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40年代是梅花大鼓在津空前发展繁荣阶段,不但演员较前倍增,且出现了不少优秀人才,产生新的流派,1931年陈默厂在《男女大鼓之名宿及派别》一文中评述梅花大鼓说::“……近年成鼓姬中最摩登调……”
  这一期间,天津本地或外来的演唱梅花大鼓的艺人众多。有金万昌、花四宝、张鸿霞、刘玉芳、金桂笙、白玉霞、花小红、赵宝玉、花玉霞、张月琴、陈俊霞、花金风、姜三顺、花五宝、常凤兰、张素芳、荣少昌、刘连玉、花小宝、王玉珍、小爱蓉、李小芳、钱若华、小侠君、花莲红、小红霞、刘慧霞、王莲玉、曼萍、小玉蓉、李文芳、燕桂秋、花云宝、花银宝、新小谭、李艳香、袭人、林曼华、花艳玲、花莲宝、周文茹、刘静雯、金静贞、丁慧宝(丁士儒)、闫丽琴、周秀芳、李秋文、新丽霞、杨凤兰、花玉莲、刘美娟、石静儒、赵静文、王静芳、王静芬、沈燕华、杨宝珠、李兰舫,等等。这些艺人除极少数是外地来津的,绝大多数是天津籍艺人。
  这一时期,金派梅花大鼓艺术继续发展不断丰富。一个新的流派——卢(花)派也随着梅花大鼓在津的长期变革、随着女艺人的增多而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迅速的发展,盛行于津。
  30年代、40年代金派艺术在津进一步提高、完善。金万昌的演唱技艺较前更加精湛,尤其在吐字、润腔、鼓板方面。1924年还曾有文评金“嘴皮太浅、吐字含糊”,30年代、40年代凡评论金演唱技艺之文,在提到他的吐字时,无不赞叹其口齿清晰、字句真切。如1942年8月25日有人发表文章论 :“……最名贵而千磨不灭者,确在于字音准确,……梅花调则纯为京韵,不稍含忽,尤以金之口字字真切无稍错讹,是最难能处。试聆其他梅花歌者不论男女声望高下,匪但韵味之厚不如金老,即倒字、倒韵……”此时金万昌在润腔上更加讲究,韵味更显沉厚醇浓,行腔亦益趋婉转柔雅,演唱技巧运用更自如娴熟,嗓音高低转折、节奏徐急快慢飞行腔抑扬顿挫皆恰到妙处;令时人赞叹不已:“变幻讨巧,悦人心目。”此外,他的鼓板技艺备使津人叹绝。尤其他最拿手的是率演五音联弹,更能展露其鼓技的精绝,时评曰:“鼓套之阴阳分明令后起之秀望而生惭,谓为空前……”“手式之俏、鼓简之率、鼓音之准、劲头之匀、后来姬人真难梦见……”“打法实异于他人,学者亦颇感难也”。
  金派传人在津扩展沿袭是其艺术在津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卢成科改革梅花调前 (卢约于30年代初开始改革梅花大鼓),天津梅花大鼓唯有金派一种 。所有梅花大鼓演唱均宗金派,但金万昌所收弟子并不多,不少为私淑弟子,如荣少昌、刘连玉、王玉珍、周麟阁等。大多为男艺人。
  刘连玉曾名刘继昌,天津人。1936年正式拜金万昌为师学唱梅花大鼓,开始在杂耍园清客串。1939年正式下海从艺。30年末、40年代在津各杂耍园上演。40年代中期曾赴北京演出。他所会及上演过的曲目很多。常演的代表性曲目有《宝玉探病》、《指日高升》、《目莲救母》、《大观园》等。他在演唱上完全宗金派,时评“一腔一调取法乃师,独得三味”。娱园评其:“继昌学万昌,以津人而能唱到如此程度实在不易。”4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收徒教学,弟子有金静贞、刘静文、沈燕华、王静芬、王静芳等。
