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遁迹租界耕田读书
  
  20世纪30年代,天津英租界咪哆士道(今泰安道)一带有一处属于“宝墨堂徐”名下的宅子。但宅前空地上却开辟出一片田园,可以开畦种菜。主人员垂垂老矣,但常换上短衣,手执锄具,痴迷于耕田芳作,尽享返璞归真之趣。此画面曾被拍摄成照片,题名为“退耕图”。这位“退耕老人”即历经风云变幻而自诩为“解甲归农”的原北洋政府第五任大总统徐世昌。
  徐世昌1922年6月下台后,回到老家,遁迹津门租界,至1939年6月去世,17年来他从未离开天津一步,步出租界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他晚年颇为得意的一件事是虽年过八旬但仍有一个健康身体。他曾自豪地吟出“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的诗句。他一直把家中一块价值数万元的地皮当成可积肥种植的农田,作为其“归农”的象征。
  徐世昌常被人冠以“翰林总统”、“文治总统”。1886年,31岁的徐世昌中了光绪丙戌科第二甲第五十五名进士,后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兼充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等职。1878年,他与袁世凯拜盟,1895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他成为袁的主要策士,并从此发迹。徐世昌最后当了近四年的民国大总统。
  徐世昌,字卜五,号菊存、鞠人,晚号弢斋、水竹村人、石门上人、弢斋主人、东海居士等。他的室名也有很多,如退耕堂、海西草堂、归云楼、晚晴?等。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说法,其中一说称在天津东门里二道街路南一处老房子。1922年6月2日,徐世昌离开总统宝座,乘车回天津,结束了他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在天津火车站下车后,徐世昌先携家眷赴意租界其十弟徐世章的住宅居住,9月10日,迁入英租界咪哆士道(今泰安道)新居。这里的住宅区域约十亩左右,徐世昌常居于此,建筑今已拆除。
  1927年,徐世昌以堂名“宝墨堂徐”的名义将英租界牛津道(今新华南路小学及市教委)空地15亩多购入名下,修建了各具独立性的9所住宅,共181间。徐世昌住在一处占地6亩多的独院,院内有西式局部三层砖混楼房一幢,计26间,加上附属平房,共1000多平方米,现为新华南路255号。徐世昌还有一处砖混别墅,建于1934年,位于英租界盛茂道(今河北路45号)。 徐世昌归隐津门后,仍继续编纂典籍,还潜心于读书写作、赋诗作画、研习书法。据初步统计,其著作超过30种。在近代史学艺林中,徐世昌堪称大家。
  早在徐世昌督东三省时期,他就在繁忙公务之余编辑了洋洋数百万言的典籍《东三省政略》。后他又陆续编辑了《退耕堂政书》、《大清畿辅先哲传》、《大清畿辅书证》等大部头著作。他在任大总统期间还写成了《将吏法言》,思想性较强。徐世昌卸职隐居天津后,仍潜心著书立说。他特意在北京设立“徐东海编书处”,从1931年起编写的《清儒学案》,需徐世昌审读稿件后方能定稿,直至1939年该书告竣。该书达百册,汇集清代以来4000余家流派学说,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书成之时,徐世昌已病入膏盲,但看到样书时,仍欣悦不已。徐世昌还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曾筹备影印《四库全书》,可惜未能实现。
  徐世昌在清末民初诗坛上也有一席之地,素有“文章魁首”和“总统诗人”之誉称。出任大总统时,他特意在总统府成立“晚晴?诗社”,诵吟唱和,以诗会友,在政界堪称奇人。1928年前后,徐世昌主编了《晚晴?诗汇》200卷刊行。他在天津的室名“退耕堂”,实际上就是他专心致志创作诗、书、画的地方。1924年以后,他相继主持刊印了相关作品近十种。他一生创作诗文5000多首,还创作了一万余幅楹联,不仅数量多,而且许多作品“度越前人”,颇受好评。
  徐世昌自信对书法“深得个中三味”,担任总统时,他就痴迷于挥毫泼墨,他曾将1919年至1926年的书法作品刊印成《水竹?人临帖》、《石门山人临帖图》。他的画作以《晴风露月四竹图》最为出名。他还乐于收藏,如收藏端砚,并将各砚花纹题识墨拓汇成《百砚谱》,1926年刊行。他的藏画、藏书亦甚丰,可惜在1939年天津水灾时多已损失。1934年,徐世昌80岁寿辰时,他在英租界举行寿庆,宾客盈门。他撰写了数百幅楹联条幅赠送给来宾。日伪千方百计想拉他出来担任伪职,但被他屡次坚辞,保持了晚节。
  徐世昌寓居津门时也曾投入慈善事业。1923年8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中国国民群起救济施惠,徐世昌也出资一万元。11月6日,日本驻津总领事吉田茂一行还专程登门答谢徐世昌的赈灾善举。
  1939年春,徐世昌患膀胱炎,需赴京动手术。他担心离开天津英租界会被日本人利用,于是取消了赴京接受良好医治的打算。1939年6月5日,徐世昌在津去世。转天,北京《新民报》第一版刊登了治丧日程,称“6月6日辰时大殓,7日接三,7月2日成主,7月3日受吊,7月4日辰时即移灵英租界牛津道(今天津新华南路)路南头弢园别墅”。
  徐世昌身后归葬辉县,未修墓,仅竖石题曰:“水竹?人之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