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传略 

  第三章 参加中日甲午战争
  我父亲于1889年10月从海军实习回到家中,在北塘休息了三个月,并于次年春天被任命为广甲军舰的管轮。这艘军舰停泊在上海,全家也随之搬迁到那里。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他在海军服役了五年.中日间宣战后,丁汝昌被任命为北洋水师提督.他命令广甲舰即刻驶往旅顺,积极准备应战。战斗持续了六小时,因夜幕降临方才停止.在这片海域中,暗礁遍布,不过只有在落潮时才能看到,晚上潮水涨得很高,广甲舰不幸触礁,被搁浅在茫茫的大海之中。第二天,即9月18日,水兵们离开战舰登上救生艇,打算把弹药搬到一只布雷艇上运走,但当这艘布雷艇接近战舰时,受到敌人鱼雷艇的攻击。他们这艘小艇虽无武装,却由于炮台的掩护而使它能够安全到达海岸边.当他们抵达海岸上岸时,敌人停止了射击,因此他们又返回到搁浅的军舰,然而只停留一会儿又受到敌人鱼雷艇的前后夹击。他们乘坐的布雷艇还拖着一个舢板,舰长和一些水兵爬到那上边去,还没等其余的人上来就开走了。敌人的鱼雷艇愈来愈近,我方仍有十三个人留在布雷艇上,其中包括我父亲在内。当时唯一的办法是跳进水中’,否则只有束手待擒。他们考虑还是跳水为佳,于是十三人都跳下水去,其中有些人会游泳,而我父亲不会,幸而他带着一条救生带,得以在海中飘泊三个多小时。到了傍晚,他被滚滚的海浪神奇般地冲到岸边。据说这十三个人中,有八个人不是淹死就是被敌人俘虏了。我父亲着陆的海边是个岩岸,他爬到峭壁上面,吐出了在海中喝进的咸水,休息了片刻,他开始辨认身在何处。此时他饥寒交迫,身上还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象是在这片荒野之中迷了路。他叹息着,并把手伸进了口袋,发现还有六块银洋和一只表留在里面、这给了他一线希望而稍感慰藉,便决定去找个旅店。可是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很长的路,也未找到旅店。最后,遇到一位善良的老人,把我父亲请到他家,并告诉我父亲此地距离旅顺只有三十里路。还供给了晚饭和衣服。我父亲在老人家里住了一宿,第二天早晨,老人把晾干了的军服交给他,并招待他吃了早饭,之后,我父亲道了谢意而离去。他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走到旅顺。路上没有遇到小饭馆,不过到处都是山芋田,农民们正在掘出甘薯准备入窖过冬。按照中国的习俗,过路人可以吃甘薯,只是不能带走。当我父亲饿了时,便以甘薯充饥,并能得到水解渴。
  他到达旅顺港时,便被告知,这里的海军已无空额,只好等待机会。在他还没有得到新的任命前,威海卫海战亦遭惨败而失守。这时清政府对外交事务一无所知,在中国只有一个人好象对世界形势还有所了解,那便是李鸿章。当发生任何中外交涉事件时,都靠他去解决。在战前曾筹得一千万两白银作为重建海军之用,但这笔巨款,却被奢侈无度的慈禧太后拿去修建著名的颐和园了。海军的积弱和陆军的训练无方,致使海军在海上败绩,陆军也在各个战场上被击溃。看来收复无望,只能言和。
  第四章 在陆军
  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中日战争结束。当时,我父亲已无返回海军服役的希望,因而陷入赋闲的困境。在绝望之中,他前往上海谋生。不久,清政府宣布凡在北洋水师效过力的人员,皆可因材录用。我父亲听到这一消息后,便立刻申请职务,不久他被任命负责修建南京炮台事宜。对他来讲,这件事并不是困难的,所以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项任务。
  当时,张之洞为江苏巡抚,他在清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知人善任,喜欢为人忠诚而又有能力的人。当我父亲拜见他.时,他象以往那样询问了我父亲在海军服役时的一些情况,并征询了对建筑炮台的意见。当他听到我父亲提出的计划时,深感高兴,并对在场的同僚说,“我有好久没有见到象黎先生这样老实而又能干的人了。”因此,在炮台修建完毕,他便向清廷推荐我父亲说,“黎元洪不仅忠实可靠,还是一个能处理重大事务的人。”于是,我父亲被任命为南京炮台的总教习。那时,中国缺乏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材,而我父亲作为一个水师学堂的毕业生,比一般人具有先进的观点,同时又因他在海军服役多年,也具有很多经验。张之洞了解到这一点,于是在商讨一些重大问题时,都让我父亲参加,并对他所提出的建议,大多认为中肯。
