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的“杜金娥她句句说的本是妈妈论,叹坏了这位少年杨家英”两句,运用了“刀刀痛”腔调,充分拓展了旋律,长度达二板板式的50小节。
《大西厢》中“我命你呀西厢(叫你)聘请张郎”一句,用的是“二黄反腔”,巧妙地将京剧反二黄腔调糅进了西河大鼓。
《大西厢》中小红娘去西厢走进月亮门一段 :“她是留神观望,慢闪秋波细端详 。往下看方砖墁的地,往上看席搭天棚遮太阳。天棚底下挂几笼鸟,一笼倒比一笼强。有的是红颜蓝鹰不落,还有几个百灵笼子里装。巧嘴的八哥会说话,还有几个鹦哥唤‘梅香’。在这边厢设摆的几盆子仙人掌,芍药牡丹花儿海棠。粉桃花碧桃花春似西府,栀子茉莉玉兰花香。影壁前头撂着个又粗又壮不高不矬六棱八角茶叶墨色六搂多粗一口荷花缸。”用的腔调是“双高”最后接“海底捞月”。如此长的“双高”全部是上把位,既不好弹也不好唱,但郝老先生唱下来满场叫好。现在会唱“双高”的已经不多了,但郝艳霞因当年为其父伴奏,至今仍然能完整而精彩地演唱这段“双高”。
在郝派使用的传统花腔里,处处能够看到她们细腻的雕琢,使这些花腔更具有华彩性和表现力。此外她们还创造出新的花腔,如郝艳霞、郝艳芳在西河大书《东汉演义》中自创的新腔“花刀太保五瘟神姓马名五字子章”一句,被西河老艺人田起山命名为“满山芳艳”,早已被西河界广泛应用。
4、郝派西河大鼓中时代因素的体现。
郝派西河三代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沧桑。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样的巨大社会变革;又随同新中国的脚步,迈入了改革开放
、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时代 。特别是建国以来,由于党一贯的扶植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文艺方针,给郝派西河大鼓以及所有曲艺品种提供了发展良机,同时也向她们提出了为新时代服务的要求。郝派的后两代赶上了新时代。她们能够适应新的时代,把自己的艺术和时代的步伐一致起来。因此在她们的作品中,从题材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时代精神的反映。
以郝艳霞 、郝艳芳为代表的郝派第二代,新中国成立时正值风华正茂,便以充足的精力 、饱满的热情 ,投入了为新社会服务的创作
。她们的大量段子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如 《英雄司机张孝萃》、《战斗英雄关崇贵》,歌颂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人民英雄。以后还有《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苦菜花》、《平原枪声》、《红岩》、《播火记》、《桥隆飚》等根据小说改编的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曲目,也有《生产合作化》
、《宋俊峰大战耐火砖》 、《燕山春早》等反映五、六十年代农村、城市生活的段子。
随着内容的时代化,她们在唱腔设计方面也在不断地进行相应的发展,使西河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随着表现现代英雄人物产生了新的精神气质,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以郝秀洁为代表的第三代 ,正处在改革开发的当今时代。她们所遇到的问题 ,比她们的前辈远为复杂。一方面,党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继续为她们的发展提供着良好机遇;另一方面,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西河大鼓和其他传统艺术受到了流行音乐、电视剧等新兴文艺潮流的强烈冲击。曲艺要使自己再度振兴,必须进行深的改革,以面对新的观众群,适应他们的生活节奏、文化趣味和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
郝秀洁作了极大的努力 。她的优势在于,她就是这个时代的青年,对现代生活的节奏她天然地适应 。因此,她一方面是站在传统艺术的根基上面对新的时代,一方面又是站在现代青年的角度审视传统艺术。由于她对西河艺术的热爱,她没有扬弃这个古老的艺术另辟蹊径,而是自觉地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统一作为己任。于是在郝秀洁的作品中,出现了比上一辈更为新颖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是指更新的曲目创作,象《王老汉请工》 、《梁大娘离队》 、《一片深情到老山》、《百亭争秀》、《相马》、《鲁班学艺》、《惜春作画》等现代和古代题材的作品,更主要是体现在这些创作中的两个根本方面:扬弃乡音改用普通话表演和唱腔音乐性的加强。这两方面是郝秀洁对郝派西河艺术的较大幅度的改革和特殊贡献。其中由河北方言改为普通话是一个果敢的变革,它改变了上两代人的传统表演方式:而在加强西河的音乐性方面,她比上代人更具有理性化。她认为,在西河大鼓这门说唱艺术中,说唱性固然是它的特征,但要使它向现代观众贴近,具有时代气息,加强音乐性是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她在这方面赋与了更大的自觉,付出了艰辛的探索。
在传统西河的唱腔中拓展音乐内涵,使唱腔更婉转好听,更淋漓酣畅地表达情感。如《慰英灵》里的起板:“你看她舒愁眉展笑颜,眼望着北京目不转,激动的泪水湿透衣衫”在传统唱腔的后面续了一个慢速委婉的腔调,使原来的唱腔得到拓展,更富于音乐性。
同样在这个段子里,溜腔使用得也新颖非凡,“泪水”两字的旋律从6突然下降到低音7,然后向上小三度在2上拖拍,再经两次环绕型旋律3532、7276,停在羽音6上形成乐节,音乐材料超出了传统西河,增强了音乐性。
传统西河里的上把位唱腔是相对比较平实简单的,没有什么华彩,而郝秀洁《梁大娘离队》里的上把位唱腔却经过了精心的雕琢。“那玉秀打点着包袱泪光闪,梁大娘站起身来把话言”中第一乐句的拖腔含有评戏味道,说明她把从西河以外的艺术品种中吸取唱腔,作为丰富自己的方法。
郝秀洁有一股生活的激情,一股创作的激情。这种激情使她对西河大鼓强化音乐性的改革成为必然的要求。每一个聆听、观看过郝秀洁唱段和表演的人,都会在她的西河大鼓中感受到这种激情。在《梁大娘离队》这个段子里,从始至终使我们沉浸在一片融融真情中。其中的原因,不是通过几处乐谱就可以说明的,这包括唱腔,也包括连接全篇的间奏音乐。特别要指出的是指导员读梁三喜遗书时的背景音乐,如泣如诉,十分真挚感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这段音乐本不是西河音乐,然而我们听起来却感到用得恰当,与整个唱段浑然天成。
说到这里,我们还必须带上一笔,那就是郝秀洁的丈夫石俊平。他不仅是秀洁的生活伴侣,而且是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挚友。石俊平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他的音乐理论和作曲实践,常常是秀洁作品中的不可缺少的完美补充。也因此,郝秀洁的西河大鼓音乐改革中才体现出更多更浓的时代因素。
(注:本文为排版方便,省去了谱例。)
编 著 者:孙丽云 白欢龙
出 处:《艺术研究》
【上一页】 发表时间:1998年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