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兴办北洋实业的资金筹措与积累

  周学熙(1865——1947),安徽建德(今东至)纸坑山人,生于南京,乳名元瑞,字缉之,号定吾,60岁后,又号止庵。其父为两江总督周馥。1872年周8岁时随父宦移津;1880年16岁人泮,1893年29岁中顺天乡试第十八名举人,此后屡次会试而不第。时周馥正辅佐李鸿章于天津办洋务,在父亲影响下,他弃举业改习制艺。
  1898年6月周学熙奉北洋大臣裕禄札委,会办开平矿务局,10月,奉委总办矿务局。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天津,开平矿局督办张翼(周之亲家),背着周学熙将开平矿所有财产与矿权,卖于英商墨林公司。周愤而辞去总办,与矿局脱离关系。此后,周纠集同志,力图振兴民族工业,除1902年创办北洋银元局,天津官银号和直隶工艺总局及其所属官办厂,校外,自1906年创办启新洋灰公司到1922年开设华新唐、卫两纱厂止,前后十六年间,由他创办或参加投资的企业约有十五项,资本总额达1600余万元。从此成为实业巨子,与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齐名,号称“南张北周”。
  北洋实业这笔巨款周学熙是如何筹措积累的呢?本文仅就,个人所掌握的有关资料,略述如下。
  一、将省库——天津官银号银行化
  天津官银号,亦称“天津银号”,创立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八月,周学熙为督办。当时是为征收各种税金在拨用前暂时储存而设的机关银库,故有关直隶的官金全部在此号办理;直隶公债,亦由此号统辖。
金融组织是实业的先导和后盾。周学熙认为“金融机关之与实业发展,实大有密切之关系,盖必先有健全之金融,而后能有奋兴之实业。此全在主持营运者,善于利用,及维护之而已。开发生计,以致富强,固非甚难之事也”。基于这一金融为实业之先、又以金融为实业之本的思想,他主张建立一个统一健全为发展实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首先,把各衙门局、所存储之该号的库款变为存款,月息五厘,半年以上,还格外加厚增息六毫。从《天津银号改照商办章程》之“日清流水总帐”的帐式名目中,可以看到笔数众多的官金存储帐目(天字总帐)中,有长芦运库日息帐、支应局局费帐、支应局日息帐、支应局来往帐、曾公祠帐、出洋学生经费存息银帐及本号附设银行专修所经费帐等。除此之外,他曾利用自己掌管北洋银元局铸币之权,从其余利所入约计岁可得七八十万两的款项中,每年扣除库平银四十万两以充官银号的资本;同时,还利用掌管长芦盐运使司之权,从盐斤加价六文的多增收入中,由藩司、长芦运库及永七盐务局每年分别摊拨库平银三十、三十五、十五万两,挹注于该号。
  其次,天津官银号为兴工振商,于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先行印发纸钞30万,在社会上流通。继之,又发行银两票 384500两,银元票732000元,铜元票64794千文。至宣统一、二年(1909—1910),再度发行银两票64754两6钱2分,银元票708735元,银票46串。
  最后,招揽社会存款,积沙成山。1905年,天津官银号在其东侧附设门面,开办博济储蓄银号,兼营办理储蓄存款业务。为了方便社会各行各业人人士的踊跃存款,该号特制订了四类存储方式:整存整付、整存零付、零存零付和零存整付。为争取更多的存款,把最低利息提高到四厘,并规定凡存期在半年以上者,按五厘行息,以鼓励定期、长期之存款。该号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还开设求学、婚嫁、养老金等专门存款。如修学、游学储备用金,规定:无论男女,自生之一月起,每月存洋一元七角一分,满16岁可付还银洋500元,作为学费;婚嫁储备用金,规定:无论男女,自生之本月起,每月存洋一元四角七分,满20岁可支付银洋600元,作为婚嫁用费,养老储备用金,规定:男女在少壮之时,每月存洋二元四角五分,二十年后可得银洋1000元,作为养老之资。为广泛招揽社会存款,天津官银号在《北洋官报》上大登广告,欢迎小额储蓄,“专为平民集资,可以维持风俗,保全良善”,又可“维持市面,振兴实业”,并认为这是“地方善政”之一。还声明:今后政局无论如何更动,此项存款务须护持,以取信于民,不致损伤民气。
  由于大量岁入公帑之拨储和各类公私存款之开设,自然使天津官银号的财力日丰。宣统二年(1910)九月,该号改组为直隶省银行时,除拥有1024442元之资本外,还拥有1855000余元之存款,3125 300余元之放款,230000余元之现金,83 300余元之财产,706 400余元之有价证券。因其资本雄厚,又系官办,津埠之重要票号与钱庄无不受其控制。
  二、银行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
  周学熙为支持发展北洋实业,把天津官银号积累的大量资金变作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中介信用机构,添设商务柜——经营贷款,由银号向工厂拨借资本。
  例如1906年7月,周收回唐山细绵土厂后,看到国内正值铁路,港湾及军民,公私建筑所需水泥剧增,一定能捞到大钱。他一面竭力压低原资本股值的作价,以淮军银钱所存款74803. 82元,作为老商股的赔偿,并从中支付2万元,作为酬谢德璀琳在收回细绵土厂过程中的“辛苦费”,从而清理了旧案,当上了启新的总理;另一方面,凭藉其掌管天津官银号和淮军银钱所之金融大权,分头借拨官银号银50万元为行本(即建厂所需的流动资本),淮军银钱所银50万元为坐本(即一切经营所需的固定资本)。后为统筹划一,其坐本亦改由官银号以年息五厘贷出,而且前三年只付息,不还本,至十年期满,本息还清。周获得这百万元的贷款,按当时长期放款的一般利息为月息八厘至一分二厘,而对启新的贷款,既无抵押,又长达十年,反不及一般借贷利息的半数。能享受如此特殊又特殊、优越又优越条件的贷款,是其他一般企业所不能得到的。至1907年7月,仅过了八个月启新就归还了官银号的贷款,原因是一则启新100万股本已全数齐集,另则传闻袁世凯将调任外务部尚书。周担心袁离开天津后,启新前途未必不生变化,因此,他宁肯舍去官银号优厚的借款而将启新全部转为私人资本,以防日后因官场变化而可能发生的风险。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