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公开-政务信息>>法规文件>>
   
   
 
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

  5、术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博物馆:是指征集、收藏、保护、研究、 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藏品:是指具有收藏、研究、展示价值的文物、标本、模型等的总称。
  藏品库房:是指藏品集中保存的特定建筑物。
  藏品保护修复场所:是指博物馆运用传统修复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进行科学分析、检测和保护、 修复的特定建筑物。
  展厅:是指博物馆用作向公众展示藏品的特定建筑物。
  出境展览:是指单独或合作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举办的展览。
  6、博物馆等级及标志
  6.1 博物馆划分为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等级一经评定,即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6.2 博物馆的等级证书、标牌由国家文物局统一制作和颁发。
  7、博物馆等级划分条件
  7.1 一级
  7.1.1 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
  7.1.1.1 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理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 能按照工作章程积极开展活动,运行机制效率高。
  7.1.1.2 博物馆章程与发展规划
  有明确的博物馆章程,有符合本馆性质和功能定位的事业发展规划, 经过专家论证,并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有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
  7.1.1.3 建筑与环境
  a) 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合理,自成系统。
  b) 环境整洁、美观、舒适,绿化率高;室内空气质量好。
  7.1.1.4 人力资源
  a) 人才结构、梯次合理,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75%以上;高、中级管理人员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b) 有科学、规范的员工考核、培训等管理制度;专业人员培训经费落实到位,培训工作有效开展;上岗专业人员培训合格率达到100%。
  7.1.1.5 财务管理
  a) 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能有效实施, 有充足的事业经费来源和保证。
  b) 有多渠道、来源稳定的社会资助。
  7.1.1.6 安全保障
  a) 一、二、三级风险单位按要求落实完善的安全防范系统,一、二、三级风险部位按要求落实完善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b) 有与博物馆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严格、人员配置齐全的保卫工作机构;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健全,措施得当,有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卫人员受过专业培训,素质高、业务精,工作程序规范、准确; 档案齐全,交接班制度完善、记录齐全;定期组织安全演练。
  c) 消防组织健全,责任明确,管理制度完善,有处置各类火灾的应急预案;消防设施完善,有与单位规模相适应的消防配套设施、设备及安全、 有效的防雷装置, 并有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更新、补充; 消防设备操作规程科学、规范;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消防人员设备操作准确、熟练。
  d) 公共安全制度完善,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通畅,标志醒目;应急照明、救生等设施、设备完好;节日期间有应急医护人员。
  7.1.1.7 办公信息化
  有完善的行政、业务工作数据库;有功能完善、运行可靠的局域网。
  7.1.2 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
  7.1.2.1 藏品管理
  a) 藏品资源与本馆的性质、任务相符,并形成基本完整的体系。
  b) 藏品数量很大,或种类很多,或珍贵文物数量很多;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其中一类具有世界意义。
  c) 有适应本馆藏品状况、功能完善的藏品数据库。
  d) 有与本馆性质、任务相符的藏品征集政策和收藏范围;有规范的藏品征集组织与制度,对征集的藏品进行鉴定;有多种征集渠道,征集经费使用合理、效果好。
  e)藏品管理制度完善;藏品入藏手续齐全、资料完整;藏品总登记账清晰,账物相符; 分类账准确合理,编目科学详实;藏品档案记录规范,新入藏的藏品及时备案,并及时登记入藏品总账。
  f) 库房面积满足收藏需要;库房管理制度非常完善;库房设施、设备齐全,藏品存放环境达标;藏品提用手续齐全,进、出库记录完整;藏品存放科学、合理、规范; 三级以上藏品均配备有符合要求的装具,一级文物和其它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有专柜或专库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藏品质地控制温湿度,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库房非常整洁,空气质量好。
  g)有规模较大、 设备较多的藏品保护修复场所, 并能有效运转; 有文物藏品修复资质和具备文物藏品修复资质的人员;藏品修复、保养程序科学、规范,效果好。
  7.1.2.2 学术研究与科技
  a) 有相对完善的学术机构,有较多数量的学术带头人;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定期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刊物;馆内人员经常发表专业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系统收藏相关中外文学术期刊。
  b) 有科技部门,有较大规模的实验室及相应科研仪器设备,能独立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科技队伍建设成绩突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引进新技术,并运用到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
  7.1.3. 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
  7.1.3.1 影响力
  a) 具有独特的博物馆品牌形象并形成外在品牌标志;对博物馆品牌标志进行注册、运用;有系统的博物馆及陈列、展览宣传计划;新闻报道质量高。
  b) 在国内外有极高的知名度和极好的声誉;公众影响力极强,吸引国内外观众,或国外观众占较高比例;经常举办出境展览或引进外展。
  7.1.3.2 展示和教育
  a) 展厅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展柜内微环境适宜展品保护。
  b) 采取多种合作模式,紧扣社会主题和公众需求, 经常举办有影响力的临时展览; 临时展览有周密的前期策划和具体、可行的营销计划,媒体宣传力度大,展览的社会、经济效益好。
  c) 有社会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馆内设有专门的教育服务区;有周密的社会教育工作方案和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社会教育计划; 经常与教育部门以及其他单位联系或建立共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举办不同形式的讲座等活动,服务学校、工厂、社区和农村等不同观众群体。
  d) 有高素质、稳定的讲解员队伍,其中部分可用外语讲解,定期进行义务讲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适合不同观众群体的讲解词,讲解科学、准确、生动、有文采;有针对特殊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代化自助语音讲解设备。
  7.1.3.3 社会服务
  a) 有“博物馆之友”等群众组织,章程明确,人员结构合理,定期开展相应活动。有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并结合本馆特点和社会服务需求(要求)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培训合格的志愿者每年应为博物馆或观众服务4次以上。
  b) 国有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应在300天以上,非国有博物馆在240天以上; 基本陈列定期免费开放,且在60天以上;日常免费、优惠开放制度和措施向社会公示;每年免费接待的青少年观众群体的人数应占观众总人数的一定比例。
  c) 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外部中、外文引导标识清楚、美观;博物馆出入口处道路通畅,有无障碍通道。
  d) 售票地点设在室内;参观游览线路合理、顺畅; 免费为观众提供博物馆介绍、展览介绍、文物藏品介绍等中、外文有关资料;主要陈列的标牌、展品等有中、外文说明; 设有免费物品寄存处、特殊人群服务设施和设备、餐饮服务设施和纪念品、书籍销售服务设施等; 展厅内有观众休息设施;卫生设施、设备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并与环境相协调;各种设施、设备中、外文标识清楚。
  e) 有专门网站,网页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支持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网页更新及时;馆内建立有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或参与式的文化、科普、教育服务设施,服务有特色、质量高。
  f) 文化产品开发体现本馆特色,品种较多,制作精美,品位高、有内涵,产品销售情况好。
  g) 有藏品代为保管、鉴定、养护、修复及咨询等便利公众的服务项目,向社会公示,并积极开展服务。
  h) 利用互联网、观众留言本、观众调查表等方式,定期进行观众调查工作,征求观众意见或建议,及时反馈,并尽可能采纳或实施。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