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讲讲天津作为北京门户的变化。
天津以前是个铁路枢纽,从上海到关外怎么能不走天津呢?从东北进关 ,去郑州、河南、西安、宝鸡,怎么能不走天津呢?天津无疑是铁路的枢纽 。但是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东北来的铁路出关后,过去是必然路过天津。早在七十年代开始 ,已经有一部分车流不经过天津了,它转弯走山里边、走乌龙、走青龙直接到北京,天津做为铁路运输枢纽的地位受到了削弱。随着公路运输的发达,铁路运输的分流,天津作为铁路枢纽重要地位在削弱,从天津站每天等车的人流和客流就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水道变化使天津变化,铁路运输也发生了变化。再一个,进入九十年代和新世纪,航空业发达了。现在人们出门都讲究坐飞机,飞机在天上飞谈何门户哉!门户是在陆地上的概念,坐飞机体现不出门户来。任何建筑如果不与时下的生活紧密联系,那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景观而已。变化的原因有多种
:一种就是我刚才讲的和历史沿革有关,因为地理地位发生了变化 。今天只谈日常生活的历史,但谈的范围比较小,我是试图从某种理性上讲天津的现象,使大家心态变得更平和,使大家作为普通的天津人还能凭着这平和的心态生活下去。
天津方言 。天津在明朝之前的口音是静海口音 ,现在的天津话是明代之后出现的。怎么出现的呢?明朝的军队进驻后,带来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朱元璋的军队就是王牌部队,可以想象当年那些人住在小直沽得有多牛气,比现在的上海人还牛气。我想当年从安徽来的部队,尽管比较土,但是他们地位很高。人家和皇帝是老乡,是燕王诸帝的老部下。任何城市都有他的本地口音,代表了一种主流生活,安徽口音渐渐成为城市的主流口音,渐渐地来源于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北48公里处的固镇,这地方的方言口音就成为现在天津口音的主导了。李世瑜先生在七十年代到安徽宿州固镇搞过田野调查,回津后拿着一盘在宿州固镇茶摊上和一位老大爷交谈的录音带,没有人听出是安徽话,茶摊上这老大爷也没有认为他是外地人,所以,天津的口音和那有如此的相似,甚至一致。于是乎,在那找到了天津的母地,确立了“天津方言岛”学说,画出了“天津方言区域图”。天津的方言是从天而降的,与周边毫不搭界,跟静海、武清、王庆沱口音都不一样,称为
【上一页】【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