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大师的一生

                     前 言
  在近代天津历史人物中,提起李叔同——弘一大师,都知道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艺术家;更因为他中年后毅然披剃出家,以维护南山律宗为己任,又成为不但是中国而且是国际佛教中的有名高僧。
  李叔同出身于富有的书香门第,他前半生在俗阶段,从童年读诗书,头脑聪慧清楚,喜好旧体诗词,擅长书法金石。他认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并说:“有文无行”,终归是“匠”,表明了他高尚的节操。他为抒发其胸中感怀,生平写有许多诗词,造诣颇深。他的书法,力摹汉魏六朝,蕴藉有味。金石篆刻,取法秦汉,鉴赏之精,异乎寻常。当清末欧风东渐的年代,他出国留学日本,在学习西洋绘画、音乐的同时,更欣赏新剧。他的西画,宗米勒(Millct)派,带有印象色调。所作乐曲,歌词典雅,一歌一曲,风行海内。为了演新剧,在日本自创“春柳社”,演出《茶花女》等西洋名剧。他演剧的时间虽不长,其所组织的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一个话剧团体,开中国人演话剧的先河。由日回国后,曾执教于天津,杭州、南京等处达十年之久,以美术淑世。后来在全国教音乐、西洋画的教师,多得其薪传,如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皆其得意高足。概括言之,李叔同在他前半生的成就,为中国美术史,音乐史和新剧史,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被尊为中国新艺术界的老前辈。
  李叔同做出了如上所述的贡献之后,他忽然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立意埋名,遁世出家。他放下万缘,一心学道,不务名闻利养,甘澹泊,守枯寂,过起了一领衲衣,芒鞋藜杖的苦行生活,迈进了他后半生的僧腊阶段。在这后期的二十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精研佛教戒律,使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兴起来。他到处宣讲,被尊为南山律宗弘一大师,并进而奉之为律宗第十一世祖。这不仅是我三津人士的光荣,也是近代中国佛教界所仅见者。
  这篇有关李叔同一生的史料是依据他生平两大阶段所经历的片断事迹综合编写而成。虽不完备,亦可窥见其一生面貌及其思想变化的迹象。
                       家庭出身
  李叔同先世本为浙江平湖人,其先人由南方北来天津,经营盐业和银钱业,遂寄籍沽上。父李世珍、字筱楼,清朝进士,与合肥李鸿章,桐城吴汝纶为会试同年,出自瑞安孙渠田学士门下,曾官吏部主事。生平精研王阳明之学,旁及禅宗,颇具功力。晚年耽禅悦,在津设有义学,并于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二月创立备济社于天津河东(社址在河北区粮店后街孙家胡同西口路南,早已停办,原址坐南向北大门已堵砌,院内房屋均并入天津牙膏厂),抚恤贫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旧时为津人所称颂。有妻妾数人,嫡出的长子名文锦,早即夭折,庶出的次子名文熙,字桐冈,又字敬甫,先天羸弱。李筱楼恐其次子再天亡,复纳妾王氏,即李叔同的生母。
  李叔同在共弟兄中行三,一八八O年十月二十三日(光绪六年庚辰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二年后迁居河东山西会馆南路西大门,即现在的河北区粮店后街六十二号,现在这个深宅大院的内部房屋结构多已重新改建,大门左右两个半米高的石头门墩尚存,仍保持原有的格局。当年在这个大门前薝横悬着一块“进士第”匾额,是显示李叔同父亲功名的,早已不存在了。
  李叔同出生时,他父亲年已六十有八,母亲王氏仅二十余岁,他长兄文锦比他年长近五十岁,仲兄文熙长于他十二岁。父亲殁于一八八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光绪十年甲申八月初五日),当时李叔同年只五岁,依母教养成人,因之终生孝敬和怀念生身的母亲。
  一八九七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正是清廷光绪皇帝力图变法维新的年代,李叔同十八岁,与俞氏在津结婚。俞氏家族以茶为业,原住津西芥园大街。她生有二子,长子名单,一九零零年生,次子名端,一九零四年生。李叔同留学日本时又曾纳一日姬为妾,偕同回国,居于上海,一九一八年离沪东返。原配俞氏故于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农历正月初三日。
