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生平述略
                          
  宋公,讳哲元,字明轩,山东省乐陵县人,前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其先世自河南商邱,再迁乐陵。考釜,廪膳生,以才学称。公幼承家学,习四书、五经。民国初建,总统袁公以陆建章统领左路备补军,有随营学校之设,公年逾弱冠,投此校。五年(1916年),卒业,入伍。
  初为哨长。未几,改备补军为京卫军,隶团长冯玉祥部充哨官。冯公见公之忠诚可托也,奇赏之。公由是感知图报,追随不去者,殆二十年。旋拓京卫军为二旅,冯公升第十六混成旅旅长,以公为营附。从陆建章剿白狼于陕西子午谷,大败之。是为公初经战阵之始,晋团附。陈宦督川,调十六旅以援川,时蔡锷护国军据叙州府,公从击之,克复升营长,时民国六年(1917)也。
  张勋复辟,段祺瑞誓师恢复共和,冯玉祥响应之。公从攻张勋,自右安门入,克之。时南北对峙,冯公移师武穴,通电主和。政府因长沙不守,调以援湘。公从克复公安、石首,进至常德。击溃南军田应诏、胡瑛两部。冯公旋升十一师师长,而以公为团长。击陕督陈树藩于灞桥,破之,而继督阎相文暴卒,冯玉祥遂督陕。
  自援湘之役,冯玉祥与直系同进退。直系者曹锟也。与奉系张作霖交恶作战,河南督军赵倜助奉,公从攻赵倜,败之。而冯公又移督于豫,拓为一师三旅。冯公自兼师长,遂以公为第二十五旅旅长。未几,调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乃移师驻京畿。
  十二年(1923),黎元洪去职,曹锟贿选为总统。转年十月,直奉之战再起。十一师首倡革命,攻直系吴佩孚于杨村,吴败遁,乃奉段为执政,改所部为国民军,益拓为四师、九旅,三团,号四十万,冯为军长,特以公为第十一师师长。
  十四年(1925),冯玉祥取消国民军,自就西北边防督办,号其军曰西北军。
是年秋,政府命公以师长兼热河都统,为公初膺民社之始。旋以奉系李景林与西北军战于天津,公率部赴援,击溃李景林,复回热河。时奉、晋合敌西北军,冯玉祥知不可胜,乃藉端游俄,部将又多降晋军,军心由是涣散。公由热河转多伦,本军又任公为西路总司令。适冯公由俄返国,至五原。知公等收容余兵,尚在十万以上也,大喜。
  适粤军北伐,所至告捷,闻之益为跃然。誓师再起,士气复振,遂接受国民党领导,参加北伐。北伐军特任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拓西北军为九路,以公为第四路总司令,驻宁夏。
  十六年(1927)冬,又以公为陕西省主席。时陕西群盗如毛,割据瓜分十余年矣。公于三原、泾阳、富平、凤翔诸匪,一一剿平之。陕省十余年之糜烂,公莅境而会朝清明,倒悬永解。
  又以北伐故,以公兼四方面总指挥,与奉军大战彰德。而樊钟秀突击洛阳,公奉命援洛。由西安直趋龙门,大战三日,樊被追击至临汝,全部为之肃清。而北伐亦告成功,始建中央政府于南京矣。时集团军为师者三十四,为旅二十以上,为方面军者九。
  十八年(1929),经中央裁兵案,仅留十二师。冯玉祥与蒋委员长旋失和,大战于登封、临汝。适弹尽援绝,韩复榘、石友三等又多叛变,遂撤兵潼关,图再举。
  十九年(1930),冯玉祥和汪兆铭、阎锡山组扩大会议于北京,成立国民政府,联合反蒋,又大战于豫东至八月之久,内部生变,以致覆没,冯被迫下野。中央以张学良主平军分会,听其收编北省游杂。时西北军残余十万,退驻晋南,归公维持。训练一如平时,中央以公之忠诚无欺也,畀令张学良就地编为一军两师,师辖三旅,号曰二十九军,特以公为军长。公自是与冯玉祥脱离发纵,为独操政权之始,时十九年(1930)十一月也。
  二十年(1931)九月,日寇攘我东三省,是曰“九一八”事变。 二十一年(1932)秋,中央任公兼察哈尔省主席,用固华北之圉,乃未几,而长城之战起。当日寇之突据热河也,以满洲领土为词,蒋则想依国联出任调停。日乃悍然退出国联,斡旋之局,遂告断绝。二十二年(1933)三月,日寇分兵三路入热,而热河沦陷,汤玉麟不战而逃。时公已将晋察各军移防北平东部,集中通县。未几,中央所隶各军,或战冷口,或战古北口,俾公率三师长,以援喜峰口。一日驰百六十里,奉军之守喜峰口者,已溃入长城,而公军前进自若。时日寇已占喜蜂东北各地,仰攻不利。且武器精良,彼之所长;勇敢冲锋,彼之所短。公谓故远斗屡战,军必疲;胜而益骄,必轻敌。我则避长攻短,以大刀队居前,夤夜出兵。
  一由潘家口绕攻其后之右臂,一由董家口出铁门关,攻其后之左臂,胜算也。右队先占领蔡家峪白台子,及敌炮兵阵地。左队亦占领北山堡南北杖子。其后路山村十六处之敌,方酣卧未觉,炮兵司令以下,束手就戮,全部歼灭。是役也,杀敌约五千余人。我军奋力如湍,刈敌如草。其所积野炮、坦克、军实、弹药,悉数焚毁。日人骄盈之气,为之大索。右军复肉搏以争高地,前仆后继,骈尸如山。一隅伤亡,亦达千人以上。
  然日寇恃其强悍,增兵转械,亟图再逞,复有罗文峪之役。罗文峪者,在遵化北二十华里,喜峰西南百余里,为古北、喜峰两口中之要塞也。公之师长刘汝明,已负责扼守。敌来血战数次,不稍却。公又遣两部往援,纵兵奋击,大败之。先后毙敌约三千人,其损失亦奇重,由是不复再犯。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