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在天津的“子弟书西城调”

   “子弟书”是清代中叶以来,在北京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 ,是由一人自弹三弦 、自唱曲文,或是弹、唱由二人分担的“坐唱”形式。当时也叫“清音子弟书” 。据任光伟的《子弟书》条目(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云:“子弟书渊源于清代军中流行的巫歌 、俗曲……约在乾隆初年,北京的一些旗籍子弟以此种曲调为基础,参照民间鼓词的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正式称为子弟书”。又云:“早期的子弟书……作者以满族子弟为主,并有汉军旗籍人士参加 。当时由这些人组织的书社(或称诗社),往往演唱作者自己的新作。通过互相探讨,提高创作技巧,联络情谊”。可知子弟书这个曲种,并不是在民间自发形成的,而主要是经过旗籍子弟、文人、曲艺爱好者,参照民间鼓词和弹词等形式,在书社中创造而成的。
  “子弟书”的文体既脱胎于“鼓词” ,自然也是一种适于用板腔体唱腔来唱的曲词格式 。但它的句式、字数要比当时用板腔体唱腔的“弹词” 、“鼓词”更自由些。除七言外,如四 、五、八、九、十言以及一、二十字的句子都能包容,七言前加三字头、句后加附加句,句中加衬词、插句等式的句子也常出现。可以说子弟书的唱词语言,在当时是很新鲜活泼的了。
  “子弟书”有两种体裁,即“诗篇”和“正书”。“诗篇”类似弹词的“开篇”,是独立成章的诗赞体小段儿。“正书”是正式的书段,有故事情节,分大小段落和回目。一般说来,“正书”开始时,也常有一段“诗篇”(七言诗共八句),用来总括全篇故事的主旨,然后再进入“正书”。“子弟书”基本上都是些故事比较集中,文字比较精炼的短篇书段。一篇书只有一回或两、三回,每回也不过几十句至百多句词。另外,也有长篇的书,如写红楼梦故事的《露泪缘》共十三回,最长的如《全彩楼》共三十二回。只唱不说,是子弟书区别于弹词等形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一书中说:“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创始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西韵尤缓而低,一韵纡萦良久”。可知子弟书当时是分东、西城两调的。由于子弟书的曲词和音乐,主要是经过爱好诗文又精通弹唱的八旗子弟(也包括汉军旗籍人士)在他们组织的书社(或称诗社)中创作出来的,故其曲词一般地说比较文雅;在音乐方面,也因受当时盛行的昆曲、高腔之类音乐的影响,常以悠扬、典雅或高亢、古朴为尚。子弟书的“东韵”发展在先,其曲调就比较高亢古朴、雄健豪迈;“西韵”形成较晚,其曲调就比较纡萦委婉,细腻悠扬。后来,子弟书的西域调据说在嘉庆年间由书社便传到民间。西城调传入民间之后,就又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职业艺人,如石玉昆和瞽人王心远、赵德壁等。他们这些职业艺人在当时曲坛、剧坛(当时,清道光、咸丰年间,也正是京剧初兴之时)特别崇尚“新声”、“巧腔”的形势下,在唱腔和唱法上也都有了不少新的创造。特别是石玉昆,此人能自编新书 ,并在演唱中“以巧腔著”,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石派书”(时称“石韵”)的声腔,颇受群众欢迎。故子弟书的西城调在当时便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较为广泛的影响。
  在清代曲艺史料《评昆论》中,就曾记述过道、咸年间子弟书西韵名艺人石玉昆的演唱情况。是这样描绘的:“则见他款定三弦为施号令,满堂中万缘俱寂鸦雀无闻。但显他指法儿玲珑嗓音儿嘹亮,形容儿潇洒字句儿清新。令诸公一句一夸一字一赞,众心同悦众口同音。”足见当时经过名艺人石玉昆加工改造过的子弟书西韵又是多么迷人的了。其在声、腔、字、韵以及书词结构等方面都很有创新。彼时,他已超越了原来的“西韵”,而形成另一种新声了,故常被人们称之为“石派书”、“石韵”。
  据任光伟《子弟书》条目讲:“嘉庆三年(1798),东韵随北京闲散清室人员被遣送盛京(今沈阳市)而传入东北;同时,西韵也传入天津”。具体地说,在嘉庆年间传入天律的,恐怕主要是文人,旗籍子弟们在书社中所传唱的“西韵”。至于石玉昆的“石韵”,可能是在道、咸年间,“石派书”特别盛行的时期才传入的。后来子弟书西城调(西即韵)和石派书(石韵)的声腔,又经过和天津当地的语言、语音及某些说唱形式更进一步地结合,于是在天津便又形成了两个新的曲种,一个就是由“西韵”发展而成的“天津卫子弟书”。简称“卫子弟”;另一个就是由“石派书”发展而成的“天津西城板”。
  “卫子弟”从嘉、道年间以至民国初年,在天津爱好诗文和弹唱的人士中间曾盛传过很长时间。他们通过业余书社(或称诗社)的活动来进行“卫子弟”的演唱。其演唱的曲目,除子弟书传统的“诗篇”及本地文人自己编写的一些“诗篇”外 ,也唱子弟书传统的“正书”,如《长坂坡》 、《忆真妃》、《锦水祠》、《宝玉问病》、《黛玉悲秋》等。多是短篇的,并且多是子弟书名作家如罗松窗、韩小窗等所作,文学性很强的曲目。这里“卫子弟”所唱的腔调,可能就是《天咫偶闻》中所说的那种“缓而低”、“一韵纡萦良久”子弟书西城调的声韵。至于“卫子弟”最早的名家都有谁?如今已无从考证了 。据天津老人们讲,清末民初以来,较有声望的卫子弟名家有华学源(字雨帆)先生,此外,尚有不少位文人、名士如林墨青、李寿先、杨芝华等 ,也都是几位能编写 、能弹唱的人士。据《丙寅天津竹枝词》(冯问田1926年撰、1934年出版)中云:“漫夸石韵近无双,曲本群推韩小〓,遣兴人来甘露寺,始知卫调别京腔”。于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