  在南京炮台建毕一年后,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被调任为湖广总督。他变更湖北军队的原有组织,而采用一套新的制度,并任命我父亲和几名外国顾问参与湖北新军的训练事宜。我父亲因过去一直在海军中服务而缺乏陆军的经验。但是,他了解当时日本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于是便决定前往日本考察.他前后赴日三次。在这几次的访问中,他不仅深入的研究了向日本学习的要旨,并详细地考察了日本军队新的组织方法.这种研究结果,使他了解到改良军队究应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归国后,他便把新的知识用于改良湖北的军队,并被任命为湖北护军马队管带。不久,又改任护军前锋第四营督带,继而升为协统兼护第二镇统制官。他把全部时间都用于军队的训练和改良,并给本镇士兵开办一所医院,建立一个后勤加工厂,并向他自己所统带的士兵提供靴袜和制服。结果,使第二镇的管理成为其他镇的榜样。
  当时,距太平天国失败还不太久,老百姓对他们卷土重来的恐惧感尚未消失,到处都有军队驻扎镇守。这在清政府的财政上是一项重大的负担,于是便提出来裁减军队,第二镇遂改编为第二十一混成协,并任命我父亲为该协协统。除第二镇外,还有第八镇。1905年河南彰德秋操时,我父亲指挥第八镇参加这次演习。同时,我父亲还被任命兼管马,炮、工、辐各队事务,级别相当于统领。他还担任汉阳兵工厂的监督,湖北陆军中学总监、省讲武堂的会办。由于他是海军出身,一支拥有六艘军舰以及四艘鱼雷艇的湖北省海军舰队,也由他来指挥。
  第五章大革命
  在中国被满洲人征服之后,他们对汉人的压迫极为残酷。每一满族家庭的孩子,从出生起便享受钱粮的供给,这是只有满洲人才能享有的特权。满族妇女不能与汉人通婚,而满族男人也不能娶汉族妇女为妻,不过这种不平等还不是最甚者。在:清朝初年的历史上有文字狱的记载,如果一个人著书或写出任·何种东西来反对满族的统治,他和他的家人、亲属、朋友以及-与他著作有关联的人,都要因株连而被处死。这种行为不仅引起汉人的愤怒:而且使腐朽的清政府的外交关系在清朝末年遭,到完全的失败。中国老百姓害怕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中国便有灭亡的危险,于是便请求君主立宪.这种请求,表面上是被允准了,但实际上清政府并不打算在这方面作出任何让步,也不想建立一个立宪政府。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便在学生和、土兵的思想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同时,西方文明正在不断传人中国,民主思想在中国青年人的头脑中迅速成长。政治革命和种族革命的呼声广泛流传,遍及全中国。革命活动在各地展开,但由于没有得到军队的支持和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都以失败告终。
  自从湖北军队实行现代化以来,士兵们皆致力于训练和学习。当瑞激被任命为湖北巡抚后,在对待士兵的态度上又有了突然的变化。瑞激是一个具有种族偏见的满洲官吏。当张之洞在湖北时,是根据军事人员的才干和服务加以提升的,到瑞激时,一个满族士兵就可以直接被捉拔为将领,而一个汉族陆军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多年都不予晋升,仍是一个小兵。除此之外,满族士兵得到文明的待遇,而对汉族士兵则是最专制的统治。然而,这种情况在我父亲的混成协里,则是个例外。由于这个原因,瑞激便阴谋把我父亲打击下去。不过他这种阴谋并未得逞,因为我父亲是深得人心的。后来,瑞激的偏见,引起汉族士兵对满族人强烈的仇恨,加之学生们的宣传和鼓动,加速了以武装暴动反对这种难以忍受的暴虐统治.于是,在我父亲的混成协里,成立了一支“革命的组织”,士兵们头脑里的革命思想异常强烈。本来他们准备在1911年10月6日举事,但是这个计划被外务部侦知并用密电告知瑞激,于是他下令采取包围状态,致使举事的日期被推迟了。10月9日,三位革命志士被捕并惨遭杀害,许多革命组织亦均被发现,革命志土的名单也落到瑞激的手中。