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唱表演艺术的泛美性——再论说唱艺术的审美特征

  说唱艺术的叙述性特征 ,决定了说唱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 它不需要众多的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只需要一两个演员以叙述人的身分向观众说唱某一段故事 。在表现人物的情态时,采用神似的摹拟手法,点到为止 。这种虚拟化的表现手法,要求说唱演员充分利用其自身作为物质条件和表现手段,融说、学、唱做为一体。这就给说唱艺术审美理想上的泛美特性提供了基础 。反过来,这种泛美理想的追求和体现,又逐渐丰富了说唱表演艺术的综合性,增强了说唱艺术的表现力 。它们的相互依附和相互推动,正是使说唱艺术具有久远生命力而流传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说唱艺术审美理想上的泛美性,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对艺术表现手段形式美的多样追求上。
  一、语音美
  据统计,全国现有曲种近三百五十种。其中汉族的曲种除去少数几种使用普通话之外,各个地方曲种均使用本地方言。使用普通话的曲种,如相声、快板、北方评书、单弦等,其实使用的也是这些曲种诞生地北京的方言。由于北京方言是普通话的语音基础,才给人以这些曲种没有使用方言的错觉。各个地方曲种都使用方言,都是在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中生长发育起来的,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各地方言所具有的独特的语音美,正是曲种地方色彩的显著标志。
  中国由于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仅汉语就分为七大方言区。每一方言区内各地区的方言读音又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个地方方言。在不同地区方言基础上产生的地方曲种,自然也就运用和体现了地方方言的语音美。
  比如山东快书的语音,听来俏、脆、活泼、明快,跳动性强。这些语音特点,在山东快书的演唱里就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换用普通话去说山东快书,就会索然无味,或者干脆变成了快板书。象我们熟悉的《武松打虎》开头四句:
  闲言碎语不要讲,
  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他学拳来到少林寺,
  功夫练到八年上。
  第一句的尾字“讲”和四句的尾字“上”,山东话读为平声,符合句式的平仄规律。如按普通话读音就是仄声,就不合于上仄下平的演唱规律了。由此可以看出,独特的地方语音美,对曲种的个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构成曲种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有些唱的曲种,如各种地方大鼓的主要区别,也是基于语音的不同;以及在语音的基础上形成的声腔的差异。因为鼓曲的声腔是按“依字行腔”的原则形成的 ,是语音声调的延长和发展 。如河南坠子的声腔,就完全符合河南话的发音规律。有的鼓曲曲种的唱腔相近,区别就在于读音的不同。失去了地方方言独特的语音美,也就失去了曲种的地方特色 。所以,绝大多数地方曲种不论怎么改革 ,并没有改为普通话 。个别由地方话改为普通话的曲种比如天津时调 ,不但由于地方语音美的消失而明显地削弱了地方特色,还使得基于方言语音而产生出来的特色乐汇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声腔,与普通话的读音规律容易发生矛盾。因之,我认为这种语音上向普通话靠拢的改革,是不应提倡的。不然的话,丰富多彩的地方曲种必将失去其特色而逐渐消亡。
  二、格律美
  鼓曲演唱语言上的韵律化和节奏感,是鼓曲艺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鼓曲艺术鲜明个性的组成部分,是构成鼓曲艺术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鼓曲音乐的体裁,一般分为联曲体和板腔体 。联曲体的曲词句式格律 ,根据不同的曲牌有不同的要求。句式的声韵格律与曲牌的声腔起伏是协调一致的。板腔体的曲词句式格律,一般为上下句反复,上句尾字落仄声,下句尾字落乎声。曲词的辙韵多是一辙到底的,少数的用花辙或变换辙韵。在句式结构上,以七、九、十一字等奇数字句为基本句。还可加三字头、四字串、五字垛,使得句式既有一种基本形态,又有鞥夫多彩的变化,适于表现多种复杂感情的需要。
  在板式上,也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快板、慢板、散板、剁板、闪板等多种变化,富于节奏美。
鼓曲演唱中句式的韵律与板式节奏相互交织 ,声韵和谐流畅,轻重疾徐富于变化 ,体现出来强烈的格律美。
  三、修辞美
  与格律美紧密相连的是修辞美。修辞是语言的同义表达形式,词语的锤炼与各种修辞格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精炼、鲜明、生动,还可以使语言产生对称美、回环美、参差美和音韵美,从而更好地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
  说唱艺术历来属于民间口头文学范畴。传统曲艺唱词多由艺人口头创作流传下来,既使经过文人的加工整理,也基本上保留了生动活泼的民间语言风格,具有一种朴实的美。例如《大闹天宫》写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一段:
  二郎神抡刀往下剁,
  孙大圣举棒朝天架住刀,
  杨二郎他把刀法变,照着大圣上三刀、下三刀、左三刀、右三刀、前三刀、后三刀刀刀不离大圣的后脑勺,结果是一刀也没刀着。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