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艺术今日之状况有目共睹,曲艺界更为此忧心忡忡。更有不少有识之士,也包括演员、伴奏员深知经济体制变革了,曲艺艺术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但,虽想改革、创新,思想却保守。如京韵大鼓演员、伴奏员,认为刘、白骆各派已成模式,甚至认为刘、骆、白达到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最高境地,根本无可超越。因此不敢动,哪怕是点点。依今日演员 、伴奏员的思想 、文化素质,普遍高于老艺术家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这是一个极好的改革、创新的条件。所以不敢动一点点的另一原因是怕遭到非议,怕被戴上“大逆不道”的帽子。
  须知:乔清秀在“东路调”坠子和“西路调”坠子的基础上创造了“北路调”坠子。稍后出现的女艺人程玉兰、董桂芝并不认为“北路调”已被世人所认可而停止创新,程玉兰创造了大口大腔、朴实无华、亦称“大口”的程派;董桂芝则创造了板眼规整、韵厚含蓄、亦称“老口”的董派。这两个流派和被称为“巧口”坠子的乔派成鼎足之势,才有了坠子舞台上的百花齐放。
  再如骆玉笙改唱京韵大鼓是在1931年,其间,刘宝全已被世间公认为“鼓王”,并和“评书大王”双厚坪、“京剧大王”谭鑫培被誉为“艺坛三绝”。骆学刘派,并于1934年拜刘宝全的弦师、辅助刘宝全创造刘派唱腔的韩永禄为师。按说她应描刘的红模,一腔二调不离刘派。但不是这样,她不惧非议,学刘的同时,也兼收了白、少白的特点,最终创造了自己的流派。在她之前的少白派的创造者白凤鸣是刘宝全的亲传弟子,跟随五年,学会23个段子,但他也没有亦步亦趋,而是创造了京韵大鼓的第四个唱腔流派。
  今日的演员、伴奏员改革、创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如:经济体制转轨,各行各业包括文化艺术都自觉不自觉地被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时代的主流就是改革、创新。其氛围之好,是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还有,改革、创新者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底,这点也无须担忧。中年演员、伴奏员大多都有三、四十年的舞台经验,而青年演员几乎全部来自曲艺学校,受过正规训练。并且许多演员一专多能,即:京韵大鼓演员会唱梅花大鼓、单弦等;梅花大鼓演员会唱河南坠子、西河大鼓等;单弦演员会唱京剧、流行歌曲……无疑,一专多能有利于改革、创新,因为能够从其它的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除以上两点,还有一点最为关键,就是有没有勇气和魄力。
  曲艺是舞台艺术,舞台艺术是为观众服务的。如果没有观众,孤芳自赏,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改革、创新必须以观众的审美心理、情趣为依据。从理论上讲,演员、伴奏员完全理解也接受这一点,可是实际做起来,却顾虑重重,还不敢迈步。因为没有勇气和魄力。
  以京韵大鼓为例,今日的观众是不是不喜欢这个曲种,是,也不是。说是,一段《大西厢》,尽管其中不乏优美、俏巧的唱腔;一段《剑阁闻铃》,尽管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但,近半个小时的演唱,让年轻的观众实在坐不住。电视播放,会换频道;剧场演出,会到场外做其它事情,仿佛不屑问一句台上唱的是什么,“喜欢”也就无从谈起了。说不是,因为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唱遍全国,老观众喜欢,年轻观众也喜欢,为此始唱者骆玉笙获“金唱片”大奖。唱《重整河山待后生》时的骆玉笙已年届古稀,仍乐于接受新唱腔,唱新内容,这是勇气和魄力的具体表现。不痛不痒不是改革,旧瓶装新酒不是创新。《大西厢》、《剑阁闻铃》等确是极为优秀的传统曲目,但可以有两个版本,老的原汁原味的唱给老观众听,再创一个新的,对冗长的铺垫给以大刀阔斧,在京韵大鼓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创新腔,甚至融人通俗歌曲的唱腔(《重整河山待后生》即是。)乐队也要有所变化。京剧演员童祥苓和歌曲演员刘斌都在晚会上唱过《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更受年轻观众欢迎的是刘斌,探其原因,观众以为他唱的是一首新的歌曲,而不是京剧,交响乐队的伴奏起到了一定作用。骆玉笙唱《重整河山待后生》,为《四世同堂》唱主题歌时和在舞台上唱时 ,效果大不一样,同样是乐队的原因 。京韵大鼓的伴奏应该从中受到启迪。
  同时,演员的服装、造型、表演动作的幅度、舞台美术的设计,都应抛弃旧的模式,满足年轻观众的欣赏要求。这样,给年轻观众的第一印象是新鲜,由新鲜而爱看爱听,由爱看爱听而喜欢而如醉如痴,新一代的观众会被争取过来。
  唱传统的《大西厢》、《剑阁闻铃》,容易,轻车熟路,不费力气。创造新的版本,难,除了要下大的功夫,也许还要遭到非议,甚至唾骂。传统的相声表演是两位演员在台上说学逗唱,这个曲种自诞生至改革开放的初期,逗笑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但之后却逐渐降温,其中一个原因是旧的制造包袱的方法已为今日观众所熟知,出人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的包袱很难制造 ,没有好包袱的相声不受欢迎自然而然。于是,姜昆带着近十名演员上台,进进出出,不断地根据不同的年代更换服装,述说二十世纪的每一个十年,介绍社会的进步;于是,冯巩、牛群把洋车拉上了春节晚会的舞台,以道具辅助表演。他们所为遭到了众多的非议、责难,但他们置之不理,只要今日的观众喜欢,就不怕有悖于传统。无论他们改革和创新的试验成功与否,都证明了他们的勇气和魄力。只要坚持,一定能成功。相声的再度辉煌指日可待。相声如此,京韵大鼓和其它曲种也如此。
  二十一世纪的曲艺艺术是什么样子的,有三个答案:给以彻底改革全面创新,可再掀高潮;小打小闹式的改革和创新,前二十年,因为数不多的老观众尚在,可半死不活地存在;不给以改革、创新,二十年后,必死无疑。


                                 编 著 者:高玉琮
                                 出  处:《艺术创新论集》
    【上一页】                         发表时间: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