瑞激惊奇的看到那么多土兵的名字,他秘密下令逮捕他们。这无疑的促使革命行动立即举行。在1911年 10月10日晚上八点钟,我父亲的混成协中的炮,工,辎各队在武昌城首先发难。他们得到其他军队的增援,一举歼灭了满洲卫队,瑞激在听到起义的消息之后,便匆忙的逃到一艘炮舰上去,第八镇统制张彪也逃跑了。武昌全城已被革命军光复,而且起义的领导者立即举行了会议,一致通过选我父亲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他深感责任重大,立即加以谢绝,可是由于全城已处于如此危急的境地,他最后还是接受了担任此职。如果他拒绝了,就意味着群众的解体。
  一个军政府在武昌建立了,政体改变了,中国从此成为一个共和国。采用新的纪元,并决定用有十八颗星的旗子作为国旗。以我父亲的名义发表的一份独立宣言送往全国各省,并向驻汉口的外国领事团声明独立的原因,要求他们严守中立。由于我父亲懂英语,他和外国人的关系是友好的(他们接受独立宣言)。同时,我父亲发布命令,保证人民安全,禁止杀害无辜的满人,保护外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教堂等。10月11日,革命军光复了汉阳,那里的军火是由汉阳兵工厂供给的 10月12日,又光复了汉口,革命军队具有良好的纪律,到处受到欢迎。仅在三天之内,武昌三镇——这个湖北的中心,长江的咽喉,便落在革命军的手中。
有十二个行省接到我父亲独立的电报盾,也相继宜布独:立。为了采取与湖北一致行动,他们也同时发动。在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清政府派将军荫昌率领大批北方军队开来汉口,汉口遂全部变成战场。海军捉督萨镇冰接到清政府的动员令后,立即率炮舰前往汉口。除湖北外,其他各地也有战事发生。与当前的内战相较,这次的战斗是相当激烈的。
  敌人占领了汉阳,但幸运的是萨镇冰曾是我父亲的老师,加之海军土兵差不多一致倾向革命,所以炮舰只是在进攻中稍作攻击,便向革命军投诚了。在十二省独立之外,即使仍在满清政府控制下的地区,也响应革命。清政府看到人民态度的变化,便命令当时指挥北洋军的袁世凯与我父亲进行和平谈判,并提出承认君主立宪的要求。这个提议被拒绝了。当时汉口已卷入战火之中,对外商影响很大,于是领事团建议停战,双方予以接受。当时我父亲被选为革命军总司令,他全权任命伍廷芳博士在上海与清政府代表唐绍仪开始关于组织共和政府的谈判。
  谈判的结果,决定首先召开国会,然后确定政府的组织形式。当时,袁世凯已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他不同意这个决定,并取代唐绍仪与伍廷芳进行谈判。停战的时间推迟了。幸而清朝皇帝决定接受北洋军四十二位将领关于请求他退位的电报。
  第六章 临时政府与副总统
  当起义发生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来领导,因此后来我父亲打电报给各省,要求他们派代表到武昌来商谈组织政府的问题。结果决定在武昌成立军政府,井选我父亲为军政府的代表,电告各国驻华领事,过去由清政府与外国订立的商务条约,继续有效。除清政府在革命发生后与各国所订的贷款及条约不予承认外,一切合理的债权,均将被中国革命政府所承认。
  同时,我父亲又打电报给各省,要求各省成立省政府,以便取得列强的承认。各省相继成立之后,我父亲被选为中央大都督,管理外交事宜,并继续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代表们原.经决定在武昌成立临时政府,但战事仍在激烈进行,汉阳又落人北军之手,鉴于当时该地区处境危险,于是他们便改变了主意,决定在新革命军克复的南京成立临时政府,这个计划施行了,而在大总统被选出之前,我父亲被选为陆海军大元帅并执行大总统职权。
  由于南京已成为正式首都,各省代表便聚集在这里召开了会议,研究成立临时政府的规则。1912年1月1日,由十七省代表参加的第一次总统选举会举行,每省一票,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月3日,又一致选举我父亲为副总统。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授以勋一位。在副总统外,他还继续担任大元帅,并兼任湖北及江西都督。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