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研究  
 
 
          试论郎世宁现象形成于清代宫廷绘画的个人因素  
          (意大利“天津文化周”学术讨论会发言稿之三)
 

  作者:中 国 天津博物馆 副研究员 欧阳长桥
  时间:2005年5月
  郎世宁是欧洲意大利人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ppe Castiglone)来到中国后在澳门所取的汉名。他是十八世纪初欧洲宗教组织派遣到中国进行宗教活动的传教士中的一员 。郎世宁于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7月19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米兰,青年时期受过系统良好的绘画训练,后加入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于公元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当时已被葡萄牙占据的澳门,继而转赴广州,在广州作《羊城夜市图》(图),旋即北上京师,于康熙末年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公元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乾隆帝特颁谕旨追赐其侍郎衔,赏银300两为他料理后事,并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北京阜成门外的外国传教士墓地内。郎世宁在清代宫廷为中国的皇帝画了很多作品,据专门收录清宫藏画的《石渠宝笈》(共三编)记载,共有56件之多,其中还不包括画上未署名的作品。这些作品从门类上可分为人物肖像画、花鸟走兽画、静物画、纪实画、油画和铜版画。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它的宫廷绘画却因为“中西合璧”的典型风格和尤为突出的人物画成就占据中国绘画艺术史的重要地位。这种风格体系和人物画成就虽形成于“康(熙)、雍(正)、乾(隆)”盛世,却与郎世宁这个外来画家有着更为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郎世宁除了以画艺供奉宫廷之外 ,还将当时欧洲主要艺术品种及方法(雕塑例外)介绍到中国并使之传播开来。
  清王朝“闭关自守”先后将数次中西文化交流的良机都一一拒之于门外,即便是西方绘画也遭到了排斥。那么,郎世宁为什么能够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很快占据清代宫廷绘画的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当时宫廷艺术的样式风格乃至题材类型呢?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来自郎世宁的个人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那些可以明察或难以觉察的历史、社会因素的背后,其实蕴藏着郎世宁初来中国时所及时采取的“曲线传教”的策略,以及跻身清代中国主流画坛前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意识尤其是宫廷规则出色的解读和应变等个人因素。这些因素不仅使他赢得了皇帝皇室的信任,也逐渐获得了宫廷内中国画家的较为广泛的认可与尊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达到了传教的最终目的。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说法,任何一个外来者的成功都应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郎世宁自欧洲意大利来到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本文也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曲线传教达到目的
  郎世宁于十八世纪初进入中国画坛及其宫廷绘画,虽遭遇了清王朝“闭关自守”这样的“大气候”,但具体而言,各方面的一些有利条件仍是存在的。

                                       下 一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