  李叔同的仲兄文熙,曾为名医,生子二人。其一子名鳞玉,字圣章,为法国留学生,曾任北平国立中法大学校长,另一子名麟玺,单名玺,字晋章,后更取名矫,字雄河,又字勿笑,也好佛,人称雄河居士,曾服务于天津银行界。
  李叔同虽生长在一个丰衣足食的家庭里,但从懂事以后,对家里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他父亲和他的生母,是老夫少妻,父亲故时,生母仅是一少妇,而且又属于篷室,置身子一个成员复杂而多事之家,很难相处。李叔同感于生母的处境,为此彷徨、惆怅,闷闷寡欢,性情乃日趋孤僻。
  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七十二岁时,因患痢疾,自知不起。将临终时,嘱咐家人,延请僧人朗诵金刚经,静聆其音。最后安详而逝,如入禅定。停灵期间,每天延请和尚诵经不绝。和尚唪经的举动给年幼的李叔同很深刻的印象,这对他后来出家不是没有影响的。
  李叔同幼年时性情特殊,常是趋于偏激。他从十几岁喜欢养猫,养了许多只,并且是敬猫如敬人,直到十多年后他去东京留学时,仍未改其奇特的个性。有一次他忽然从日本拍来一封家电,询问他畜养的那些猫是否平安。其爱猫成癖,有如此者。
                  早期在津接受旧教育
  李叔同幼年聪慧,五岁开始即从他母亲习诵名诗格言。六,七岁时,其兄督教极严,不得少越礼貌,每日授以《百孝图》、《返性篇》、 《格言联璧)等,又攻读《文选》,居然能琅琅成诵,人多异之。八,九岁时,有王孝廉者,到普陀出家,返居天津无量庵,当时李叔同的大侄媳早寡,曾向王孝廉学大悲咒,往生咒等,他常从旁听之,不久也能背诵。同时又从乳母刘氏习诵《名贤集》,并从常云庄受业,读《孝经》,《毛诗》和《唐诗》,《千家诗》等书。十岁始读{孟子)和 {古文观止),十一岁仍读{四书)。十二、三岁略习《训诂》, 《尔雅》, 《诗经》之类,并喜好学习说文解字,开始临摹篆帖。十四岁力摹篆字,尤喜猎碣。十五岁仍致力篆书,读史汉精华数篇,并读《左传》。闲居时必习小楷,常摹刘石庵所临文徵明心经甚久,兼事吟咏。当时他能写出象“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诗句。十六、七岁时,从天津赵幼梅(元礼)学词,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王摩诘诗。又从唐静岩学篆隶及刻石,学习很快,駸駸日上。由此可知,他对于金石之学在不足二十岁时即已深入。与此同时,他又兼习八股文,文理清秀,识者称奇不置。李叔同又与孟定生(广慧)、姚品侯、王吟笙、姚召臣、冯玉夫、曹幼占,陈嵩洲诸戚友研究金石书画,与严范孙,周啸麟、王仁安诸戚友往来也最密切。因从以上天津艺林名士游,故对诗词、文章,书法、篆刻等,均造诣较深。
  李叔同生长天津封建社会,从童年接受旧教育,饱读经史子集及其它杂学,与当时天津土林学者多有接触。是所谓学有根底的。这为他后来能从古代典籍中精研南山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弱冠,回思曩事,恍如昨晨。欣戚无端,抑郁谁语?……”又自叙《李庐印谱》,这是他把所收藏的有名篆刻和他自己的金石作品,加以编辑排印而成。在自叙里,谈论我国奏刀篆刻艺术的历史和历代的派别。三月间他与在上海的书画名家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地点在福州路杨柳楼台旧址。这个组织,是一个集合书画名家晶茶读画的场所,每星期出版《书画报)一份。他因此结交了一部分新朋友,如当时的常熟乌目山僧宗仰,德清张伯迟、上海名画家任伯年,朱梦庐、书家高邕之等。入冬,李叔同把自己所写的诗,编为(李庐诗钟》出版,又写了一阕《老少年曲》,在这里他谈到: “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日疏林杪,花事匆匆,零落凭谁吊。朱颜镜里凋, 白发愁边绕,一宵光阴底是催人老,有千金也难买韶华好。……”.当时李叔同年方弱冠,而在他的《二十自述诗叙》和{老少年曲)里,竟流露出如此哀怨伤感的词句,说明他少年时思想是沉闷的。
  一九零一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李叔同二十二岁,他为了深造,在上海考入南洋公学肄业,授业师为蔡元培(孑民)与谢忱(无量)、邵闻泰(力子)、项骧等人同窗。南洋公学在上海徐家汇交通大学故址,最初是由盛宣怀奏办,于清末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四月八日开学,入学者皆为江浙两省的优秀茂才。李叔同进入该学时名李成蹊,为经济特科班高材生。因庚子之变,那年乡试停考。光绪二十八年(一九零二年)各省补行庚子乡试。这年李叔同二十三岁,他与王海帆同赴浙江应试,报罢后,仍回到南洋公学学习,课余之暇,并担任某报笔政。据说李叔同在南洋公学毕业后即由端方以官费派赴日本留学,但有一说他去日本留学是自费,未知孰是,姑并志于此。

                                        下一页