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曲目考略

  我国北方的各种曲艺的传统曲目,多以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演义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同一个故事或传说,往往为多个曲种所共同采用,而各曲种的艺人在演唱时必不可免地根据本曲种与本人的艺术特点以及所拥有的观众群的需要对其进行了改造 。这是曲艺艺术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研究曲艺文学,就不能不关注它,分析它 。因此笔者试对多种曲艺所共有的部分曲目进行了初次考照 ,以就正于方家.
                  《大西厢》考
  《大西厢》是烩炙人口的传统短篇鼓曲曲目之一。问世一百余年来,风靡曲坛,经久不衰。曲目影响较大的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河南坠子等。
  在京韵大鼓中,《大西厢》的题材、体裁、结构方法与格律都独具一格。尤其在刘(宝全)派曲目中更属特例。曲文述崔莺莺闷坐香闺,想念张君瑞,令红娘假托借笔砚往西厢邀张生来见。红娘会意,途至西厢,故意以崔夫人追查跳墙事恐吓张生,张生大惧求免。红娘尽情嘲弄一番,乃偕张生至莺莺处赴约。
  《大西厢》以《西厢记》故事为依托,借题发挥,详写红娘至西厢所见之景物,展示清代社会生活。词作者是宋五。
  宋五,名玉昆,河北省人,久居天津(一说为天津人)。自清代咸、同年间起在津演唱木板大鼓,与胡十(金堂)、霍明亮齐名。宋五虽是盲人,颇具才思,并不满足于成本大套之蔓子活,在天津文人、曲艺名家华五先生(桐轩)的帮助下,自己编演新曲目 。他请华桐轩为他诵读各种小说演义 ,“如列国三国诸演义,宋不殚烦,缄默识之”,再请华桐轩“为之书”,记录下来。(引文见 1940年4月1日《新天津画板》水东花隐撰文)《大西厢》公认是宋五的作品,当也是用这种方法编写的。
  《大西厢》的原型为《西厢子弟书词六种》之卷一。“六种”的内容为:卷一、概括全书,卷二、莺莺降香、听琴,卷三、红娘下书,卷四、花柬会,卷五、双美奇缘(按:即 《拷红》),卷六、拆西厢。其中二、三、四、五卷本皆取自《西厢记》,一、六两卷一为概括全书,一为抹倒全书,均属凭空结构,颇涉荒唐戏谑。而卷一(下简称“卷本”)假借红娘寄柬事,依照清代社会生活现象进行铺叙,范围极广。
  卷本以正反十字西厢开篇,全文360余句,以七字句为主, 有近三分之一为十字句,另有少量双七字句与长句。文言与白话相间 ,俚语与成语并用,市井气与书卷气共存 。宋五在改编成为鼓曲《大西厢》(下简称“宋本”)时,抽取了其中的约六分之一即60余个句子,加以扩展、充实,成为250句以上的完整唱段。编写时,对原文的句式、叙事内容均有较大的突破。
  一、扩大句子。如:卷本中“莺莺想郎得了病,低言巧(悄)语唤红娘”两句,经揉入了卷四花柬会中“想得他一顿吃不下半碗饭,两顿喝不下一碗汤;半碗饭来一碗汤,饿的前心贴后腔……未曾走路手扶墙;强打精神走几步,不好了红绣花鞋底作帮”七句,而成一个完整的段落,“(二八的那位俏佳人儿懒梳妆),崔莺莺啊得了那不点的病啊,躺在了牙床 。躺在了床上,他是半斜半卧 ,您说这位姑娘,乜呆呆、闷悠悠,茶不思、饭不想,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困困劳劳、凄凄凉凉,独自一个人儿,闷坐香闺,低头不语,默默无言,腰儿瘦损,乜斜着他的杏眼,手儿托着他的腮帮。