  宗金派的主要演员还有荣少昌,他初名剑昌,通县人。早年在天津中华茶园做事,后拜中华茶园主人学弹三弦、拉四胡、唱梅花调艺宗金派。三四十年代他在津庆云、大观园、天升等各园上演,也曾在各影院中加演,且以“金万昌高足”为号召享名津门。曾去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演出。一度曾随兄弟剧团演出笑剧。曾授徒闫丽琴等。解放初期他仍参加演出,曾上演新曲目《中国光荣》、《战斗女模范》等。
  周麟阁是金万昌私淑弟子,是三四十年代有相当影响的梅花大鼓名票友。他经常在杂耍园清客串,在电台播音,很受观众、听众欢迎。娱园在40年代中期评论说“梅花歌王地位,天津票友周麟阁似为合格”并认为当时梅花大鼓艺人均不如他能继承金万昌。周的演唱风格清雅别致,在器乐伴奏上常加设箫笛。常演唱的曲目有《劝黛玉》、《鸿雁捎书》等。
  另外,40年代中后期还有两位私淑金万昌的票友小有名气,一为墨香斋主,一为王学舜。他们均于40年代中后期崭露头角,在园中演唱过,也在电台播音过,颇有似金之处,时评王学舜曰:“王君学金王十分逼真,实出人意料之外。”他上演的曲目有 《宝玉探病》、《鸿雁捎书》、《黛玉归天》 、《黛玉思亲》等。“名票墨香斋主的嗓音宽而低确是摹肖金老(万昌),颇有金的韵味……”
  卢(花)派是30年代在津产生的梅花大鼓的一个新流派,也曾被时人比为天津派的梅花大鼓。
  30年代初,曾为金万昌伴奏的著名弦师卢成科开始为花四宝操弦,且收花四宝为徒,师徒合作在演出实践中探索改创适应女声特点、发挥女声优长的唱腔和演唱方法,使梅花大鼓的声区趋向高音,腔型转为繁复,呈现亮丽而华美的色彩。此外,由于卢成科精通天津时调,花四宝也曾多与赵小福同台演出,因此经他们改革的梅花大鼓融入了许多时调的唱腔、唱法及特点,使之趋于天津化的风格。当时曾有文对此非议“花四宝梅花大鼓……自出心裁,腔调仿外江,已失梅花调之真谛。俟又因久与赵小福同台,一切行腔讨俏之处多仿赵小福之腔调,彼殊不知梅花调之腔调应以沉着、幽悲为胜,而赵所歌为时调,时调则以脆媚为主,今若以时调之腔而用于梅花是否为背道而驰……,此评虽过激且欠妥,但从另一面却证实了当时花四宝与卢成科在改革梅花调中确实借鉴和吸取了时调的某些特长,增加了“媚、脆”的特点,也正是区别与金派以悲为主的特点,从而创造了集“悲、媚、脆”为一体的独特风格,在天津形成梅花大鼓的新流派——卢(花)派。
  卢(花)派唱腔突出体现了女声特点,较金派唱腔更柔婉、脆媚,节奏灵活、巧俏。继花四宝后,天津梅花大鼓女艺人,纷纷投至卢成科门下,如花五宝、花小宝、花云宝、花银宝、周文茹等等,一时几乎形成无梅不花之局面。
  花五宝是卢(花)派梅花大鼓主要演员之一,原名张淑筠,女,天津人。幼时学唱京剧,后随邱玉山学唱靠山调又改习梅花大鼓。1936年她13岁时正式演唱,并上电台播音。1937年出演于小梨园,与小彩舞、雪艳花、小蘑菇、马增芬、张寿臣、姜二顺、郭荣山、周菊娥、刘凤霞、花玉霞、张翠兰、张爱琴、蔡桂喜等著名杂耍艺人同台,并在各电影院演出加场。1938年—1940年期间,曾数次去东北奏艺,回津后即息影歌台。1941年她重返舞台出演于燕乐,并在电台播音。此时改由卢成科为其伴奏,得以向卢学艺深造,艺事猛进,加之天赋佳喉,一时声誉鹊起,备受时人赞赏,成为继花四宝之后最受欢迎的梅花大鼓艺人之一。1942年7月20日大观楼杂耍园开张,花五宝曾应聘担当杂耍节目的大梁 。从1941年—1944年她在津出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