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伴奏方面,为适应时代要求在间奏中加奏时代歌曲,如50年代卢成科曾在伴奏过门中加弹《解放区的天》和《东方红》,观众在台下反映强烈 ,跟着一起哼唱,有的打起拍子 ,弹奏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在伴奏乐器上,增添乐器作了尝试性实验演出 ,如1954年5月花五宝在小梨园演出新梅花调《永别紫娟》伴奏乐器除三弦、四胡、琵琶外,还增加了二胡、南弦和低音胡等。
  17年中,由于有了专业曲艺作者, 因而创作上演了一大批梅花大鼓新曲目 ,并在演出中占主要的位置,计有《孙乃英渡江》、《七劝》、《战斗女模范》、《劳动女英雄》、《独胆英雄吕松山》、《洪大全》、《永别紫娟》、《秋江》、《拷红》、《琴挑》、《九十夜》、《姑娘的秘密》、《幸福花朵处处开》、《罗昌秀》、《回民之母》 、《刘三姐》、《傻泄》、《红叶题诗队》 、《五月端阳》、《钗头风》、《江姐进山》、《绣红旗》、《银环探监》、《风雨之夜》、《沙滩上》、《喜期之前》、《逛庙会》、《刘文学》、《欧阳海》、《永不生锈》等等。其中不少为保留节目长期上演。
  联弹在平时演出中不再有,只作为发掘传统艺术展演节目的稀有珍品难得一现 。如1962年7月14、15两日本市举办梅花大鼓观摩演出专场,上演了五音联弹和七音联弹。五音联弹为特约业余著名演员周麟阁老先生演唱《指日高升》,连弹伴奏为韩德荣、李墨生、李国梁、马涤尘;七音连弹由小彩舞司鼓,伴奏为李墨生、李国梁、钟吉瑞、阮文禄、马涤尘、李元通。
  此外,出现了双人梅花演唱形式 。如1965年花五宝和花小宝曾演唱双人梅花大鼓(曲目内容为学王杰)。
  粉碎“四人帮”后,梅花大鼓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更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取得新成果。
这一时期的演员有花五宝、花小宝、周文茹、史玉华、张雅琴、籍薇、安颖等。
  在唱腔的改革中,花五宝创造了半说半唱的[跟头板]和[原板],她在新曲目《英娘恨》中同弦师马涤尘、曲艺音乐工作者李光等发展出新的板式[摇板],并以梅花大鼓音乐素材重新作曲装腔,进行大胆的改革。许多新曲目在唱腔改革中加入或揉进了歌曲 、戏曲,如《二泉映月》、《半屏山》 、《黛玉葬花》等。
  此外,在音乐伴奏上也不断改创,如在间奏中加入器乐独奏,上下三番的伴奏音乐也有所丰富。
  在演唱形式上无大变化,只是对唱形式增多,如花五宝和史玉华的《珠江夜话》、《半屏山》、《傻泄》,花小宝和籍薇的《钗头凤》,花五宝和安颖的《鸳鸯抗婚》等。
  此外,绝迹舞台已久的“五音换手联弹”在濒临失传的情况下,由本市曲艺团老弦师马涤尘指导该团青年弦师进行尝试,乐器增加为“七音换手联弹”,在天津市曲艺团建团30周年之际(1981年)重新搬上舞台。在弹奏的乐曲上也有所突破,除《夜深沉》这一老曲牌外 ,还新增加了《大过门》 、《上三番》及《金蛇狂舞》等曲 。1985年这一形式参加了梅花大鼓资料录像专场演出 ,为后人留下难得的音像艺术资料。
  “文革” 后,新曲目不断涌现,有《谁之罪》 、《悲壮的婚礼》 、《第二次握手》 、《夜走蟠龙谷》、《杨开慧》、《昭君请行》、《缅怀周总理》、《半屏山》、《珠江夜话》、《英娘恨》、《花篮寄深情》、《骄杨赞》、《骨肉情深》、《鸳鸯抗婚》、《双玉听琴》等等。
  建国以后天津的梅花大鼓除在曲目上出现前所没有的改革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就外,在音乐上的改革亦普遍深入地展开。演员、弦师和音乐工作者,如花五宝、周文茹、花小宝、赵学义、籍薇、韩德荣、马涤尘、祁凤鸣、谢瑞东、韩宝利、李光等,都在梅花大鼓的音改中作出了贡献。
  建国后,梅花大鼓在演出中增加了动作和表演。吸收了其他曲艺曲种及戏曲、歌曲、舞蹈表演动作及身段造形,丰富了梅花大鼓的表现力,增加了梅花大鼓舞台艺术美的表现范围和手段。
  建国后,梅花大鼓专项性的活动开始出现,并得到一定的重视。专场演出 、专项曲种艺术研讨 、交流、座谈等活动不断举行 ,促进了本曲种在天津的发展 。较有规模的活动如1961年10月红桥区曲艺团在鸟市曲艺厅举行的梅花大鼓专场演出 。参加演出的演员有花云宝、刘静文 、冯丽卿、张雅琴等。曲目有《杜十娘》、《秋江》、《拷红》及“红楼”诸曲目 ;1961年11月9日红桥区曲艺团在工人俱乐部演出梅花大鼓专场;1962年7月10日曲协天津分会举办梅花大鼓观摩座谈会;1962年7月14、15两日曲协天津分会在人民剧场主办了梅花大鼓观摩演出专场,本市著名的专业 、业余演员均参加了演出,有周麟阁 、刘连玉、花五宝、花小宝、花云宝、周文茹、刘静雯等,弦师有韩德荣、李墨生、李国梁、马涤尘、钟吉瑞、阮文禄、李元通等。上演的曲目有《六月雪》 、《刘三姐》、《老妈上京》、《宝玉探病》 、《妓女自叹》、《罗昌秀》、《永别紫娟》、《指日高升》、《杜十娘》、《傻泄》、《拷红》、《捎书》、《葬花》、《摔镜架》、《大观园》以及五音换手联弹和七音换手联弹;1983年6月中旬曲协天津分会主办 ,在音乐厅举行了梅花大鼓、天津时调专场公演,并分别举行了座谈会 ;1985年3月《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天津卷》编辑部举行梅花大鼓资料录像专场演出,花五宝、花小宝、周文茹、花云宝、张雅琴、籍薇等参加了演出,上演了《雷峰夕照》、《黛玉悲秋》、《宝玉劝黛玉》、《指日高升》等传统曲目。市曲艺团青年乐队尝试演出了“七音换手联弹”,1985年本市梅花大鼓青年演员籍薇、弦师韩宝利随中国说唱艺术团赴美国演出,使梅花大鼓第一次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此外,1955年9月中央人民广播说唱团来津演出 ;赵玉明、龙洁萍 、富淑媛 、新岚云上演了新梅花调;1961年6月,北京曲艺团来津公演,曹宝禄、刘淑慧曾上演了双人梅花调《韩湘子上寿》;1966年3月北京曲艺团来津,曾演出了双人梅花大鼓《一切为革命》。
  建国后,老艺人花五宝、花小宝、花云宝、周文茹等都曾从事过教学工作,有的收有弟子,培养了新一代梅花大鼓演员史玉华、张雅琴、籍薇、安颖、杨云等。


                                 编 著 者:贾立青
                                 出  处:《艺术研究》
    【上一页】                        发表时间:199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