您要向这位姑娘啊,得的本是什么样儿的病,忽然间想起了秀士张郎。我可想张生,想得我呀,一天吃不下去半碗饭,盼张郎,两天喝不下去半碗汤,汤不汤来呀那是奴家我的饭! 您瞧饿得我前那心贴在了后腔。 你们谁见过, 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走道儿拄着拐棍儿,这个姐儿她要离了拐棍儿,手儿就得扶墙。强打着我的精神哪走了两步哇,哎哟,可不好了! 大红缎子绣花儿鞋那底儿怎么就会当了帮!我低言巧(悄)语又把我的红娘叫……”。(□内为增加内容)又如,卷本唤红娘之后为“我今有件心腹事,咱们娘俩犯商量,红娘闻听姑娘话 ,垂手立站在一旁,有甚心事快快讲,管保与你办妥当”,宋本再引入卷四中相同段落及随后的“尊姑娘或吃饼来或吃面,或吃饽饽或是喝汤,” “我不吃饼来不吃面,我不吃饽饽不喝汤”,扩展为 “这个小丫环儿他就答应了一声,走进了绣房。哟!说是我的姑娘啊!莫非说您呐喝点儿酒吧,再不然可是用饭,您要是不爱吃烙饼,我给您呐做上一碗汤。 您要是爱吃酸的咱们多多地加上点子醋,要爱吃辣的咱们多切姜 。哎哟我的姑娘啊! 您要嫌咱们家的厨师傅做的菜那不大怎么得味,哎小丫环儿我呀,挽挽袖子、系上围裙、我下趟厨房,我是给姑娘啊您呐做上一碗甜真真儿、辣丝丝儿、酸不叽叽、又不咸、又不淡那八宝一碗油酥菜,端进了绣房啊给我姑娘您尝尝。这个莺莺就说啦,象那些个吃的喝的玩儿的乐的使的用的瞧的看的捅的摸的引的逗的姑娘我那全部不爱 !我的傻丫头 !我叫你去到西厢给我聘请那位张郎。”然后接卷本原文“请他不为别的事……”
  二、直用原文。 在直接使用卷本原文时,略加修饰词语或原句照用。 如:“莺莺说,请他不为别的事,借他的笔墨砚台开药方, 他要来了同伴儿走,他若不来与他遭殃; 摔了他砚台研不得墨,扯了他五经四书合文章;他要打架先动手……”便基本保留下来。又如原文中之“曾记得未朝天子先拜相,各样东西你先尝”,“教与你上大人孔乙己把你手儿写,又教你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红娘闻听用嘴啐,书呆子,少和我闹一些唱梆子腔”等也都未作大的改动。
  三、增添内容。子弟书一般出现于清朝初期,而宋五则生活于清朝末期,于是在改编本中增加了大量他自己熟悉、也为社会人群所熟知的内容,这部分曲调主要集中在生活场景与方式上 。如 :西厢大门:“起了脊的门楼儿安着吻兽,两边儿有两溜拴马柱;上马石 、下马石分为了左右 ,铁丝儿的灯笼挂在中央;大门之上有一副对儿,……”宋本还写入了三支大烟枪,一是用于莺莺命红娘唤张生时,卷本仅“咱娘们也抖露抖露,那有帮无沿有底无盖破皮箱”,宋本则改为“咱们娘儿们说也说不来啦、讲也讲不起了吧,抖露抖露西北旮旯儿,掉了底、没有盖儿,少了帮、没了沿儿,缺少什件丢了锁皮、丢了钥匙、崩了锁簧的破皮箱,在箱子底儿上还有那多少年用不着,香妃竹、裂了杆儿,黑啦咕叽儿的那根烟枪”,一是用于红娘在书房门外遇书童时 ,此情节卷本原无,宋本词为“瞧了瞧 ,有个小书童儿在那儿打扫地当阳啊,那个意思透着有点儿忙。小红娘飘飘拜了两拜。吆!书童儿我的哥哥儿哎,您呐一向可安康 ?你们家的相公,在还是不在呀?这个小书童儿说,你要问他呀,清晨早起吃了点儿点心、喝了碗绿豆汤 ,他一个人儿的耍烟枪啊,自己个儿在书房。”另一处则用于红娘与张生对答时,亦系卷本所无情节:“我们可就说啦,张君瑞读谈诗书就知礼,哪能够半夜三更的窃玉来偷香。我们夫人闻听我夸张生你好了,哈哈! 夫人怒气满了胸膛。赶上前乓乓乓、咣咣咣,打了我们三巴掌,给了我们三烟枪。”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