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徐世昌轶事
  
   (五)一九一九年五月,《五四运动》爆发,爱国学生焚烧了北京赵家楼交通总长曹汝霖的住宅,打伤了驻日公使章宗祥,全国学生、工人群起响应,事态严重,震撼中外。段祺瑞及《安福国会》提心吊胆,惴惴不安,遂迁怒于徐世昌一派。段越权召集北京政府紧急会议,安福系内阁成员主张解散北大,罢免北大校长蔡元培。教育总长傅增湘未获徐世昌批准,不敢签署罢免蔡元培的命令。段又指责国务总理钱能训应付学潮软弱无力,欲推荐《安福国会》首领王揖唐继任国务总理。此时,蔡元培留呈辞职出走,安福系又准备撤换傅增湘。北大学生决议停课待罪,表示坚决挽留蔡校长。同时,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全体提出辞呈,给段祺瑞、安福系以压力。从以上这些史实中,即可观察出徐段之间矛盾重重。在学潮问题的处理上,意见也不一致,徐世昌一派主张采取和缓手段:段祺瑞一派却主张严加处理。
  (六)当时,吴佩孚伪装同情爱国运动,自充北洋派中站在人民群众方面的《英雄》,从而给徐世昌以压力。徐在策略方而,既要拉拢直系,又要不受制皖系;既不敢得罪人民群众,又要团结直皖系军阀,以致态度暖昧,摇摆不定,真是两大之间难为妇,动辄得咎,处境尴尬。
  (七)综观《五四运动》的矛头,确是指向段祺瑞的。在《五四运动》席卷全国的日子里,我国各大城市都召开国民大会,向正在上海举行的南北和谈提出;《拒签对德和约,释放被捕学生,惩办头号卖国贼段祺瑞和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要求》,而矛头并未指向徐世昌。不久,各省学生代表曾多次到北京总统府请愿,先由龚心湛接待,后徐在紫光阁两次接见学生代表。虽然没得到圆满答复,但多数青年学生感到徐无严厉镇压的恶意。
  (八)先是,段祺瑞领导的安福系集团,慑于日本政府的高压,积极出卖山东权益,迫使徐世昌迅速电令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陆征祥在和约上画押签字。但徐决心不当傀儡,更怕遗臭万年,而仰仗民意,利用国内人民拒签呼声高涨和留法中国工人、学生对和会严密监视的情势,终于导致了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巴黎举行的《和约签字仪式》上,陆征祥决然拒签,使日本政府,段祺瑞的阴谋意图成为泡影。总之,徐的消极抵制策略,客观上促成了中国外交的胜利。
  七、颜惠庆高度评价徐世昌
  一九三五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国内政客闻人,津市中外名流,济济一堂在在天津西湖饭店为徐世昌庆贺八十寿辰。据徐延崇先生回忆,其叔祖父徐世章(端甫)、叔父徐绪通(一达)、姑母徐绪根、姑丈许大纯(现为河南省人大代表)等家属亲戚均出席招待各界来宾。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觥筹交错,盛极一时。大家公推前国务总理,驻苏大使、名外交家颜惠庆致贺辞。颜在发言中,对徐恭维备至,评价很高。称赞说:《徐总统德高望重,举世敬仰,尤其是在历任总统中,以他的外交眼光最深邃;重大决策最正确,高瞻远瞩,令人折服。》国民党政府派中央委员方觉慧为代表出席参加,并发了言。徐将亲笔书写的若干幅对联,赠送来宾,以示感谢。
八、徐为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做出贡献
  (一)徐从政期间,主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治世之道;继则强调:《存人、存性、存礼、存治》;终则设立了《四存学会》于北京太仆寺旧址。该会标榜:《倡导笃实学术,端正风会》,徐自任名誉会长,贺兴存、李见荃任正、副会长。徐并在北京府右街筹办了《四存学校》,齐树楷任校长。该校培养了大量品学兼优的人才。徐还拨公帑巨款,明令设立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由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国画大师陈师曾任校长,聘请名画家王梦白、肖谦中、肖屋泉、齐白石等任教。该校第一届毕业生中涌出王雪涛、颜白龙、邱石冥等名画家。同时,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由周肇祥(曾任教育总长、湖北省代理省长、中国国画社社长)、金北楼(曾任总理府秘书)任正、副会长,会员有齐白石、肖谦中、陈半丁、溥雪斋、汪慎生等。后该会又派生了由金潜庵主持的《湖社画会》。研究会出版《艺林画刊》;湖社画会出版《湖社月刊》。艺校和研究会对我国艺术界影响深远。再者,严修(范孙)系津门望族,严与徐世昌、徐世光昆仲为同科举人,过从较密,友情笃厚。严初创南开学校时,曾得到徐的支持,徐个人每月津贴该校经费五百元(见《南开中学校史》)。此外,清廷赐予徐《甸北同》(北京海甸以北的御花园)一处,后由长孙徐延东捐赠给燕京大学充作校园。
  (二)徐博学多才,能书善画,平生酷爱政治、文史、诗词、艺术等学术,曾荣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迨袁世凯死后,徐一度淡泊,隐居于河南辉县百泉山,自称《永竹村人》、《退耕老人》、《石门山人》,大部分时间从事著作(北京东四五条胡同宅内有《归云楼》、《书髓楼》《弢斋》等书斋)。出任总统后,偶于公暇,仍写作不辍。还组织了《徐东海编书处》由周肇祥,陈筱山负责。并在北京卧佛寺附近购置了《樱桃沟花园》,徐下野隐居后,该园为周肇祥据为已有,更名《周家花园》。徐曾编有《东三省政略》等巨著(仅天津地方文史资料甲一分册联合目录中,徐氏著作就有三十种);徐从一九一O年九月任体仁阁大学士起,花费了较长时间,邀集其幕僚、门客进行撰写,终于一九二九年编成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徐曾在北京三海组成《晚晴簃诗社》,与诗友时相酬和,并继续诠选清代各家诗,故名)。付梓后,以线装本问世。《诗汇》网罗了全清诗歌,再加以选录,全帙二百卷,共收录了六千一百余家诗人的二万七千余首诗,达四百万字。它对研究清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和流传,做出了贡献 (中华书局将大量出版平装,附有索引的《晚晴簃诗汇》)。
  九、徐世昌拒绝利诱,顾全晚节
  一九二二年,直系曹锟,吴佩孚恢复旧同会。同年六月一日,徐世昌被迫下台,携眷返津做寓公,以文史、诗词、书画自娱。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军悍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侵华战争已进一步扩大。日军出师无名,必须扶植起傀儡政权,在津日本特务机关遂通过曹汝霖联系摸底,欲邀请徐世昌出山,充当汉奸,以收抚人心。当时徐住在旧英租界咪哆士道(今和平区泰安道永兴洋纸行西邻,该房已拆除)。某日,曹以《门生》名义求见,徐已观察出曹的来意,就不待他启齿,首先婉言谢绝,曹赧然醉去。不久,曹又以探望老师,首长为名,再次求见。徐非常气愤,当面将曹骂出;并指示门卫,今后不许曹进门。一九三八年,徐患肾病,经常尿血,嗣又转为膀胱瘤。医生动员他速去北京协和医院手术,由于轰传日伪正在逼迫隐居北京的吴佩孚出山,而不敢贸然赴京就医,俾免落入虎口。因此,一再拖延,致使病情恶化。一九三九年六月五日逝于天津,终年八十四岁。弥留之际,徐引以自慰的是,拒绝了日伪的利诱,顾全了晚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