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与国共军事调处
  
  年终前夕,谢普利为马歇尔归纳了各方的主张。国民党人的要求是:(1)停战;(2)共产党人从铁路线及铁路警察哨所撤离10公里;(3)政府除北宁铁路线外,进入华北任何地区都须与共产党协商。共产党的要求是:(1)同意停战,一切细节安排须进行协商;(2)成立一个委员会去调查发生冲突的地区。美国方面提出的解决办法是:(1)停战;(2)双方都撤离铁路线10公里;(3)成立一个包括一名共产党代表、一名政府代表和一名美国人的三人小组去华北,对接受日军投降和调动军队提出建议。
  到了1946年1月,马歇尔已对国民党政界人物有了一些了解,认为他们的观点和行动会决定他的成功或失败。除蒋介石和宋氏家族外,他颇信任张群和王世杰。
  张群比蒋介石小几岁,他在保定军官学校与蒋介石相识。后来又是与蒋一道被保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40名学员之一。蒋介石夺得政权后,他一直是蒋的忠实支持者。1939年,他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一年后,改任四川省主席,直至1945年。1945年6月,他代表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谈判,试图解决两党分歧。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时,他又被选为国民党代表。因此,蒋介石自然会委派他代表国民党去参加新成立的三人小组(其余二人是马歇尔和周恩来)。张群除了对蒋介石忠诚外,还是一名老练的谈判者,在他与马歇尔的交往中,可以证明这一点,他给马歇尔的印象是:能够拯救中国免于内战的人物之一。
  在外交政策方面,马歇尔看重依靠王世杰。王在国民党中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他于1891年生于湖北省,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1917年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和政治学学位,1920年获得巴黎法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课,后任院长。至1927年,始在国民政府任职,担任过几任教育界和政界的职务,有时兼任几个职务,在国民党核心圈子中,他是没有跟随蒋介石打过仗的很少几个人之一。1943年,他访问了英国和美国。1945年7月底,他继宋子文任中国外交部长。在任内签订了《中苏条约》。1945年夏末和秋季,他促成并参加了与共产党人的谈判。
  马歇尔越来越感觉到,他的主要反对者,是一个时常听说但从未会过面的人——陈立夫。他与其兄陈果夫领导着极右的CC系,在国民党内很有势力。他俩是蒋介石最早的忠实追随者。陈果夫比陈立夫大八岁,他是帮助蒋介石筹划财政资源的人,后任国民党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他鼓励蒋介石尽早与共产党决裂。
  在美国人中更为知名的是陈立夫。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美国攻读学士学位,后来又得了采矿工程的硕士学位。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是反共的。他曾任教育部长,花了7年功夫组建三民主义青年团。在1928—1938年蒋介石控制国民党的关键年月,他的任务是:在特务头子戴笠的协助下,识别并清洗出国民党中的共产党人、共产党的同情者及其有联系的人。他先后担任过三任国民党组织部部长,他将他的职务比作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
  当马歇尔被任命为中国使团团长时,陈立夫请蒋介石拒绝他到中国来。他说马歇尔是战胜轴心国家的领袖人物,他当然不愿看到他的使命遭到失败,否则他会对国民党翻脸,这对中国来说是个不祥之兆。——可是,这次王世杰的影响占了上风,王世杰赞扬马歇尔被任命为中国使团团长,蒋介石同意使团来访。
  陈立夫意识到对国民党的任何削弱,终将使共产党得到利益,所以他将马歇尔使团视为不友好和危险的。他认为使团提出的妥协和调处建议都必须予以拒绝。他坚持不让蒋介石与使团的合作走得太远了。
  马歇尔认为他会见过的共产党领导人中,周恩来是最能干的谈判者,他善于和人打交道,谈话十分坦率,他似乎可能与国民党人达成可行的协作。但是,由于他组建过共产党及与国民党保守派进行过斗争,使得国民党人对他的评价极为不利。
  达成停战协定的理想气候还不具备。魏德迈经过在上海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后,认为双方都充满了猜疑。他对蒋介石不事先举行选举,就于1946年5月5日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在国大中塞满了国民党的老党员”,深为不满。他认为应该进行村、区和省级选举。他还认为国民政府压制了言论和集会自由,戴笠及其秘密警察封锁了所有批评政府的意见,国民党组织用激烈手段来对付提出批评的学生的作法不妥。魏德迈的话使马歇尔日益感到国民政府不想真正停战。
  美国驻华代办饶伯森在1946年1月初向华盛顿报告说:“共产党显然没有干扰国民党人去占领满洲,共产党没有在任何重要地区发动攻势。”他感到共产党似乎比国民党更愿意为和平而努力。
  马歇尔同国、共双方的早期会谈,主要限制在热河和察哈尔的军队调动方面。张群一再提及,共产党在与从日军手中接管了某些地区的苏军公开打交道,而周恩来则不理解为什么国民党军队要进驻华北,可是这个地区是共产党八路军收复的,尽管有这些分歧意见,在马歇尔的影响下,这两位主要代表仍表示愿意进行平心静气的谈判。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周恩来温和地提出的观点,都被怀疑是适合苏联愿望的。1月10日,美国驻苏代办凯南给国务院一份报告,经转发给美国驻重庆大使馆。在报告里,凯南说明苏联想在中国取得支配地位的权力,但它那时还是小心谨慎的,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也避免在远东国家心目中造成对苏联不利的形象。所以它赞成中国两党进行联合而不是分裂。报告说:在满洲,苏联公开讨好国民党,并未要求由共产党去控制该地区。当时苏联与延安共产党总部的关系还不明确,没有证据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按克里姆林宫的命令行事的。凯南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成熟了的党,有它自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有长期牢固基础的政权,并有迅速扩建的军队。凯南的这些看法给马歇尔以深刻的印象。
  1月7日,马歇尔认为几乎有达成协议的希望。但是,国民政府坚持继续将军队推进到共产党军队已占领了的热河和察哈尔铁路中心。1月9日晚10时,马歇尔要求蒋介石打开僵局,蒋同意将此事留待政治协商解决。马歇尔建议他在翌日晨政治协商会议开会时宣布停止敌对行动,并由国、共双方随即发表新闻公报。
  1月10日,三人小组向蒋介石和毛泽东提出一个立即停战、停止一切军队凋动(有某些例外)并停止对交通线的建议。为监督协议执行,应立即在北平设立一个调处执行部,由美国、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的代表组成。饶伯森是执行部美方委员,白罗德是工作组组长。美国将提供25名军官、65名士兵和35名非军职人员。国民党小组和共产党小组各出40名军官、90名士兵和40名非军职人员。
  马歇尔希望他的使团有个良好的,能够达成建立停战机构的协定。他对上述协议是感到满意的,他告诉杜鲁门,他的成功是由于蒋介石想让协商起作用。但是,蒋介石紧接着就来了一个大转弯,作出了相反的反应。到3月间,他仍不准国民党的小组到满洲去。
  更令马歇尔不安的是关于联合政府的协商。本来1945年秋,蒋介石与共产党商定在新的一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新宪法的条款,并同意开一个国民代表大会来批准宪法。政协会议的38名代表中,8名来自国民党,?名来自共产党,9名来自民主同盟,5名来自青年党,9名来自无党派人士。会议的控制权显然落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以外的代表手上。12月21日,共产党和民盟表示要向国民党的统治挑战时,蒋介石要求马歇尔进行干预。马歇尔说他可以进行非正式的活动,但是,他眼见任何一方除互相争辩外,都未能提出建设性的书面建议,感到困惑不解。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