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大师的一生
东渡日本
李叔同自幼便同情他母亲的身世,在成长以后,非常爱慕他母亲。他二十岁以后,奉母南迁上海,寄居城南草堂,读书侍母。不幸的是,他二十六岁(一九零五年)时母亲病逝。他感到失去慈亲的苦恼,就象游丝飞絮一样,飘荡无根,对于家庭故乡,没有什么牵挂了,于是他就去日本留学。临行时他填了《金缕曲)一阕,词日:
“披发佯狂走。莽天涯,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李叔同在一九零五年就是怀着这样沉痛心情离开祖国,东渡扶桑。
李叔同到了日本,进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中国留学生之得入日本美术学校的,李叔同是第一人。名画师高剑父是与他同为中国最早的留学东瀛的同学。他除在上野美术学校专攻绘画外,又在音乐学校学习洋琴,复从黑田清辉,音上郎两人游,习美术,音乐。从此以后,他既精于描写,又擅歌咏。这时,他的生活大大改变,把原来的长发辫剪去,改为中分式的短发,并脱下长袍马褂,换穿西装,一变而为一位风流潇洒的美少年。在这段生活中,早浴,和服、长火钵,诸如此类的江户趣味,他都尝试过。所过的生活,是相当考究的。
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李叔同对戏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得到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的帮助和指导,与曾孝谷(延平)大胆地组织了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加入的有欧阳予倩,陆镜若,马绛土等人。春柳剧社成立后,第一次公演《黑奴吁天录》,相继演出的,尚有《茶花女遗事》、
《新蝶梦》、《血蓑衣》、《生相怜》等,都是近世西洋名著。这些戏在上演时,那时凡是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差不多都出席观看,演出的成绩非常良好。特别是李叔同饰演的茶花女尤为誉满东瀛,其演剧天才,深为日本人士所惊叹。
李叔同与曾孝谷一九零六年在东京组织的春柳剧社,实开中国新剧之先河。
毕业归国任教津沪浙宁
李叔同留学日本约六年,一九一零年(宣统二年,日本明治四十三年)毕业返国。首先就任天津工业专门学校教员,转年执教于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国画教员。他本是出身富有之家,但这时他的家庭遭变,百万资产一倒于义善源票号,损失五十余万元,再倒于源丰润票号,也有数十万元,从而倾家荡产,他个人的财产也受到了影响。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壬子)春,李叔同又离开他的生长地天津,第二次去上海,任教城东女学,为音乐教习。
李叔同在上海参与了“南社”的集会活动,结识了柳亚子、朱少屏、黄宾虹、胡朴安、雷铁压、叶楚伧、黄季刚、马小进,陈柱尊诸人。
民元春夏间,陈英土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报》,主笔为叶楚伧,总理为朱少屏,编辑为陈无我。当时该报特辟文艺画报一份,由李叔同主编文艺,用连史纸石印单张,随报附送,.极受读者欢迎。这时,李叔同又与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内容均系会友所作的书画及金石印章拓本,全是手稿,极为精美。只是在开会时,由会员彼此传观,并未印行。文美会创办未及一年,即无形结束。
《太平洋报》的寿命也很短,一九一二年秋,因为负债停办。李叔同乃离沪赴杭州,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当清朝末年,国立艺术师资很少,多延聘日本学者来我国任教。该校校长经子渊,因当时浙江省内外各校缺乏艺术教师,为培养师贽,特在校内开办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聘请李叔同主授图画和音乐。转年(一九一三年)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改组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李叔同仍继续任职,先后达七年之久,造就出很多图画和音乐人材。在这里他结识了姜丹书,夏丐尊、钱均夫、马叙伦等志同道合的朋友,经他培养出来的高足有丰子恺,刘质平、李鸿梁,黄寄慈、金咨甫、吴梦非、李增庸,吕伯攸、曹聚仁,傅彬然等,后来均蜚声于文艺界。
一九一五年,李叔同在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时又应江谦之聘,兼任南京高等师范的功课,时常往返宁、杭之间。这年他曾在南京组织“宁社”,借佛寺陈列古书字画,金石,蔬食讲演,已有“归佛”之想。后在杭州西湖孤山之西泠印社参加南社举行的临时雅集,再一次与柳亚子等人欢聚。
李叔同从任教杭州一师到兼课南京高师,直到他一九一八年秋后出家,在这近七年之间,经他栽培出来的绘画和音乐人材,遍于国内各地,为传播西洋美术做出了贡献。但从此以后,他忽意态消极,弃俗薤染,转入他的后半生吃斋念佛生括,在他的生活史上是一个大的转变。
出家前试验断食的始末
李叔同是于一九一八年披剃出家。他在出家之前,曾于一九一六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教课的秋间,去到大慈山虎跑寺试验断食,兼旬始返。他的这个行动,是受朋友夏丐尊的影响。
有一次夏丐尊从日本的杂志上见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自古宗教上的伟人,如释迦,耶稣,都曾断过食。
“断食”能使人除旧换新,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李叔同经夏丐尊的介绍读了这篇文章,很感兴趣。后来李叔同秘而不宣地竟独自去实行断食”了,这是他出家前一年新年假期间的事。
李叔同的家眷住在上海,平时他每月回上海两次,年假和暑假,他当然都要回上海的。阳历年假很短促,仅有十天。那年放年假以后,夏丐尊就回家了,但到假满返校,却未见李叔同归回。过了两个星期,他才姗姗而来。据他说在年假中他没有回上海,而是去虎跑寺试验“断食”去了。
李叔同那次独自试验“断食”,共经历三个星期之久。据他说第一星期逐渐减食至尽,即渐减食量,并渐薄其质,由两碗而一碗,而半碗,而断粒,由饭而粥,而汤,而水。第二星期除水以外,完全不食。第三星期起,一反第一星期的顺序而行,以至复原,即由粥汤逐渐增加到平常的食量。据他说,经过这样由断食而再复食,不但并无苦痛,而且身心反觉轻快,有飘飘欲仙的样子。他“断食”以后,食量大增,且能吃整块的肉(平日虽不茹素,也不多食肥腻肉类),
自己觉得是“脱胎换骨”了。用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据夏丐尊说,这时李叔同只是看些宋元的理学书和道家的书类,佛学尚未谈到。
李叔同于虎跑寺试行“断食”归来以后,曾自书“灵化”二大字,并附注:“丙辰新嘉平,人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书此奉稣典仁弟,以为纪念。欣欣道人李欣俶同。”下嵌二印:一为“李息”,一为“不食人间烟火”。
李叔同自虎跑寺“断食”归来,虽仍回到学校任教,可是他在生活上不同于以前了。他开始茹素,持念珠,看佛经,·并在他的住室内供上了佛像。有一次,他曾访晤他的友人马一浮居土,告以虎跑寺如何清静,僧人招待他如何殷勤等等情况。马趁机对他阐述佛教教义。转年,即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新春岁首,李叔同皈依虎跑寺的退居老和尚了悟为在家弟子。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