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鲜感:曲艺的欣赏,在节目中具备了和谐性与期待性,便可以使观众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也就产生了审美愉悦;但是,如果只限于此,在欣赏中也容易产生一种“惰性”,本来应该引起思索的内容,在欣赏中习以为常,不去进行思索。演员为了表现一些新的内容,经常进行改革,其目的也是为引起观众的注意。一般说,成功的改革在一部分老观众中也可以接受,虽然说他们往往喜听他们已经熟悉的曲目,在欣赏中追求和谐性、期待性,但他们对成功的改革并不反对(所谓成功的改革,其中包括符合他们理解的某些变化),也能使这些老观众感到新鲜。 而对更多的观众来讲,则是希望在欣赏中不断出新,希望在欣赏中不断得到新的信息及传递信息的新形式。说明这种新鲜感又是曲艺欣赏中的一种普遍心理。所以每当出现较成功的改革时,尽管新老观众的看法,未必一致,但都能唤起一种新的注意。新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不说,就是那些老观众,对出现的某些新腔,也会由原来已经习惯了的欣赏方式,变得注意起来(实际是由无意注意变成有意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增强他的注意力,曲艺工作者就可以利用这种心理状态,表现新的内容,使曲艺艺术不断更新。
  例如在鼓曲类的节目中,偶尔闪现个别的新腔,一般说老观众的敏感性要比新观众强,立刻领会到其改革之处,符合曲种的基本曲调的处理,立即表示赞赏;如果脱离原曲种唱腔较远,既使较好地表现了内容,他们也难以接受,如果改革确实不成功,他们更会马上表示反感,聪明的演员也能心领神会地接受这种“批评”。如果不是个别唱腔变化,而是全曲有较大的变革,破坏了他们在欣赏中所期待的和谐,便会遭到这些老观众的反对,既便成功的改革,往往也会使他们不能接受,形成了改革的一种阻力。因此,对新鲜感的运用,在曲艺唱腔改革中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待专门探讨,但总体来说,适度与否则是问题的关键。
  在相声等引人发笑的艺术形式中,新鲜感则是观众普遍追求的心理活动。相声中的“包袱”,实际是“出乎意料”与“合乎情理”的辩证统一,所谓 “出乎意料”也可以作为新鲜感的另一种解释。 当然,“出乎意料”也可能是“满口胡云”,而要求“合乎情理”则正是对它的一种制约,有了这种制约就可以使“出乎意料”在“合乎情理”之中。这当然是指相声本身的“情理”(包括某些以荒诞所构成的手法)。因此,在相声的欣赏中,没有新鲜感,便失去欣赏的主要内容,有些节目的“包袱”观众已经熟知,也就失去了新鲜感,在演出时效果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也即演员术语所谓“撞”了)。所以在相声等艺术形式中,如何在每段节目中,构成出奇制胜的“包袱”,也正是观众在欣赏时的心理追求。实际在一些以情节曲折、变化莫测的说书类的曲种中,怎样构成耐人寻味的“扣子”,也是一种新鲜感的表现。那种谁都能猜出的结局,一般说也是缺乏新鲜感的构思,也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虽然在评书、评话中都有许多所谓“人情扣”,不是以多么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斗争吸引观众,就是表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故,但对这些生活常情的表述, 也应该是在“出乎意料”与“合乎情理”的对立统一中体现, 才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因此说新鲜感也是观众在曲艺欣赏中所追求的心理活动之一。
  一般观众对曲艺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从新鲜感开始(其中包括对内容新鲜感的追求,特别青年观众更是如此),在偶尔的一次观赏中,感到新鲜,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引起回味。所谓艺术的 “回味”,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就是观众艺术欣赏后,在头脑中呈现的一种长记忆,这种长记忆在反复呈现过程中,对欣赏对象具有抽象、选择、概括、加工的性能,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欣赏时那种即兴创作的延伸。但又不似欣赏时,源源不断收到新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而是有了冷静的处理时间,就可以认识欣赏对象中那些一次不能领悟的内容,形成一种模糊的印象。这种印象要求得到证实时,便产生再听一次的欲望,在再次欣赏时,就以自己头脑中这种印象去对照,便形成一种期待性。能否满足他们这种期待性,则是能否引吸他们继续欣赏的关键。当然,也可能在后来的欣赏实践中,没有满足他们的期待性而失去兴趣;也可能在反复实践中,发现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又能成为新的期待性,使他们产生继续欣赏的要求,日久天长,在不断地欣赏实践中,在满足他们期待性的同时,逐步熟悉了曲艺形式,也去追求和谐性,就可以变成老观众。曲艺工作者认识曲艺欣赏的这种心理活动,就可以作为曲艺改革、发展创作的依据,对繁荣曲艺事业有着巨大的作用。

                                 编 著 者: 倪钟之
                                 出  处:《艺术研究》
   【上一页】                          发表时间:1992年秋冬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