刺效果,同时也减弱了一些“包袱”的效果。但是,传统相声中的其它讽刺效果,经过马志明的细心处理和精心表演,依然是十分强烈的 。当她上轿时,为了讲排场,由四个丫环搀扶着 。演员甲讽刺她没有腿,理由是有腿就用不着那么多人搀着、架着。这个时候,街坊四邻纷纷出来观瞧,门前挤满了人。甲极力夸奖她长得非常好,美若天仙,但是在模仿她上轿的动作时,却像一只伸脖子瞪眼、四处找窝下蛋的母鸡。马志明此时的表演虽然有大幅度的夸张成份,但是却有着一定的人物思想做基础。这正是贵妇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趾高气扬、扭捏作态的一种变形表现。
  另外,在进山的途中,叙说这位贵妇人思考问题时, 突然冒出一句:“旧家具的卖!”这似乎是一种外插花式的“包袱”。甲也以眼前有个买旧家具的小贩过去了来圆场,实际上这正是人物思想空虚,并不能专心思考问题的表现。
  最后,讽刺效果最为强烈的是,这位贵妇人千辛万苦赶往山上的寺庙之中,烧了第一股香,拜了无数次佛,又抱了一个泥娃娃大哥,回家也像是“怀孕”了,肚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原来,不是怀孩子,是得了“气臌”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这段传统相声中最为明显的讽刺对象是这位贵妇人。通过对贵妇人的拴娃娃行为的讽刺和贬低,实际上也是抨击了旧社会广泛流行的封建迷信思想 ,例如,“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妇女不孕,不是从夫妻二人身体上找原因,而是求助于烧香磕头,拴泥娃娃等等。
  这是一条明线,稍加分析便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当我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对于贵妇人思想和言行的讽刺上面,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段传统相声是一段很耐人寻味的作品,更值得人深思的是,这段作品中还有一条暗线,这条暗线的讽刺矛头所向是直指了人物形象甲。众所周知,马氏相声中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塑造有性格的人物形象。例如,马三立塑造的“马善人”、“马大学问”、“张二伯”等等,都是形象鲜明、令人难忘的。马志明自然也继承了这一特点,他在相声《纠纷》中塑造的“丁文元”、“王德成”的形象,已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而在《拴娃娃》中,他又塑造了一个讥讽别人而本身也具有不少该讽刺的落后思想意识及其言行的特定人物形象。于是,使这段相声的蕴涵更加深厚了。
                      二
  纵观解放以后的相声创作,常有某种模式套在各种类型的相声作品中。例如,歌颂型相声,其主人公是一位值得歌颂和赞扬的正面人物形象,演员甲多是一位中间人物或是落后人物,穿插于情节之中,以便引出某种矛盾或某些误会,达到陪衬主要人物,结构出“包袱”的目的。讽刺型相声,其主人公存在有各种各样荒谬悖理的地方值得讽刺 。如果这种人物属于反动人物时 ,演员甲则以叙述人兼批判者的面目出现;如果这种人物属于落后人物时,演员甲则直接以“我”的形式出现,表演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这两者必居其一,而身兼二任的情况,即又是讽刺者,又是被讽刺者,是极其罕见的。
  但是,人人耳目一新的特点却在《拴娃娃》中出现了 。贵妇人是一位被讽刺对象 ,这是确切无疑的了,而对这位贵妇人进行讽刺批判的甲也并非是一位正面人物,竟然也是一位应该讽刺批判的人物 !这不仅在新相声中罕见,在传统相声中也并不多见。马志明塑造的这样一位善于讥讽别人的被讽刺人物,应该说是十分成功的。
  当然,甲这个人物的经济地位并不高。他在一上场,就向观众“揭发”了这样一个秘密,在台上和演员乙是一对相声搭档,可是两个人在台下不走动,原因在于乙的家庭很阔气,甲的家庭生活很一般,两家有事走动不起来。甲在解释两家有事的过程中,甲遇见的都是喜庆事,例如结婚,生儿子等等;乙遇见的都是丧气事,除了本人开刀动手术,就是死爸爸。这充分表现出甲的忌妒心理。在小市民心态中,有一种普遍性的落后心理,被概括为“气人有,笑人无”。就是有些人对于比自己富有的,气得慌,忌妒人家;对于比自己贫穷的,乐得慌,讥笑人家。这段相声中的甲,就具有这种典型的小市民心理。明明知道对方的家庭比自己阔 ;却偏偏希望对方多遇上难事和丧事,而喜欢自己多遇上好事和喜事 。这样才能使自己“气人有”的不平衡心态,达到某种暂时的心理平衡。
  乙听见甲这样编排自己,当然也不乐意,非逼问甲说自己也有喜事。这时,马志明的表演尺寸掌握得非常好,苦思冥想半天,说也有喜事,于是提出了: 你爸爸死了,你妈妈结婚。 这又反映了甲的落后心理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婚姻已被一般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在旧社会却不行,老年妇女改嫁会遭到世俗偏见的反对。人物甲的思想就流露出这种世俗偏见, 其潜台词是,你妈结婚以后, 又给你找了一个后爸爸。于是从这些地方,表露出人物甲的落后思想意识和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因而遭到了观众理所当然的嘲笑。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