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与国共军事调处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为了夺取优势,要求美军用飞机将他的军队运往华北和东北。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1月9日指示魏德迈:在美国顾问团接替前,不要撤销中国的战区,而且不要撤走海军陆战队。
  魏德迈于11月14日向马歇尔致电:共产党人的战略是制造舆论反对美国在中国驻军;遗憾的是,国民党人的行动正好对共产党有利——新到中国北方的国民党官员的无能和贪污,使共产党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俄国人正在给共产党接收华北重要地区造成有利条件,并阻挠国民党收复那些地区。
  随着蒋介石的地位日益削弱,美国进行干预的可能性增加了。美国军队原来仅对清理战场和遣返日军作出承诺,但现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日军占领区应由国民党军队接收,而不能让中国共产党人去“侵占”。他们担心如果美军撤走时,华北和东北的内讧还未结束,苏联人将进行干预。新近签订的中苏条约,已经确认苏联在东北的特殊利益,俄国将下决心去恢复秩序。不然的话,国民党可能会使用仍留在中国的日军来对抗共产党人。
  1945年11月27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因不满国务院对华的某些事项宣布辞职了。美农业部长安德森向杜鲁门总统建议派马歇尔率领一个代表团来中国处理当前的事务。杜鲁门当日给马歇尔打电话,将这位将军召回现役。
  马歇尔第一次与中国打交道是在1914年。当时他由菲律宾驻地到中国东北的日俄战场度假约一个月。后来,在1924年夏到1927年春末,他在美军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任主任参谋。该团系根据《辛丑条约》驻津,保护从北京到海上的交通。在天津,马歇尔学会了用汉语来处理涉及中国人的军事法庭案件,并对中国文化掌握了相当的知识。
  马歇尔被任命出使中国以后,美国发布了一项经他修改过的新指示:将由魏德迈负责安排遣返日本人;美国将对中国提供军用物资援助;美国海军陆战队将暂时留在华北帮助遣返日籍人员,海军陆战队只宜控制海港和滩头堡。
  美国国务院想利用外交途径,在美国压力下让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谈判达成和议。国务卿贝尔纳斯在给马歇尔使团的指示中强调:“明智的路线是迫使中国政府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妥协的基础上取得一致意见。可以告诉蒋介石委员长,除非他同意这样做,否则我们将停止援助他的政府。”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一致认为,一个统一而稳定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的。
  但是,盘旋于这些努力上空的疑云是,从国民党过去的历史印象看,蒋氏国家机器摇摇欲坠,是否能在美国援助下统一中国?美国军队正在迅速复员,美国即将恢复和平时期生产,没有人再愿意为安定中国而担负提供物资、指导和增加军队的责任。所以,在马歇尔动身出使中国之前,就有人对使团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没有多大信心,甚至担心这会是个必然失败的事业。
  马歇尔认为,中国共产党将尽可能地阻碍谈判的进展。因为拖延时间对他们有利。贝尔纳斯在12月9日告诉他说:“必须将中国共产党人、其他政见不同的集团和国民党人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政府,否则,俄国人可能接管华北和满洲。”贝尔纳斯认为马歇尔应该到中国去,而且手中要有充分的手段,去敦促国、共政府结合在一起。
  这时,马歇尔希望得到澄清:“在共产党让步之后,如果国民党政府拒绝让步,那该怎么办?”贝尔纳斯说:“那就应该告诉国民党,我们本来能够给中国提供的贷款、军用和民用物资以及成立一个军事顾问团的援助,现在都不能给了。我们将被迫直接与共产党人打交道,协商解决从华北遣返日本人的问题。”马歇尔又问道:“如果共产党不肯让步,又该怎么办?”答复是:“那我们就将给国民党政府以全力支持,应他们的要求将其军队运到华北。”——事实上,美国后勤部队已在保密情况下,奉命布置海运将蒋介石的军队运往华北。贝尔纳斯指出,对这些情况的保密,是为了让马歇尔能对双方施加压力,以期达成协议。
