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彪生平纪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之洞被调往京师军机大臣、入阁任大学士,这时张彪除统率新军的陆军第八镇节制二十一混成协外,还统带江防“楚”字舰队21艘,此外还有升空气球队、探测阵形队、脚踏车队等,还担负各种军工厂、军事学校等的总办、会办、帮办等,最多时持有21颗“印信”和“关防”。张彪一生中最高官职为湖北省提督。
  光绪三十四年(]908>光绪、慈禧死去,由3岁的宣统继位皇帝,湖广总督由瑞澂继任。
  湖北新军是练成最早、成绩最佳的军队,器械、装备精良,为全国之冠,所以他们的行动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瑞澂到位后,对多年根深蒂固的各军团的权柄、驻防等未便轻易更动。而未孚众望的瑞澂专以压迫汉人,捕杀革命党人为能事。为了逐渐更替汉人,握得全部兵权,先是以铁忠为第八镇统制兼总办,暗夺军权。对革命党人不采“疏解弭患”的策略,而用高压和捉杀手段,为此张彪极力再三劝阻,并且要求“负责密办”消灭于无形,否则易于生变。一次在俄租界内查获革命党数人,并搜出宣传品、花名册、军火等,张彪力谏名册中人多半是假的,是革命党为虚张声势,现在大家都知道花名册已被抄出,如再按名册捕搜,则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如果当众焚毁名册,则可安定军心,消除大家顾虑,否则真如火上浇油,非促成大变不可!可是瑞澂不听,仍是坚持己意,并且说:国家练新军,竟培养这么多反叛!因此反而怀疑汉人统治张彪也靠不住了。最后先是捉杀彭楚蕃等3人,随后将三十一标等组成一标随端方入四川镇压铁路风潮。这使湖北军力相对减少,武昌只剩工程营,辎重等兵种,为革命军在武昌首义造成了良好的机会。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八月十九日)下午8时,工程营正目熊秉坤突先开枪示变,接着各部队积极响应。总督瑞澂闻报大惊,电召张彪,这时张彪已去督饬辎重第八营管带萧安国率队平息工程营的“暴乱”,而瑞澂以为张与军变有关,仓促间登上“楚豫”军舰暂避,采取进退两变之策,即事变平定可返督衙,重掌政权,不能收拾则乘船顺流而下,逃往上海。张彪得电后来到督署不见瑞澂,得知已乘军舰开赴江心,无法,只能集合若干老兵去巷战。这时武昌城里已有稀疏的枪声,他们每次与变军相遇,并未真正交火,实因双方都是昔日同僚,或是同营共火,不甘心自相残杀,当时有“自己人不打自己人”之说,故武昌起义中流血较少。接着张彪又去汉口布防,希望有军队来增援。
  革命爆发的那天晚上,张彪派人告诉家人情势紧张,全家可以离开衙门,暂且往亲友处住,明天拂晓登上开往汉口的火轮。天明家属登船航行到江心,迎面驶来一支由汉口去汉阳的船,两船非常接近,几乎互相可以看清船上的一切,只见张彪身着军服,放下军帽绊立在船头,身旁有不少随从,幕僚,家人在另一支船头看得真切,这也许是故意安排和家人的江心告别吧。当时各省报章及各记载说:“鄂督瑞澂及清军统制张彪都已逃亡!”“武昌革命事起,总督瑞澂、统制张彪均弃城逃走!”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姑写在此供史家参考。
  武昌起义是突然发生的,事先并没有充分准备,既然炮响了,战争也不能不继续下去。但“群龙无首”,最后只能拥黎元洪出来为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是所练新军二十一混成协协统,为湖北所练新军军官,位居张彪之下,这时黎以为自己的号召力、资望等均不如张彪,何况张彪又是新军的组织者、创建者,于是派辎重营管带齐宝堂携黎信,劝他出来维持。张彪拒绝了。后来驻汉口的英国领事葛福、法国领事里欧等均先后出来劝说:以为清国势难再挽回,也遭到拒绝,前后共有7次,始终未动摇。张彪虽然过去也看过宣传革命的小册子,也很受感动,但对不接受为反清的首脑是有其原因的:一是练新军数十年,而今毁于一旦,前功尽弃,覆水难收;二是受张之洞提拔,没能达到“练兵抵御外患”的宗旨为内疚,而现在要自己打内战;三是自己身居高位,头品顶戴,难与少年后生共事,没有共同立场、观念等,终究要受制的。四是虽对革命心有同情,但对清朝仍有眷恋之情。
  到11月27日在清军收复汉口与汉阳的同时,预备攻武昌,这时第—军总统官冯国璋接到袁世凯来电,“不准擅攻武昌,静待后令。”接着调张彪为“后路总粮台,”实为将他调离所率部队而去搞后勤。张明白这些,辞去未就,并复电,“晋京面陈。”从此离开湖北一切军务关系而去天津,并电告,“暂入医院疗病。”不久,张即去日本长崎,与侨居那里的全家团聚了。在那里住了8个多月,翌年携眷回国,定居天津日本租界。
  张彪从日本回国之后隐居天津,其间曾带领全家去榆次老家探望,当时全县大旱歉收,农民们生活无着,很多人把土地卖了维持生活,张彪便大量购置。买进不久,又把土地交给原主耕种,未收分文地租,群众十分感激,直到后来群众还念念不忘这件事。在十年动乱中也是因为有以上原因,坟茔的各种设施大部分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退隐期间,张彪曾投资实业,有一次竟分得红利7万条两,于是张彪在天津购置土地20余亩,建筑了“张园”,后来成为天津著名娱乐场所之一。
  另外还有一事,附记这里。1912年春,袁世凯指使段祺瑞等数十名清军将领通电胁迫清帝宣统退位,其中包括张彪等人。但张彪不愿再卷入政治漩涡,同时知道袁的作为和目的,因此拒绝签名,这里也说明他当时对袁世凯的态度。
  1924年直奉战争结束后,华北政局发生变化。段祺瑞发起“善后会议”,派许世英去广州和孙中山商量,并约他北上共商国事。孙慨然答应,并于11月经香港到上海,而后经日本再到天津转北京。12月4日到天津后,因车舟劳顿,进居日租界的张园休息,张园遂成为孙的行辕。
  孙中山到达那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孙中山在张园平远楼前石阶上,与前来欢迎的人照像留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