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广州、青岛、烟台也同样,一时形成研究贝壳堤热。后来,国家把这个“贝壳堤”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上也不止一次派代表团来参观,我也曾经陪伴到现场参观。非常可惜,他们不知道保护,破坏得所剩无几。更糟糕的是农民卖沙子,搞建筑用。还把贝壳磨成细粉,做饲料、肥料。尤其在军粮城的白沙岭的沙子厚度有20—30米,那里的人也不种田了,卖沙子,这让我很伤心。
现在我说一下天津方言岛。天津由沧海变桑田了,才能有人住。在坐有许多年轻人,回家问问你们老人,我们原籍是哪里?很多人会说:咱们的祖先是燕王扫北而来的,老家是山西大槐树;也有人会说是安徽、山东等等。的确天津这地方是五方杂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但主要是成陆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开成商埠,和海外有了交通,陆续地从四面八方来的。但是第一批大量的数以万计的移民到天津来,是在明初。所谓“燕王扫北”,燕王就是朱棣,朱元璋第四个儿子,他当时被封为燕王,让他带着兵到这边阵守。防止北方的蒙古人、金人、辽人侵略
。天津就是一个军事要地 ,设了卫,就是天津卫。在他来以前,天津这地方属静海县管,居住的是静海县人,讲的话是静海话。燕王扫北带来大量的人,那里的士兵和家属数以万计,他们后来多数定居在此。当时居住的静海人说的话就被燕王带来的人同化了。有人说:天津人是从大槐树来,没有这么回事。我曾去过大槐树,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天津人说的与山西话甚关系。且不说传说怎样,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在燕王扫北前后,苏皖地区不断有移民到天津地区,江淮人逐渐地占了压倒性优势,才确立的天津方言岛。从山西或其他地方移民天津的人,由于不是大批的,无论是操什么方言,也都会被同化。《卫志·毛恺德政碑》记:“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这些史料、说明了明朝初期天津卫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军经商的吴人成了天津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高。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
天津方言和普通话比较,最大的特点是阴平差异很大 。北京话是“ 五五度 ”。天津叫“一一度”。按乐谱他们差八度音。其它在词汇,声调上更为复杂。我也研究了几十年,发表了有关天津方言的研究论文。后来我就做了这个工作:首先将天津方言的区域找出来,语音学叫:等语线。再看四面八方都是什么方言。在天津方言区域图(见6页)中,标明七个方言小区
,(1)就是天津方言区,
【上一页】【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