  马歇尔说:“我理解我的任务就是去影响蒋委员长,在他和民主人士、共产党领导人的协商中作出合理的让步,暂时不宣布美国实际上正准备海运蒋的军队往华北,将日本人遣返,并且顺便占领铁路线。”他说他还要用含糊其词的手段,“让共产党的领袖们也作出合理的让步,以达成合乎要求的政治联合。”很明显,他出使中国不仅仅是当一个老老实实的中间说客,而且要作为一个强硬的说服者,能够对谈判双方软硬兼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美国政府的意图是“诱导蒋委员长进行合作”,一切以迅速停止内讧为前提。美国不会将它的支持扩大到用武装干涉去影响中国内讧的地步。美国认为如果扩大国民政府的基础,是可以促进中国的和平统一和民主改革的。中国所有的武装部队都应合并为中国国家部队。
  美国想让中国自己解决国家的统一。但它认为自己“对其他联合国成员国负有责任在其领土范围内消除军事冲突……”因此,美国愿意邀请联合国和苏联共同帮助中国达成迅速停止内讧的诺言。美国拿在手里作为“胡萝卜”的是“经济和财政上的援助和提供军事顾问人员”。
  马歇尔要求副国务卿艾奇逊负责与他的使团进行联系,还要求陆军部派一名联络军官向五角大楼传送信息,艾奇逊选择了戴维斯上校担任这项任务。另外,马歇尔选中白罗德上校作为武官(白罗德曾在中国服役40个月),选用谢普利担任使团新闻秘书和文书。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带着他不大的随员班子,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稍作停留后,横过太平洋到达上海。蒋介石安排了个仪仗队,与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魏德迈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代办饶伯森一道去迎接马歇尔的座机。当天晚上,马歇尔与魏德迈和饶伯森进行了座谈。魏德迈向马歇尔汇报了军事形势,饶伯森汇报了政治情况。他们二人全说在中国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之间,没有联合的基础和可能性。而马歇尔则自信肯定能完成使命,并要求他们二人协助他完成使命。
  12月21日,马歇尔飞往南京,参加中国政府首脑为他举行的正式欢迎仪式。晚上,他和蒋介石夫妇、外交部长王世杰等谈话,马歇尔谈及美国对中国的好感和它不愿干涉另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除非为了维护和平,美国不愿在远东驻扎军队、战舰和飞机。他说,国民政府和共产党人能否达成互相让步,将影响总统援助中国重建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对共产党军队的处理。他说:“我到中国是作为总统派到蒋委员长和他的政府来的个人代表,这说明了我的地位,我将听取各党派的意见。但是,我的观点和建议,只告诉蒋委员长一人,不让别人知道,包括美国小组里的人。”
  马歇尔决定将临时总部设在中国陪都重庆。他们知道那里的气候“是世界上最坏的气候之一,在夏天,温度时常在华氏100度以上”。
  马歇尔在南京与蒋介石谈话两天以后,就在重庆与周恩来等会谈。周恩来说,国民党要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并起草新宪法,但参加民大的代表都是国民党在十年以前挑选的,这是共产党所不能接受的。共产党要求建立一个真正的联合政府,有了那样一个政府,军队才能一体化。我们仍希望蒋介石任国家元首,国民党在政府中居首要地位。但政府要改组,各派势力要有新的平衡。马歇尔认为他的论点是合情合理的,由于国共两党间的鸿沟太深,马歇尔不得不求助于第三势力。他在那时,与各有关方面,都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包括: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宋子文,很多国民政府官员,美国大使馆专家以及中国政府雇用的美国人。他暂时扮演一个“掮客”的角色,了解每一个人的观点。他搜集到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一般都同意由蒋介石继续领导,要求有一个民主政府和全国统一的军队。但是,要达到一个有效的协议,还没有找到具体的方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